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实论之,大乘法门,法法圆妙。但以机有生熟,缘有浅深,故致益有难得与易得耳。善导,弥陀化身也。其所示专修,恐行人心志不定,为余法门之师所夺。历叙初二三四果圣人,及住行向地等觉菩萨,末至十方诸佛,尽虚空,遍法界,现身放光,劝舍净土,为说殊胜妙法,亦不肯受。以最初发愿专修净土,不敢违其所愿。善导和尚,早知后人者山看见那山高,渺无定见,故作此说,以死尽展转企慕之狂妄偷心。谁知以善导为师者,尚不依从。则依从之人,殆不多见。岂夙世恶业所使,令于最契理契机之法,觌dí面错过,而作无禅无净土之业识茫茫,无本可据之轮回中人乎,哀哉。
《印光法师嘉言录》劝祛疑生信 5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注释:
如诚法师注
【住行向地等觉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菩萨
【觌面错过】当面错过
★
参考白话文
圆涛法师译
从严格而实际意义上来说,大乘法门法法圆妙。但是因为根机有生熟,缘份有浅深,所以导致得到利益有难得与易得的差别罢了。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他所开示的专修法门,就是恐怕修行人的心志不定,被其余法门的师父所夺。一条条叙述初、二、三、四果圣人,以及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菩萨,最后到十方诸佛,尽虚空,遍法界现身放光,劝说他放弃修行净土,为他说其它的殊胜妙法,他都不肯接受。因为最初发愿是专修净土,不敢违背自己的初愿。善导和尚早就知道后人,这山看着那山高,渺然无有定见,所以才苦口婆心地这么说。以死尽我们展转仰慕的狂妄偷心。哪知道以善导大师为师的人,尚且不依从他的教导。那么紧紧依从大师之说的人实在是不多见。难道不是夙世恶业所使,令我们对于最契理契机的法门当面错过,而沦为无禅无净土的业识茫茫,没有根本可作依凭的轮回生死中的人吗?这真是悲哀啊!
《印光法师嘉言录》劝祛疑生信 5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注释:
如诚法师注
【住行向地等觉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菩萨
【觌面错过】当面错过
★
参考白话文
圆涛法师译
从严格而实际意义上来说,大乘法门法法圆妙。但是因为根机有生熟,缘份有浅深,所以导致得到利益有难得与易得的差别罢了。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他所开示的专修法门,就是恐怕修行人的心志不定,被其余法门的师父所夺。一条条叙述初、二、三、四果圣人,以及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菩萨,最后到十方诸佛,尽虚空,遍法界现身放光,劝说他放弃修行净土,为他说其它的殊胜妙法,他都不肯接受。因为最初发愿是专修净土,不敢违背自己的初愿。善导和尚早就知道后人,这山看着那山高,渺然无有定见,所以才苦口婆心地这么说。以死尽我们展转仰慕的狂妄偷心。哪知道以善导大师为师的人,尚且不依从他的教导。那么紧紧依从大师之说的人实在是不多见。难道不是夙世恶业所使,令我们对于最契理契机的法门当面错过,而沦为无禅无净土的业识茫茫,没有根本可作依凭的轮回生死中的人吗?这真是悲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