张志俊吧 关注:361贴子:1,629

(转)明人小故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杨福魁,字露禅,河北广平府永年县人,世居县之南关,以务农为生,空闲时为城内西大街杂粮摊帮工。
有一日,一恶霸至街邻泰和堂药铺寻衅生事,仗势欺负掌柜是外地人,强予以低价买珍贵药材,以致发生争执动武,恶霸来势凶狠,只见掌柜略一举手,其人已跌至对街。露禅目睹此景,甚为惊奇,心知掌柜必精武功,心中十分羡慕。因露禅年少时曾习少林拳,自认为不能达到掌柜的武艺境界,他日趁闲谈中探问掌柜所练是何种拳法,并表示愿意拜师求学。


1楼2016-09-19 17:31回复
    掌柜开始推托,对自己所习拳法讳莫如深。后来感于露禅求学的诚意,告诉他自己所习为绵拳,又称太极拳。并对露禅说:“我的功夫不足为你老师,我的家乡河南陈家沟,习太极拳者甚众,而陈长兴的太极拳,是海内泰斗。陈平时立身中正,不倚不靠,气势伟岸,时人称为牌位先生。我可介绍前往,倘许名列门墙,成为他的徒弟,将来必有成就。”露禅大喜,遂至陈家沟拜陈长兴为师。


    2楼2016-09-19 17:32
    回复
      开派
      露禅拜别老师回来后,把太极拳传给家乡的人,从学者甚众。当时称杨拳为化拳,或称绵拳,以其动作绵软而又能化解对方来力。露禅后来到了北京,果然以“神拳杨无敌”之号,倾动一时,享誉武林。杨露蝉到北京后,清代王公贝勒等从其学拳者很多,被认命为旗营武术教师。杨性刚强,无论何门何派,都喜欢与人比试。他平时身负一小花枪及一小包裹,遍游华北诸省,凡所到之处,听到有艺高者,则去拜访并与之较量。即使有人自认不敌,亦必强与之较,但并不伤人。因他武艺高超,所向无敌,世称"杨无敌"。惟杨露蝉与八卦宗师董海川较艺不分胜负,结为好友。
      杨露蝉在永年时,曾与人在城墙上相斗,对手不敌,直退到城墙边缘,站立不稳,身体随势后倾,即将坠落,在此千钧一发之际,杨忽于二三丈外,陡跃而前,攀握其足,挽救了对方,使其免于坠墙而亡。杨善用枪杆,面对轻小之物,用杆一沾便可沾起,毫无闪失。他救火则用杆头拨墙,使火不致蔓延。他还能在马上不用弓弦,只用手指投箭,百发百中,实乃绝技。
      有一天正在下雨,杨坐在屋里,看见一人捧铜盆从外面进来,走到台阶前门帘还没揭,脚下踩着苔痕一滑,将要摔倒,杨一跃而出,一手揭门帘,一手扶那人手臂,竟然人未摔倒,水也一滴未撤。他功力之神异,由小见大,由此可见一斑。
      又有一天,杨在河畔垂钓,有两位外家名拳师碰巧路过此地,走在杨背后,因为平时慑于其名,不敢当面与杨较量。见杨正在垂钓,以为有机可乘,想从杨身后推其背,将他推入水中,损坏其名声。于是两人相约蹑足而前,从杨身后左右侧,同时快速上前偷袭,杨早已察觉有人暗算,当两人手猛推击时,突然含胸拔背,站成高探马式,只见他背一隆,头一叩,两人竟同时被掷入河中,杨怒斥两人:今日便宜了你们,要是在岸上将再加一手。两人闻言怆惶泅水而逃。


      5楼2016-09-19 17:34
      回复
        比武
        杨到京师北京时,有一位名拳师,嫉妒杨无敌之名,主动提出与杨交手,开始杨拒绝,来人以为杨害怕,更直意请战,杨推辞不下,只好答应了。他声言:君坚决要求交手较量,可请君先击我三拳。拳师听后大喜,于是起拳猛击杨腹部。杨笑声未落,来人已被发出三丈以外。
        当时,京师有一富豪张家,延请武术教师教其儿子。请代晚期的风气,富豪人家多喜欢结交官场,又必定叫子弟习举子业,走做官的路,或练武艺,以期抬高身价,光耀门楣。
        露禅被同乡武氏推荐给张家,主人见露禅体格不魁梧,文质彬彬类文士,心中很轻视他,但看在武氏推荐的份上,只好勉强为露禅洗尘,同时也把原来请的三位武士请来作陪。这三位都是虎背熊腰,赳赳昂昂的彪形大汉,尤其轻视露禅。席间主人敬酒问道:“敢问杨武师长于哪家拳法?”露禅答以“太极拳”。主人又问:“太极拳不知亦能击人否?”露禅性格朴厚耿直,见其有怠慢轻视之意,正色道:“太极拳惟有铁石人不击,凡是血肉之躯,无不可当?”主人因请与三位教师一较身手。露禅欣然答应。然后一同来至庭前院中。
        张家所请的三位教师,皆是京中有名的武师,当时都跃跃欲试。露禅先告诉他们说:“既然是比武,请不要给我留情,用尽你们的全力攻我要害,死伤都不怪你们,都是我甘愿的。”一大汉首起直扑,势若饿虎,疾如鹰隼。露禅俟其至而举手挥之,其人遽跌出数丈,头破血流;其余二人一起上前,略一接触,立即败北。主人大惊,愧汗不胜,马上重开盛宴,改容请罪,态度以下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弯。但是,露禅见其前踞后恭之丑态,很鄙视张的为人,席终后,坚辞不就而去。


        6楼2016-09-19 17:35
        回复
          杨露禅事略
          杨露禅(1799—1872年),名福魁。河北广平府(今永年县)人。自幼好武,因家贫,迫于生计,在广平府西关大街中药字号“太和堂”中干活。这药店为陈家沟人陈德瑚所开。陈见杨为人勤谨,忠实可靠,又聪明能干,便派他到故乡陈家沟家中做工。适逢陈长兴借陈德瑚家授徒。杨心中十分羡慕,有心拜师学艺,但一者事繁,二者又怕陈不收自己。他虽然懂得江湖禁忌,但因学艺心切,便在陈氏师徒练拳时,在一旁观看,用心记下某些招式,无人时便私下练习。久而久之,竟有所得。后被陈发现,见其是可造之才,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大胆摒弃门户之见和江湖禁忌,和陈德瑚商量,准其在业余时间正式学习太极拳。
          这样,杨露禅才得以正式拜陈长兴为师。这便是民间传说中《杨露禅陈沟偷拳》的真貌。经小说家的艺术加工,如民国初年有人所编的传奇小说《金蝉盗技》等,也由此衍化而来。
          杨露掸正式拜师后。十八年中三下陈家沟,深得陈式太极拳精髓。艺成时,他已是四十岁左右的人了。为了生活,他先在家乡永年教授太极拳,后被人推荐去北京授徒。因武艺高强,号称“杨无敌”。他在北京授拳时,因弟子多为王公大臣,贝勒贵族,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又不耐艰苦。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将陈式老架太极拳中的一些高难度动作,如跳跃、跌叉、震脚等,改作不跳、不跌、不速、不震,或缩小动作,使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既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又有益于健身。时间长了,便形成了一种拳式,号称“太极小架子”。后经其子、孙修改,定型而成杨式太极拳,并发展成大小两种套路。其特点是:姿势舒展大方,速度缓匀,刚柔内含,轻沉兼有。此拳一出,在京、津一带影响很大,学者日众,而这时陈家的太极拳却仍在陈姓内部传递,所以当时的武术传人杨季子写的诗中,有“谁料豫北陈家拳,却赖冀南杨家传”的句子。
          后来,杨露禅的次子杨班侯(1837--1892年)传杨式小架太极拳于满族人全佑(1834—1902年),全佑之子鉴泉后从汉姓吴,他将父亲传授的杨式太极拳修改定型,自成一家。此拳的特点是:重神静,长柔化,马弓步时呈川字形和身稍前倾,而又要求斜中寓直。推后时,宁静而不忘动,架式大小适中,动作紧凑柔和,神志舒静。在社会上流传后,被世人称为“吴式太极拳”。


          7楼2016-09-19 17:36
          收起回复
            吴鉴泉宗师轶事:
            1.一日,吴鉴泉先生在北京朝阳门外茶馆同友人吃茶。隔壁是马贩子大院,见有一匹马被铁链锁了。问他们为什么锁着,马贩子说:这个马闹手,无法上鞍。吴鉴泉先生说:“你们放开,我来给你训练”马贩子说“马要跑了要你赔;你要是受伤我们不负责。”吴鉴泉先生说“那是当然”马贩子将马放开,鉴老一手抓鬃,一手用马鞭打马,此马直立,乱踢乱跳,围城跑了一周,约40余里,满身大汗,马力已疲,始降服人管,由此可见吴鉴泉先生的马术是登峰造极的。
              2. 1915年北京体育研究社,来了一个美国大力士,名威廉,要与武术老师较量比武。社长许禹生请吴鉴泉老师和他较量。鉴老用太极拳以柔克刚的方法连摔大力士数跤,大力士被制伏,并愿学太极拳,后在该社第二班,也毕业了,有照相为证。
              3. 1927年,一日鉴老在上海大世界屋顶花固乘凉,躺在一张藤椅上。有一服务员说:“老头子!此地不好睡觉。”鉴老听不懂上海话,为此没答复他。服务员就上前拉鉴老的手臂,鉴老借力使用太极劲,服务员摔倒在地上。服务员说:“你打人!”立刻约来6人。鉴老见来了这么多人,便站了起来问道:“你们要干什么?”这些人过来就打,鉴老应接来者,一个个都倒在地上。当时有上海名人虞洽卿,正在俱乐部,闻声出来,便问什么事,服务员告知前因,虞说:“他是我们请来的武术老师,不用说你们6人,再加一倍也不是他的对手。”这些服务员只好赔礼道歉后散去,此事传开震动上海。他在上海时,一次,遭到几个壮汉的同时袭击,吴鉴泉虽已古稀之年,竟能轻快地将他们一一击倒。


            9楼2016-09-27 10:13
            回复
              吴家太极拳传香港:
              始自吴鉴泉宗师(1870年-1942年)。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吴鉴泉偕长子吴公仪离开上海来香港,于香港轩尼诗道创建香港鉴泉太极拳社。广东人杨华彪(1904-2005)正在香港的南华体育会负责武术部﹐并组织武术表演,特邀吴参加表演,后拜吴鉴泉为师。吴更于南华会及精武会教授,奠下吴家的天下。吴当时将太极内功传下拜门弟子,有郑荣光、廖少彭、唐希敏、邓幼亭等。
              吴公仪,名润泽,字子镇,鉴泉长子。1919年公仪年二十已出任山东省长屈映光的「武术总教练」,1924年任职于张宗昌阵营的「搏击队总教官」,其后也在全国知名的上海「精武体育会」教习,亦曾受黄埔军校校长蒋中正聘请,出任军校学生部及高级班太极拳教官。
              1942 年宗师吴鉴泉逝世。1943年香港沦陷,吴公仪遂回国担任上海鉴泉太极拳社社长,1948 年战后回港,于湾仔骆克道387号复建香港鉴泉太极拳社。吴公仪曾在电视上连续播放教授太极拳,吴作讲解,锺岳平示范,使吴家太极拳更广为流传。吴曾得杨少侯指导,发展成小架,贯串拳及关节拳。
              二子吴公藻(1901-1985),著作甚丰,1929年任教于上海精武体育会,1937年来港与兄建立拳社,1943年回国。1980年七十八岁来港,并订正出版金书《吴家太极拳》,附杨班侯传全佑「太极法说」拳书手抄本,极为珍贵。
              吴公仪之子、吴公藻之子、吴大揆之子女;及锺岳平、蔡乃标、萧维隆、冯天锡、黄汉荣、陈昌立、龚夏辉等均教授吴家太极拳。
              1954年五十三岁之吴公仪与三十三岁之白鹤派陈克夫于澳门新花园比武,吴陈比武轰动武林。当时杨家的董英杰与鹰爪刘法孟也作了对打义演,赛后揭起了学习太极拳的风气。
              郑荣光在南华会及馆内传授吴家太极拳,从学者有其子郑沛淇、郑淇胜及吴惠农、欧阳浩民、郑天熊、冼孟豪、罗振奇、胡胜、廖镜枝、廖广森、张耀强、叶伟基等。吴惠农于深水土步大埔道教授鹰爪及吴家太极拳,欧阳浩民移美后兼教瑜伽。


              10楼2016-09-27 10:15
              回复
                吴鉴泉长沙圣手显威:
                三十年代的一个初秋,湖南长沙正是霜袭丛木,层林尽染的时节。长沙的一家川菜馆里,从北京来的吴氏太极拳宗师吴鉴泉正与长子吴公仪、次子吴公藻用餐。这时,有个身材魁梧的壮汉闯进雅座。他身穿一件灰色哔叽长袍,戴一副近视眼镜,一见吴鉴泉便打个揖道:“太老师!久仰您的威名,今天我想向您学几手,不知您肯不肯赏脸!”吴鉴泉是北京人,对湖南话有些听不懂,只是微笑着请来人坐下。但来人双手叉腰,一动不动。吴公仪望望吴公藻,吴公藻正在湖南当太极拳教官,会些湖南话,于是在父亲耳边道:“来人是湖南省第一届国术考试冠军、邬家拳高手唐徽典。他的意思是想跟您试试手咧。”唐徽典自恃全省夺冠,而且力气过人,听到吴公藻的话,点点头道:“正是”。吴公藻笑着对父亲说:“您就和他推推手吧!”身穿藏青色哔叽长袍的吴鉴泉摸摸胡须站起来,和唐徽典搭起手来便推起来。大约只推了三分钟,唐徽典突然栽倒在地,他想爬起来觉得两掌无力,于是转身跪倒在地,口中连连喊道:“太老师,您真是名不虚传的圣手,连我也不知道是怎样跌倒的,如果您老就传我这一招,我死也瞑目了!”吴鉴泉连忙将他扶起来说:“我也没什么诀窍,所谓熟能生巧,勤学苦练出真功的道理,你记住就是了。”
                  事后,唐徽典逢人便说,吴鉴泉全身松软如棉,转动如旋;吐气如泉,触人如电。
                  此番吴鉴泉来长沙,一来看儿子吴公藻,二来打听拳王王润生的消息。王润生曾跟吴鉴泉学过吴氏太极拳,拳术高超,后来被湖南大学聘为体育教授。他少年时是杨开慧的父亲杨怀中的得意学生,曾两次留日学习。这天下午,吴鉴泉应邀到青石井精武会讲学去了,只有王润生一人在吴鉴泉的屋里看书,忽见一个彪形大汉闯了进来,一再要见吴鉴泉。王润生问:“你是哪里人?找吴先生有什么事?”大汉操着山东土腔说:“找他领教呗!俺叫黄大标,什么拳俺都学过,什么庙俺都逛过,什么林子俺都见过,什么鸟俺都打过,你是谁?”王润生望着这个憨直的汉子,笑道:“我是吴先生的学生,你不妨先同我试试。”“试试就试试!”黄大标说着,对准王润生的胸口就是一拳。王润生将身一侧,用左手一揽,推开黄大标的拳头,然后用右手在他的臂上一拍,说声:“去吧!”黄大标身不由己,象被抛柴一般,抛到一边。然后,王润生一招“燕子穿云”,飞快地将他抱住,把他扶到沙发上。
                  黄大标是长期练武之人,他这一试,试出功夫来了,他心里对吴鉴泉师徒不由的敬佩万分。此时,黄大标从沙发上一跃而起,双手一拱道:“俺从心里佩服你们的功夫,吴先生的功夫更不用说了,俺告辞了!请转告吴先生,俺不见他了!”说完,一推门,大步流星般走了。吴鉴泉讲学回来后听说此事大笑不止。
                 


                11楼2016-09-27 10:16
                回复
                  晚清七大武林宗师:
                  太极宗师杨无敌------杨露禅
                  八卦掌创始人紫面大侠------董海川
                  形意鼻祖神拳------李洛能
                  太极宗师------武禹襄
                  半步崩拳打遍天下无敌手--------郭云深
                  形意拳宗师山西车二------车毅斋
                  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形意武神-----孙禄堂


                  12楼2016-09-27 10:43
                  回复
                    真正的武林高手(转)
                    晚清十大武林高手:
                    杨露禅、 董海川、 李洛能 、武禹襄 、程廷华、 车毅斋(郭云深与之比试略逊一筹)、郭云深 、刘奇兰(神拳李洛能八大弟子之首,李存义的师傅,曾连打百余阵无一落败)、宋世荣 、李存义
                    [不为人熟知的高手:李亦余(1832-1892年,武禹襄的师弟,武禹襄为武式太极创始人,李亦余为第二代,另永年载郝为真能再现李亦余之艺,杨斑侯独服李亦余)、王兰亭(杨露禅之大弟子,露蝉临终,告诉班侯,吾家太极,我死后,当入王兰亭家。班侯怒,禄禅一死,急去找王兰亭论武,果一去即败跌。李瑞东也曾败于王兰亭之手,并拜兰亭为师)]
                    民国十大武林高手:
                    孙禄堂 李景林 李书文 尚云祥 孙存周 张策 杜心武 刘百川 王子平 霍元甲 [不为人熟知的高手:张玉魁(人称八卦圣手,八卦枪学记载张玉魁技艺之深纯近代罕有,八卦掌练神还虚已臻精谐,八卦名家马贵不能沾其身)、李复祯(车毅斋之大弟子,山西记载李复桢与宋世荣比武不落下风,功力相当,李复祯是个心狠手辣之人,出招狠毒,一生比武伤人无数)、宋虎臣(宋世荣门下四大金刚之首)]
                    晚清以来高手数不胜数,不一一列举
                    最高境界为: 孙禄堂一人
                    次最高境界: 杨露禅、 董海川、 李洛能、 孙存周 、张玉魁、 车毅斋
                    再次最高境界:郭云深、 宋世荣、 刘奇兰 、李复祯 、尚云祥 、陈长兴 、武禹襄 、李亦余 、王兰亭、 程廷华 、李书文 、李景林 、张策
                    超一流: 李存义 、李瑞东、 郝为真 、杨班侯、 梁振蒲 、唐维录 、李玉琳 、高振东、 杜心武 、王子平 等数十人
                    一流: 霍元甲、 王五 、刘百川 、尹福 、刘凤春、 马贵、 胡凤山 、黄伯年 、张占魁、 韩慕侠、 杨澄浦 等等数以百计
                    二流: 叶问 、吴鉴泉 、陈发科、 王芗斋 等等数以千计
                    三流:黄飞鸿 等等数以万计


                    14楼2016-09-27 11:43
                    回复
                      杨露禅(1799—1872年),名福魁。河北广平府(今永年县)人。自幼好武,因家贫,迫于生计,在广平府西关大街中药字号“太和堂”中干活。这药店为河南焦作温县陈家沟人陈德瑚所开。陈见杨为人勤谨,忠实可靠,又聪明能干,便派他到故乡河南焦作温县陈家沟家中做工。适逢陈长兴借陈德瑚家授徒。杨心中十分羡慕,有心拜师学艺,但一者事繁,二者又怕陈不收自己。他虽然懂得江湖禁忌, 但因学艺心切,便在陈氏师徒练拳时,在一旁观看,用心记下某些招式,无人时便私下练习。久而久之,竟有所得。后被陈发现,见其是可造之才,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大胆摒弃门户之见和江湖禁忌,和陈德瑚商量,准其在业余时间正式学习太极拳。
                      这样,杨露禅才得以正式拜陈长兴为师。这便是民间传说中《杨露禅陈沟偷拳》的真貌。经小说家的艺术加工,如民国初年有人所编的传奇小说《金蝉盗技》等,也由此衍化而来。宫白羽武侠小说《偷拳》和由此书改编的电影《神丐》,就是根据上述杨露禅学艺 故事创作的。
                      杨露禅正式拜师后。十八年中三下陈家沟,深得陈式太极拳精髓。艺成时,他已是四十岁左右的人了。为了生活,他先在家乡永年教授太极拳,后被人推荐去北京授徒。因武艺高强,号称“杨无敌”。他在北京授拳时,因弟子多为王公大臣, 贝勒贵族,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又不耐艰苦。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将陈式老架太极拳中的一些高难度动作,如跳跃、跌叉、震脚等,改作不跳、不跌、不速、不震,或缩小动作,使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既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又有益于健身。时间长了,便形成了一种拳式,号称“太极小架子”。后经其子、孙修改,定型而成杨式太极拳,并发展成大小两种套路。其特点是:姿势舒展大方,速度缓匀,刚柔内含,轻沉兼有。此拳一出,在京、津一带影响很大,学者日众,而这时陈家的太极拳却仍在陈姓内部传递,所以当时的武术传人杨季子写的诗中,有“谁料豫北陈家拳,却赖冀南杨家传” 的句子。


                      15楼2016-09-27 15:39
                      回复


                        17楼2016-09-27 15:42
                        回复
                            这本书,明眼人一看,就晓得:若非肇祺的切身体验,则绝对写不出来;而其中,有关太极拳的机序与史迹,亦若非具神通,则为绝对无法得知者。肇祺的往世,是杨露禅第十六代嫡传嗣,而从看不到的世界,指导肇祺今生炼太极拳到肇祺踏进心的世界不久的,即是张三丰祖师。张三丰祖师其通明界即天上界来历,乃原为属专家、发明家在居住的九次元世界殊业界之人,但,由于指导了肇祺今生的太极拳故,于公元一九七四年五月十一日四时正起,就臻升为十次元世界舒坦界之人了。舒坦界,乃佛教在说的「罗汉界」。
                            现象界人即这个三次元世界的人间世人,有把事情复杂化的习惯。此乃由于其心中我执,促使其人,以为知道得愈多,则显得自己愈伟大之欲,所导致的结果。这,于太极拳,则明明只是太极拳,却也附会起武侠小说,而说成甚么「武当派太极门」的太极拳了。好笑的是:数十年来风靡着的甚么「达摩易筋经」啦!开禅宗的菩提·达摩,乃是肇祺的往世,他,的确,曾从印度到中国少室少林寺来面壁近十年过,不错!但他却没创甚么「易筋经」、「洗髓经」与被后人称做少林拳等东西。那,一概和菩提·达摩无关!甚么少林派、武当派,其实,那都是想出风头之人搞出的名堂!太极拳,只是太极拳;而不要说「武当派」了,连「太极门」这个名词,杨露禅第十六代嫡传嗣,却也没听说过,他老人家使用的,只是「杨家」这词句罢了。而这,又因其师陈清平先生,受了只传同宗其约束,才希望他这么做的。试想:至少到杨露禅第十六代嫡传嗣之前,连「太极门」也没称过的太极拳,怎么会有过「掌门」这词句存在呢?且又怎么会有「掌门」其人存在?太极拳,至今,真的,太武侠小说化了!但,要武侠小说化,则应该连所炼成的功夫、所具的功力,也要一起武侠小说化才对啊!只称呼,则怎么好意思?
                            本书里,把张三丰祖师所创始的三十八式太极拳谱,及掤捋挤按进步推手,也都写出来了;且后者,写的是:当年张三丰祖师与王宗岳第一代嫡传嗣,在对炼时的实况。而附录中的张三丰祖师所著「太极拳论」,即为其原案,而张松溪第三代嫡传嗣所补部分,则另以「补张三丰著太极拳论」为题,犹把它收在附录之中。
                            这本书,对真的爱太极拳、真的要炼成太极拳之人,很有用、有益。奉劝有缘于太极拳之人,不要只注重王宗岳第一代嫡传嗣,于其「十三势歌」所教诲的「入门引路须口授」此句,其实,紧接此句之后一句「功夫无息法自修」,才更重要,尤其是其后半句的「法自修」。炼太极拳而能「自修」之「法」,就是打太极拳套及本书中写的:「意到气到劲到」、「意到劲到」与「浮于心中的少执、无执之意」等之「意」;这,除了「自修」而外,谁都帮不上忙,包括其师。
                            肇祺,虔诚地祝福:真的爱太极拳、真的要炼成太极拳之人,能早入太极拳之门、登太极拳之堂、理太极拳之家。
                               公元一九九二年五月二十六日○时十四分
                                   蔡肇祺


                          24楼2016-09-29 10:26
                          回复
                            这一次研修会显著的不同之点,就是清晨六时半起增加了太极拳式运动。
                            在蔡老师指导下,练他所创的“八式太极拳”拳套。第三天早晨,老师先叫哲仁兄教我们打拳式,老师自己也在一边打,然后就停下来和哲仁兄对手,表演太极拳的凌空劲。
                            哲仁兄离开老师十几公尺,向老师猛冲而打过来,老师的手轻轻的一挥,发出太极凌空劲,说也奇怪,离好远距离,根本没碰到哲仁兄的身体,哲仁兄便受到老师发出的劲道,而东倒西歪,摇摇晃晃地顺着老师的凌空劲道奔跑,来回继续地跑个不停。
                            中国国粹之太极拳,久闻有很深奥功夫,我们都从未见过,大家看到如此实景,都看得目瞪口呆,频揉眼睛,怀疑眼前的景象是否真实。可是摆在眼前的是事实,乃是铁的事实,不得不令我们惊叹不已。这一次真的给我们大开眼界啦!
                            老师深藏不露,恐怕现今举世也罕见这种高深的功夫的。哲仁兄猛冲直打老师十几次,相隔远远的都被老师那不见形影的凌空劲,一一挡住,而随心所欲地使哲仁兄有气无力,几乎要绊倒他自己的脚而倒地。过不一会儿,哲仁兄已受不了啦,好像要呕吐的样子,然而又他再次提起精神。
                            后来哲仁兄告诉我:“当时,我想起应该发挥出每一秒每一秒的最大生命力,虽然精疲力竭了,但不能就此罢休,我自励我尚未发挥出自己的最大生命力,这样,就又充进了光,又有了活力,于是,我就又拼命地向老师冲击,所以终于克服了肉体的疲惫。”
                            前后二十数分钟,老师才叫哲仁兄停下来休息。原来 ,这是一场老师对他的试练,而他终于顺利地通过考验了。接着老师叫哲仁兄休息一会儿后,与哲仁兄相距十几公尺,并排坐在水泥栏壁,而将太极拳劲凌空地传递给哲仁兄,由哲仁兄摄入其体内,承传了宝贵的太极拳功夫。然后,立即叫苏兄向哲仁兄猛打过去,第一次哲仁兄还没有自信,发不出凌空劲,因此,老师就走到哲仁兄背后,轻按右掌在哲仁兄背部,帮他发劲,这样一来,果然高大的苏兄,虽然也由远处猛冲直打他,却也都被他轻轻地在空间一挥手,就发出了太极凌空劲,而把苏兄打得团团转,前后三次都是如此。
                            为了让哲仁兄有更多之自信,老师再叫我向哲仁兄打过去,我同样冲过去,哲仁兄丝毫没有碰到我的身体,只是轻轻一弹,我也同样地按照其劲道转个不停。我们庆幸哲仁兄跟随老师学拳十几年心境有了进步,终于得到了老师的真传。


                            28楼2016-09-29 10:32
                            回复
                              十来年前,我还在给人家免费个人指导时,有一位母亲带了他的一个浪荡子,来给我个人指导,目的是想使这个浪子回头。
                              他,伤尽了父母之心,虽然其父母,曾经,硬的,软的,都使用过了,但,却都无能遏止他整天在外面和太保、流氓鬼混!于是,这位母亲,终于找上了我。因此,我也才破例地约好了时间,要她想个办法,带她那儿子来。结果,真的来了。这浪荡子,当年 18岁,一进到个人指导室,便向我耍流氓气,不正面向我坐,故意面向隔间木板,侧身向我,而把其右脚拐上于其左脚上,连看我一眼也不看。
                              他的背,斜向着他进来的门。看他这样,我立即说:“叶总干事,你打过来!”,叶总干事一听,马上从门那里,带冲地一拳打了过来。就在这个时候,我的全身丝毫不动地,向叶总干事发出了太极凌空劲。于是,叶总干事,碰!一声响,跌倒下去了。这,几乎是在瞬间之事。那浪荡子,拐个头看叶总干事跌倒在地板上,却没看清楚是怎么一回事。于是,我又大声对在我背后之隔间办公室中办公的苏总经理说:“苏总经理,打过来!”。个人指导室与办公室之间的隔板乃:下面木板,上面玻璃,我的功夫,虽不必回头看就能应付,但,这样,则那浪荡子,便能看得很清楚苏总经理的状况。于是,苏总经理,立即从其房间,隔着那间板冲身打过来。这一次,为了使那浪荡子必定注意到起见,苏总经理一打过来,我的右掌,便也同时向着桌面一拍,而藉这一拍之势,向苏总经理发出了太极凌空劲。于是,苏总经理也:碰!一声,反跌出去撞到办公桌,而摔倒在地板上。
                              我发太极凌空劲,从来不伤人,只是逢到对方使出的拙力太大,则有时会使对方,受到跌出去时的撞伤而已,但,为了救那浪子回头,那一次,因籍拍桌子而发出的太极凌空劲大了些,所以,便使苏总经理跌得:外裤没破,内裤却破裂了。
                              那浪荡子,看得目瞪口呆,而赶紧把拐上如潮放下,转过身来坐正向我了。看他这样,我也就开始对他说话:“你自以为很了不起是吗?当你妈妈告诉你,要带你来见一位台北蔡老师,起先你是不想来的,后来,要看我有甚么能耐,才答应你妈妈说:要让你妈妈带你来看我是吧?而你前天下午4点个左右,人蹲坐在马桶,却在想‘什么台北的蔡老师?后天我见了他就给他好看,而把他打得半死,看他还敢不敢当甚么蔡老师?’是吧?来!要打,来啊!”。
                              他,脸色发青,而把头垂下去了。我接着说:“你不要以为你很会打架啊!我的功夫,你刚才是看过的啦!你自己估计看看,你和你在和他们鬼混的几个流氓一起来,打得过我吗?人上有人,天外有天啊!回了高雄后,好好地做一个你爸爸妈妈的好儿子,而不要再和你那群朋友鬼混啦!如果,让我发觉你没改,则我便会到高雄去打死你的!我说得出,定做得到!因为,被我打死了,即使法医来验尸,却也验不出伤来的啊!没有人知道,你是被我打死的啦!你要不要听我的话?”最后一句,我说得很凶猛。
                              他,脸色苍白,赶紧回答我说:“我发誓,我一定听,我一定听蔡老师您的话!我再也不敢啦!”。那位妈妈,满脸泪水,而深谢了我后,母子便牵着手离开了。其后的连续数年,每在中秋之前,我都收到了这位母亲,赠送给我的一笼文旦袖子。
                              如上述例子,得以把那位浪荡子所想的摸得很清楚,这种力量,就是他心通。


                              29楼2016-09-29 10: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