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彝吧 关注:2,015贴子:77,303
  • 4回复贴,共1
王应忠
摘要:乌撒是彝族“六祖”布部慕克克第二十四世孙俄索的名字命名的一个部族,部族名演变成地名。鼎盛时期的乌撒部包括今威宁、赫章两县全境、毕节市七星关区、纳雍县、六盘水市钟山区、水城县的部分地区及云南省宣威市与威宁县相毗邻的部分。至明末清初消亡,跨越千年,创造了独特的政治制度和丰厚了历史文化。
关键词:俄索 乌撒 重大历史事件 政治制度 文化瑰宝
一、乌撒名称的由来
乌撒,是宋末元初以后对今以威宁为中心,包括威宁、赫章全境,毕节市七星关区、纳雍县的部分地区、六盘水市钟山区、水城县的部分地区及云南省宣威市与威宁县的毗邻部分的汉语称谓。此后的汉史志文献均以“乌撒”之名记载这一区域的历史。
乌撒故地,远古时期为古滇国东北域,夏为古僰侯国东北鄙,殷周时为古莽国东北隅,继为古昆明国属地,春秋时为古蜀国南邻之莫国,战国至秦汉为古夜郎国中心区域,之后属汉阳县,继后为犍为郡之存鄢、汉阳二县,蜀汉时属朱提郡,梁陈时为南宁州毗邻,隋朝为爨氏所据,唐代先后属昆明国、南诏国(上述古滇国、古僰侯国、古昆明国、古蜀国、夜郎国及南诏国,均为彝族先民所建的古君长部落)和宝州,五代十国无更迭,宋代置羁縻州乌撒部,元朝置乌撒路、乌撒乌蒙宣慰司、乌撒土知府、乌撒军民府,正式被朝廷封为土司。乌撒地处川滇黔毗邻交界,先后隶属云南行省、四川行省和贵州行省。
“乌撒”之名,最早见之于汉史志书籍为《元罗地理志》,“乌撒者,蛮名也,旧名‘巴凡兀姑’,今曰‘巴的甸’,所辖乌撒乌蒙等六部,后乌蛮之裔尽得其地,因取远祖乌撒为部名,至元十年始附,十三年立乌撒路”。此后,《元史》、《明史》、《明实录》、《清史稿》、《云南志》、《贵州通志》、《大定府志》等史志文献皆对乌撒作了记载,内容大致相同,而记述较为详细的为《大定府志》,“乌撒者,暴蛮主部之人名。亦谓‘乌些’,亦谓‘五所’,亦谓‘五术’,亦谓‘物叔’”。这里的‘五所’、‘五术’、‘物叔’,是彝语“俄索”的音译,俄索是彝族人文始祖之一的笃慕第五子慕齐齐的第二十四世孙。“麦则有子二,长仍守濮;少即物叔也。物叔雄伟,有才略,遂北弃阿芋部,进至鲁旺城。鲁望者,昆明王所居。盖祝明长子楛之胄,所谓乌君者也。东爨盖氏之亡也,乌君自立为王,谓之鲁王。盖本其姓,以为称。西南人称王为望,中国呼之为鲁旺。已而内附,置为宝州,夷语讹‘宝’为‘巴’,讹‘州’为‘的’,讹‘都门’为‘兀姑’,故谓鲁旺为‘巴的兀姑’。是时,巴的兀姑之部长为他蛮所逼,而南徙于存氵内之东。其地空虚,故物叔据之也。即今威宁是也”。[1]物叔即俄索,其后人在此发展扩张强盛,为纪念其祖俄索(物叔)的开基之功,“固以祖名号其部,始曰乌撒部”。[2]麦则乃笃慕第五子慕克克(“六祖”之一,布部之祖)的第二十三代世孙,祝明即笃慕,濮在今云南宣威一带。以上记述,与彝文典籍的记述基本一致,乌撒为人名,即笃慕之五子慕克克的第二十四世孙,彝名俄索,汉语音译为“乌些”、“五所”、“五术”、“物叔”等。元代以后,汉文献称之为乌撒,从其祖故地云南宣威一带进据威宁,开基立业,其子孙发展强盛后,为纪念先祖俄索的开基伟业,以其名号其部为俄索部,人名演变为部族名,又引伸为地名,其部族所居之地为“俄索弭”,即俄索的地方,俄索的地盘。鼎盛时期的乌撒,包括今威宁赫章全境、毕节市七星关区、纳雍县部分地区、六盘水市水城县、钟山区盘县的部分地区及云南省宣威市的毗邻威宁地带。
二、乌撒源流
(一)溯源
“六祖分支”是中国彝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叙说中国彝族史,“六祖分支”是绕不过的话题。就是理清彝族各部族的历史,也不得不触及“六祖分支”。要对六祖布部之乌撒进行追根溯源,当然必须要从“六祖分支”说起。
时当春秋中后期,彝族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笃慕(又称笃米,六祖之父、彝族人文始祖之一),在“洪水泛滥”之后幸存下来,来到今滇东北一带,通过歌场赛歌娶了三位“仙女”,生下六个儿子:慕雅苦、慕雅且、慕雅热、慕雅卧、慕克克、慕齐齐,为了生存发展,为了宏图大业,笃慕将六子分支,以滇东北为中心,往今云贵川三省的不同地方迁徙发展。开疆拓土,发展壮大,形成了彝族史上六个大部族,彝族史称武、乍、糯、恒、布、默六部,即“六祖”。慕克克乃布部之祖,在“实液中部”发展,即留居祖地,向滇东北四周的曲靖、宣威和黔西北延伸发展,俄索乃慕克克的第二十四代世孙,从濮(今宣威一带)入据今威宁一带,成为乌撒的开基者。乌撒的根自慕克克(较早可追溯到彝族历史上第一个人文始祖希米遮),追溯其根源,首先理当上溯到慕克克到笃慕。彝人幸甚,用自己的文字,以父子连名制这个中国各民族中独有的谱牒世系,记载了宗氏脉络。从笃慕到俄索的世系,在彝文典籍《西南彝志》、《彝族源流》、《彝族创世志》、《乌撒源流》等中均有记载,具体世系为:
笃慕——慕克克——克柏默——柏默卓——卓鲁莫——鲁莫娄——娄阿德——阿德布——布体妥——体妥糯——糯克博——克博维遮——维遮阿默——阿默鲁宏——鲁宏甫——甫喜所——喜所朵——朵默歹——默歹葛以——葛以阿局——阿局抹迭——抹迭德——德阿姆——姆默哲——默哲俄索(凡二十五代)。
再往上溯,从笃慕到远祖希米遮,共31代世系,也有记载,不再转录。需要强调的是,用父子连名制记录谱牒是中国乃至世界都少有的,彝族人用这种独特的方式记录一个部族(家族)的谱系,而它承载的内容不仅仅是谱牒,而是这个部族的历史,甚至可以从中看出这个民族历史的源流和脉络。父子连名制的特点是,父名连在子名之前成为其姓,即父名子姓,子名前冠以父名(有两个或一个音节),世代相袭,完整地记录了这个部(家)族的发展史。其完整和准确性不容置疑。当然,父子连名制也并非尽善尽美,也有暇疵,一是只连男性不连女性,在男性中一般也只连嫡长子或成功者;所有普牒世系并非全系父子,有的是兄弟、叔伯等近支血系。二是整个谱牒全部是用彝文记录,而彝文只掌握在少数布摩手中,全用手写手抄,因而不同的布摩写下来的字形字体有差异,特别通过多人传抄时会走形,翻译成汉文时译者水平不一,同一名字译出多个同音字,因而在不同的彝文献中,同一父子连名谱中的有些名字有少数差异,甚至出入较大。乌撒的父子连名谱,在不同的彝文献中,就出现少数和部分名字的不同和差异,就是由此造成的。
(二)探流
俄索入据威宁时,先据“拨堵”,“拨堵”者,彝语音译,意为有洞山涯。今威宁县幺站镇有村名曰“抱都”,有学者认为此乃俄索入据时所据之地。其后世在此拓疆辟土,披荆斩棘,艰辛创业。从“拨都”移至“马底侯吐”(意为高原白海),现草海之滨,即威宁城,在此驻足一段时间后又迁往“哪娄”(今盐仓镇政府所在地),后期又移至今威宁县城。其政权中心在“哪娄”(盐仓)的时间最长,《大定府志》称,“自麦则至得四十二代居盐仓”。[3]也有文献记载,俄索五世孙态阿蒙时,把政治中心从巴底侯吐移至盐仓。今威宁赫章毗邻地带的彝族人称乌撒土司为“哪娄祖摩”,充分反映出乌撒土司长期在“哪娄”,即其政权中心主要是在盐仓,应该是不争的事实。
俄索入据威宁的时间,有多种说法,按大部分彝学专家之说,“六祖分支”的时间,为春秋末战国初,约公元前世纪前后,从笃慕到俄索为24代,按每代25年计,约600年,按此算,俄索进入威宁时间,大致在公元三世纪,即魏晋时代,俄索部在此繁衍发展绵延世系约50代,实现宏图霸业,至明末清初终。俄索后世父子连名谱如下:
麦哲俄索——俄索羿——羿孟德——格阿泰——泰阿蒙——蒙阿启——启阿哲——哲濮驽——濮驽艮——艮阿社——社阿德——德阿杓——杓阿韦——韦阿府——府阿苴——苴阿遮——阿遮阿捞——阿捞阿施——阿施毕由——毕由毕朵——毕朵笃由——笃内纳周——纳周德扑——扑阿德——阿德阿古——阿古扑格——扑格鲁赠——鲁赠举作——举作普丽——普丽哪措——哪措阿偌——阿偌蓬娄——蓬娄鲁费——鲁费诺哲——诺哲鲁桥——鲁桥毕妥——毕妥克博——克博扑谷——扑谷笃毕——笃毕鲁作——鲁作阿克——阿克诺准——诺准鲁勺——鲁勺诺举——诺举鲁宝——鲁宝鲁谷——鲁谷鲁德。(共47代,有的版本为50代。)
需要指出的是,如前所述,记载布(毕)部世系的彝文古籍较多,其中较为详细的有《彝族创世志》、《乌撒源流》、《能数恒索》、《人类史》等,但这些文献所记载的布(毕)部谱牒有所不同,所有版本的乌撒谱,皆从慕克克始,前二十四代基本相同,而第二十四代俄索的名字不尽相同。第二十代后的名字差异较大。整个普牒有的为66代,有的为71世,尚需彝学专家认真严谨论证后统一。
俄索嫡系至明末清初而亡,清初水西安坤遣走子安重圣、安重乾入据乌撒,但在不久后清康熙年间吴三桂入剿已亡。清庭在平吴三桂叛乱后,曾封安胜祖为宣慰史,不久后也亡。而安重圣、安重乾、安胜祖系水西后裔而非乌撒系。
三、重大历史事件
(一)以“俄索”命部族名之始——乌撒鼎盛时代
《大定府志·乌撒安氏本末》载:“先是,巴的之旁有阿头部、易溪部、易娘部、乌蒙部、闷畔部,又有芒布部、阿晟部,皆其种族,即石门路十二州之地也。哲驽始尽降其部,因以祖名号其部,始曰乌撒部”。文中的“巴的”,即今威宁一带,阿头部在今赫章,易溪部在今威信,易娘部在今彝良,闷畔部在今会泽,芒布部在今镇雄,阿晟部在今宣威,这些部族与俄索部同种同族,就是说,在俄索入据威宁之初,四周分部着彝人的不同部族,俄索部族的生存空间较为狭小,较为弱势。为扩大生存空间,发展壮大,俄索部在拓土开疆的过程中,难免和周围的部族发生争斗。几经成败,几度沉浮,直到八代世孙的哲驽时,征服了周围这些部族,占领其地,成为一统,势力强盛,是为俄索部鼎盛时期。
为纪念缅怀先祖俄索开基奠业的功绩,哲驽时代始以“俄索”命其部族,称“俄索部”,后俄索时代开辟拓展之疆域称“俄索弭”,延袭到清代。哲驽时代,是以“俄索”之名命其部族名之始,也是乌撒的鼎盛时期。
(二)朝廷对乌撒的册封——乌撒土司始末
元朝之前,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采取羁縻政策,即不派流官统治,也没有正式设立机构,任由其部族首领统治,朝廷认可,让其“自治” 以夷制夷,自生自灭。当然,一有风吹草动,朝廷即派大军剿灭。元朝始,把少数民族纳入朝廷一统的体制进行统治,建行政区域,派流官进行管理,同时正式册封土著首领官职,实行土司制度,继续实行“以夷制夷”,只是更“名正言顺”了,而且增加了流官进行制约,这是中国土司制度之始。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元朝始,在乌撒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将其纳入中央王朝的一统天下,乌撒在“世祖至六十年(1273)始附,十三年(1276)立乌撒招府司”。[4]自此始,乌撒被中央王朝正式册封,朝廷首次把“乌撒”纳入体制内。勒余(也叫阿遮阿捞,俄索第十八代世孙),是第一个被册封的乌撒土司,之后,世代沿袭。至元十五年(1278),置乌撒军民总管府,至元二十一年(1284),改为乌撒宣抚司,至元之二十四年(1287),改为乌撒乌蒙宣抚司,管辖范围扩至现云南昭通,治所在威宁。后又改为乌撒路,专辖乌撒。勒余后元朝廷册封的乌撒土司为:“勒卒、古袭;古卒、卜格袭;卜格卒、陂地袭;陂地卒、库袭;库一曰余。余卒、莓袭;莓卒、衤暴轮袭;衤暴轮卒、备袭;备卒、哲袭”[5]。
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元乌撒路为乌撒军民府知府,此后无更改。土司承袭情况为:倮遮(即哲)——实卜(女)——阿能——卜穆——能得——尼禄——公普茂——陇旧——安伯(乌撒汉姓“安”之始)——安得——安泰——禄墨——安元龙——安效良——安其爵——倮耿(汉名安德)。倮耿乏嗣,其他宗亲也无承袭。因而倮耿是乌撒的末代土司,乌撒嫡亲血脉自此中断。时当明朝末年。明亡清兴,水西安坤遣其子安重圣安重乾入据,此后吴三桂剿灭了水西、乌撒,再此后清王朝实行“改土归流”,对土司及土著进行毁灭性征剿,土司终结,乌撒王朝一去不复。


IP属地:四川1楼2016-09-29 08:14回复
    我是看完了的。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6-09-29 17:22
    回复
      2025-05-09 21:18:32
      广告


      IP属地:四川6楼2016-12-19 12:44
      回复
        有没有那列家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6-13 01:4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