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吧 关注:19,737贴子:54,991

回复:【兵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此篇先说一下战争的目的,即为什么要发动战争。《战争论》作者克劳塞维茨提出了“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这一经典论断。同时不少人认为战争的出发点并非一定与政治挂钩,经济利益同样可以成为战争的目的。此处我就将战争目的总结为政治目的和经济利益。
通俗来讲,战争必然带来破坏性,通过战争得到的利益,相对于和平手段得到的利益来说,必然要付出的更多才能获得,所以战争只有在双方在利益分配上用政治手段没法解决的时候才用。
孙子于是在此处提出在战争中降伏敌方要远优于打败对方,正是为了保存战争利益,减少战争损失。俗话说: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同时,在战争中对敌方的破坏越大,所能得到的战争利益就越小。于是孙子提出“全……为上,破……为下;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高明的将领是以最小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收益,从而从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
2.孙子提出: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己方谋略取胜,其次是以外交手段联合第三方国家借用外力挫敌,再次是出动军队攻敌取胜,最下策才是攻城。攻城为万不得已时才使用。攻城需要大量攻城器械,并且会造成巨大人员伤亡。而且如果碰上像墨子那样的守城专家就彻底完蛋了😂。孙子出于对战争目的的考量,提出在战争中不仅要保全己方,同时也要在取得胜利的同时尽最大努力保全敌方力量,从而获得最大的战争收益。
3.在1,2中我们分析了战争的政治目的和经济利益。接下来从战术级别来考虑战争的军事目的,战争的军事目的便是“保全自己,消灭敌方的有生力量”。在古代战场上,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参战人数就最大、最直接的优势。孙子在此分析了敌我双方不同战力对比情况下应该采取的措施。
4.此处孙子对君主提出要求,提出君王对军队的三大危害:
①不知情的情况下干预战场进退指挥;
②不知军队内务插手军队政事;
③干涉将领参与军队指挥。
都会导致军队内乱,国防实力下降,招致灾祸。
5.接下来孙子提出军队能取得胜利的五大要点:
①.懂得什么条件下可战或不可战,能取胜;
②.懂得兵多兵少不同用法的,能取胜;
③.全军上下一心的,能取胜;
④.以有备之师待无备之师的,能取胜;
⑤.将帅有才干而君主不从中干预的,能取胜。
6.《孙子兵法》的经典名句,即便没读过的人也清楚,在此就不多言了。不过原文是“知彼知己……”,后人言“知己知彼……”

情犹未了缘已尽 此心独忆是卿卿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6-11-23 17:21
回复
    【军形】
      1.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2.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3.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4.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16-11-23 17:37
    回复
      1.《孙子兵法》中所假象的敌人是狡猾的,残忍的,具有极高主观能动性的,而不是木偶。作者孙子将敌人置于与己方同等智商的位置,而提出“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明智的将领在战争中总是首先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等等,而后才考虑利用敌人的破绽战胜敌人。而同等智商的敌人同样会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孙子提出“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明智的将军能够使己方立于不败之地,而不一定能够战胜敌人,胜利可以设想、预知,但不一定能够做到。体现了《孙子兵法》的理性思维,孙子的“理性”和我以前看的《博弈论》中理性很相似,不存在任何信任关系(或者说绝对的不信任),有的只是利益。
      2.在《孙子兵法》中不存在险胜,只有在己方处于足够优势情况下,孙子才会选择进攻,一旦进攻则如神兵天降而必胜,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如果处于劣势,则选择防守,善于防守的将领,能够是己方如同藏匿于九地之下而使不被敌方发现(而不是: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能够将己方的伤亡降低为零。善于防守者:毛主席的在长征途中“四渡赤水”的经典战役。
      3.以强凌弱,取得毫无争议的胜利(例如中国打老挝谁都知道中国会胜利)并不算善战者。取得胜利而天下人都称赞的,并不是善战者。而真正的善战者,在进攻之前就已经处于必胜之地,具备所有取得胜利的条件,一切尽在掌握之中,而绝无险胜,因此胜利是自然的,无智名,无勇功。而在战争中通过临场发挥、苦战等侥幸取得胜利的都不是善战者。
      4.“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指出本篇核心思想。善战者在进攻之前早已拥有必胜之势,具备取得胜利的所有条件。进攻时便如同处于万丈悬崖之上的决堤之水,拥有必胜的“形”,一击必杀。

      情犹未了缘已尽
      此心独忆是卿卿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16-12-06 20:01
      回复
        《兵势》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弩,节如发机。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情犹未了缘已尽
        此心独忆是卿卿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16-12-06 20:11
        回复
          1.讲如何指挥管理大军团:分而治之。通过合理地运用指令(如击鼓、鸣金、旗语...巴拉巴拉),使指挥更高效、准确......这也是此篇的主题,是运用各种战术的前提。
          2.有关“奇”、“正”,老子在《道德经》中也提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不过道家人向来反对机心智巧,此处老子也是略微一提。《孙子兵法》中也有言“兵者,诡道也”。个人理解呢,“正”同“阳”,光明正大的对抗,简单、直接、显性的,类似于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奇”同“阴”,阴柔诡异的行为,不符合常理的战术,阴险、诡诈等隐性的、见不得人的手段。明智的将领在作战中奇、正结合作用(阴阳结合)取得胜利,以“正”与敌方进行消耗、僵持;以“奇”造成出其不意地致命一击,从而致胜。孙子在此处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来阐释奇正结合之妙。而能够熟练作用奇正用兵之道的乃是大智慧的军事家。
          3.此处讲明智的将领通过对军队合理的指挥管理,在战场上创造胜利的“势”,对敌方造成最大的杀伤力,即“狠”:能够蓄积到最大的进攻力量;“准”:无误地将进攻力量打击到敌方的脆弱部位,形成凌厉、迅猛的攻击态势。这就要求军队有极强的机动性和组织性,与军队的体制编制密切相关。
          4.孙子在此处提出如何造势,用势。造势:迷惑诱导敌人,使敌方处于弱势地位,创造对己方有利的势;用势,借形成的势对敌方造成最大伤害,即上文的以最大的进攻力量打击在敌方的弱势部位。“势”是一个很难定义的概念,个人理解为进攻性的力量,既可以凭借自己蓄养,如《始计》篇中的“道”、“将”、“法”,也可借用外部条件创造,如《始计》篇中的“天”、“地”。

          情犹未了缘已尽
          此心独忆是卿卿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16-12-07 14:35
          回复
            又开始忙了,断更,歇歇,改日补上。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0楼2016-12-20 16:39
            回复
              停更多久了?


              32楼2017-02-23 02:32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33楼2017-02-25 02:03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34楼2017-03-02 07:24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35楼2017-03-04 21: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