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魏大统十六年(550年)前封为柱国的八个重要勋臣,亦称八柱国家。即宇文泰、李虎、元欣、李弼、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等八人。柱国为官名。《北史·侯莫陈崇传》论曰:“周文帝(宇文泰)位总百揆,都督中外军事。魏广陵王欣,元氏懿戚,从容禁闼而已。此外六人,各督两大将军,分掌禁旅,当爪牙御侮之寄。当时荣盛,莫与为比。故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参阅《周书·侯莫陈崇传》、《新唐书·高祖纪》)。
- 来源:中华文化制度辞典·文化制度
西魏等官制。柱国或上柱国官秩始于战国时期楚国,原为保卫国都的官,后为最高武官。北魏初,太武帝拓跋焘以长孙嵩为柱国大将军。北魏末年,又以此秩授尔朱荣。西魏大统三年(537),文帝授予宇文泰此秩。其后功参佐命,望实俱重者,亦居此职。大统十六年(550)以前,任者凡有8人,即宇文泰、元欣、李弼、李虎、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悦等,称为八柱国,门阀高贵,莫与为比。此制之设,虽为模仿鲜卑昔日八国或八部之制,但宇文泰既想提高自己的地位,不与其他柱国相提并论,又不欲北魏宗室元欣等实握兵权,故仅存八柱国之名,而以李弼等六柱国大将军分统府兵,比附《周官》六军之制,自己总揽中外军政,元欣只是“从容禁闱”而已。北周增设上柱国大将军,隋设上柱国及柱国,唐以后沿用作勋官之称号,但与西魏“八柱国”之意已不同,至清始废。
- 来源: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
北魏敬宗以尔朱荣为柱国大将军,位在丞相上,尔朱荣败后,此官遂废。西魏大统三年,文帝又以丞相宇文泰为柱国大将军,其后功参佐命、望实俱重者,也居此官,凡八人:安定公宇文泰、广陵王元欣、赵郡公李弼、陇西公李虎、河内公独孤信、南阳公赵贵、常山公于谨、彭城公侯莫陈崇,谓之八柱国。
- 来源:资治通鉴大辞典·上编
南北朝时期,西魏初对辅国八大臣的统称。《资治通鉴·梁纪十九》: “初,魏敬宗以尔朱荣为柱国大将军,位在丞相上; 荣败,此官遂废。大统三年(公元537年),文帝复以丞相泰为之。其后功参佐命,望实俱重者,亦居此官,凡八人,曰安定公宇文泰,广陵王欣,赵郡公李弼,陇西公李虎,河内公独孤信,南阳公赵遗,常山公于谨,彭城公侯莫陈崇,谓之八柱国。”
- 来源:中国历代国家管理辞典
- 来源:中华文化制度辞典·文化制度
西魏等官制。柱国或上柱国官秩始于战国时期楚国,原为保卫国都的官,后为最高武官。北魏初,太武帝拓跋焘以长孙嵩为柱国大将军。北魏末年,又以此秩授尔朱荣。西魏大统三年(537),文帝授予宇文泰此秩。其后功参佐命,望实俱重者,亦居此职。大统十六年(550)以前,任者凡有8人,即宇文泰、元欣、李弼、李虎、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悦等,称为八柱国,门阀高贵,莫与为比。此制之设,虽为模仿鲜卑昔日八国或八部之制,但宇文泰既想提高自己的地位,不与其他柱国相提并论,又不欲北魏宗室元欣等实握兵权,故仅存八柱国之名,而以李弼等六柱国大将军分统府兵,比附《周官》六军之制,自己总揽中外军政,元欣只是“从容禁闱”而已。北周增设上柱国大将军,隋设上柱国及柱国,唐以后沿用作勋官之称号,但与西魏“八柱国”之意已不同,至清始废。
- 来源: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
北魏敬宗以尔朱荣为柱国大将军,位在丞相上,尔朱荣败后,此官遂废。西魏大统三年,文帝又以丞相宇文泰为柱国大将军,其后功参佐命、望实俱重者,也居此官,凡八人:安定公宇文泰、广陵王元欣、赵郡公李弼、陇西公李虎、河内公独孤信、南阳公赵贵、常山公于谨、彭城公侯莫陈崇,谓之八柱国。
- 来源:资治通鉴大辞典·上编
南北朝时期,西魏初对辅国八大臣的统称。《资治通鉴·梁纪十九》: “初,魏敬宗以尔朱荣为柱国大将军,位在丞相上; 荣败,此官遂废。大统三年(公元537年),文帝复以丞相泰为之。其后功参佐命,望实俱重者,亦居此官,凡八人,曰安定公宇文泰,广陵王欣,赵郡公李弼,陇西公李虎,河内公独孤信,南阳公赵遗,常山公于谨,彭城公侯莫陈崇,谓之八柱国。”
- 来源:中国历代国家管理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