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吉木萨尔野马放养繁殖中心位于天山主峰博格达峰北部的冲积平原地带,海拔高度为570—585米,地形开阔坦荡、平展,旷野一望无际,占地面积达9000多亩。这里所进行的“野马工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让还乡的野马首先生存下来,并大力繁殖,扩大种群,并使后代逐渐适应当地的环境;第二阶段是对回归的野马进行半放养和一系列的野化驯练和研究,使它们及其后代能够获得较稳定的特性;第三阶段就是把它们散放到野外,重建自然种群,得以繁衍生息。在放养过程中,还要研究野马的生态、遗传、繁殖等问题,重点是研究野马的适应性、觅食性、生理生化特点、发情规律、配种方法以及提高受胎保活的综合措施,进而采用先进的生物学手段探讨野马与我国北方家马的血缘关系,从遗传学入手揭开新疆马种的起源。
新疆与欧洲的气候等要素相差很大,引入的野马又是高代近亲,适应性差,抵抗力弱,易患疾病,这些都为它们的复壮工作带来困难。在有关人员的大力协作下,根据它们不同的年龄、体重、膘情,以及季节和气候的变化,及时调整饲料的品种和喂量,使其食欲旺盛,毛色顺溜,膘情稳定,性情活泼,发育正常。6年以后,放养繁殖中心的野马数量增加了近两倍,达到43匹。
为了达到重新野化的目的,还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和装备,以及大面积的栏养和放养相结合,天然采食和人工补喂相结合的方法,增强它们的粗野性格,激发其感官的快速反映,敏捷迅跑、强悍善斗的自卫能力,恢复其种群中原有的“妻群制”、“社会序列”和雄性领群等野生本能,调解性机能,减少失配空怀,快速增加种群数量。历经十余年的艰苦创业,野马成功地度过了成活关、繁殖关、子一代繁殖关和子二代繁殖关,成活率达到94.4%,成活繁殖率达到83.93%,居世界前列。在册档案记载的已经有105匹,是最初引入数量的5.83倍,除了支援其他动物园和因病、因故死亡和流产的,存栏数量为66匹,成为亚洲最大的野马饲养繁殖基地,不仅建立了我国野马的基本种群,同时还通过对它的饲养管理、繁殖、疾病防治、行为学等方面的观察研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科学资料。预计从1999年到2003年,性成熟的雌兽将进入一个生育的高峰期,每年可以产仔30匹左右。
然而,随着野马数量的不断增加,使野马放养繁殖中心经费严重不足,难以为继,只好求助于社会。1997年7月,中心发出了内容为:“中心特向社会提供20匹野马,供自愿承担恢复野马种群义务的各大企业、社会团体及各界人士领养,每匹野马每年领养费5000元,领养时间为5年。”的倡议书。这条消息经新闻媒体传播后,马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现在,野马放养繁殖中心已经利用存栏的种群建立了6个群体,每个群体中均有1只雄性野马领群,其余的都是雌性野马和幼仔,恢复了“妻群制”和“社会序列”。最近已经有2群野马在半放养实验场接受野化训练。尽管天上刮着凛冽的寒风,它们却仍然自由自在地在枯黄的荆棘里寻觅食物。当一匹雌性野马悄悄地溜回围栏的旁边,准备与栏内的一匹雄性野马“调情”时,领群的雄性野马却突然飞奔过来,迅速地将这匹不安分的雌性野马撵回到群体中,并且隔着铁栅,用踢、咬等手段教训那匹企图“僭越”的雄性野马,发出一阵阵狂野的嘶鸣。当工作人员将一只猎犬放入群体中时,领群的雄性野马立即翘起尾巴,先用前蹄刨着地面,发出警告,然后突然向猎犬猛扑过去,用嘴咬住它的脖子,顺势抛向空中,同时身体几乎直立,扬起前蹄向猎犬的身上踩踏过去。与此同时,群体中的其他成员也围拢过来,为领群的雄性野马助阵。看来,经过野化训练的普氏野马正在逐渐恢复野性,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正在加强。
按照计划,中心将在2001年之前完成野马的野化训练工作,并将第一批普氏野马放归野外。同时,中心还将保存部分种源,在人工条件下继续进行饲养和繁殖。不过,真正使普氏野马在自然条件下得以恢复,野外数量需要达到500匹以上,建立许多个种群,才能得以持续繁衍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