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吧 关注:195贴子:599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10-14 10:00回复
    不要炫耀你的钱,死了那只是废纸;不要炫耀你的工作,你走了,无数人会比你做的更出色;不要炫耀你的房,你去了,那就是别人的窝;不要炫耀你的车,你离开了,车钥匙就握在别人手里了!你可以炫耀的是你的健康,当别人都走了,你还可以晒着太阳,喝着茶,享受着健康的生活。 请善待自己,因为零件不好配,还贼贵!有钱不一定有货!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10-14 10:13
    回复
      任何时候,一个人都不应该做自己情绪的奴隶,不应该使一切行动都受制于自己的情绪,而应该反过来控制情绪。无论境况多么糟糕,你应该努力去支配你的环境,把自己从黑暗中拯救出来。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10-14 10:16
      回复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如果你等待别人从外打破你,那么你注定成为别人的食物;如果能让自己从内打破,那么你会发现自己的成长相当于一种重生。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6-10-14 10:17
        收起回复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6-10-15 20:03
          回复
            没有播种,何来收获;没有辛苦,何来成功;没有磨难,何来荣耀;没有挫折,何来辉煌。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6-10-16 12:12
            回复
              忍辱是一种态度,让你勇敢的挑战自我;
              忍辱是一个行动,不需要说多少,重要的是脚踏实地的执行;
              忍辱是一次回归,修正了偏离的航道,找回健康的人生;
              忍辱是一次洗礼,清新了我们的身体,净化了我们的心灵;
              忍辱是一个爱心,把爱自己爱家人转化成了行动;
              忍辱是一次反省,让你反省人生的意义;
              忍辱是一份轻松,终于放下心灵的包袱,体会到自然本性的快乐;忍辱是一种快乐,不再有痛苦的煎熬,享受到身心合一的快乐;
              忍是一次蜕变,让你告别了过去,迎接一个新生的自己;
              忍辱是一种信仰,感受到生命至上爱人爱己的神圣与庄严;
              忍辱是一种修行,让心灵一辈子快乐的修行。 莫忘初心,方得始终。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6-10-16 20:55
              回复
                忍辱,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也可以远离愚痴人,常与智者交。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6-10-17 02:55
                回复
                  被赋予生命是世界上最值得庆幸的事情。然而,太多的人却为执着妄想所蒙蔽,而深深地掉入无边的苦海。贪婪、嫉妒、嗔恨等等,把生命变成了一种煎熬,失却了本来的极乐。人们都应当学习如儿童般无忧无虑、天真快乐的生活。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6-10-17 20:46
                  回复
                    凡夫迷失于当下,后悔于过去;圣人觉悟于当下,解脱于未来。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6-10-18 20:58
                    回复
                      《心经》全文解释
                      查了很多资料,用了一个多月业余时间总结,再加上个人理解。还请多多指教。
                      般若(大智慧)波罗(彼岸)蜜(到达)多(之上)心(核心)经(经典):用大智慧到达彼岸之上的核心经典。
                      1、观(定下心)自在(不受环境困扰)菩萨(自己觉悟也能令他人觉悟):观世音菩萨又名观自在菩萨。在此也可以理解为所有能定下心不受环境干扰的令自己觉悟或他人觉悟的佛陀或人。
                      2、行(修行)深(深入)般若波罗蜜(心经)多时(涅槃境界的时候):深入的修行心经到涅槃境界的时候。涅槃境界是指不生不灭、超脱生死境界。
                      3、照见(觉悟了)五蕴(色、受、想、行、识,即肉体感知到的物质形态继而衍生出的欲望)皆空(都是随缘生、缘灭):了悟了肉体感知的物质和欲望都是随缘生发随缘湮灭。这句话告诉我们一瞬和永恒实际上没有本质区别。
                      4、度(超脱)一切(所有)苦厄(苦恼和灾难):懂得了这个道理,就会就会心灵超脱,除却所有苦难。
                      5、舍利子(充满智慧的佛陀),色(肉体感知到的一切物质和欲望)不异(没有什么区别))空(缘生缘灭),空不异色(与上句意思类似),色即是空(事物现象可以暂时不存在),空即是色(不存在的事务现象也可以暂时存在),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呀!肉体感受到的一切事物现象都是缘生缘灭,没有什么不同。可以从无到有,也可以从有到无,随缘生成随缘而灭。所有虚妄、私心杂念等等形形色色可以因缘生成或消除,也都是这个道理。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菩萨对所有准备用智慧修行心经的众生的提示。
                      6、舍利子,是(所以)诸法(万事万物遵循的法则)空相(本质是随缘生又随缘灭),不生不灭(事物本身不萌生就不会有消亡),不垢不净(不沾染尘埃就不会有洁净),不增不减(不增加就不会有减少)。舍利子呀!万事万物所遵循的法则本质本都是随缘生发随缘湮灭,不是永恒不变的,如果不萌生就不会有消亡,不被沾染尘埃就无所谓洁净,不必在意得与失多一些或少一些。
                      7、是故(所以)空(暂时存在而非永恒)中无色(肉体感知到的一切),无(远离)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所以,缘生缘灭的本质决定了肉体感知的一切物质现象都是暂时而非永恒,远离了没有止境的私欲,拒绝眼、耳、鼻、舌、身、意等感官和思维器官带来的色、声、香、味,以及身体所接触到的、视线所及、乃至思维所产生的一切虚妄执着,才能得到彻底的自我解脱。
                      8、无(没有)无明(一切困扰或苦恼),亦(也)无(没有)无明尽(源头),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没有了一切困扰和苦恼,就无需追究其根源。同样道理,没有了生死的执念,也就超脱了生死获得圆满。
                      9、无苦(生老病死等诸苦皆为苦)集(因欲望召集一切苦果)灭(断灭产生诸苦的一切原因)道(依靠正确修行完全解脱实现涅盘),无(不用)智(世俗智慧)亦(也)无(没有了)得(达到佛果或境界)。排除贪嗔痴等欲望召集造成的所有烦扰和痛苦,断灭所有苦恼就需要依靠正确修行或引导获得重生。不用世俗智慧,也就没有了尘世间看到的或想到的许多疑惑,就能达到了天人合一的佛果境界。
                      10、以(所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启示和普度众生的菩萨),依(依靠)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物欲牵挂妨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惊恐怖畏),远离颠倒(不平顺,不安定)梦想(不符合真实的妄想),究竟(达到至极地位)涅磐。所以得到与否并不重要,真正的觉悟者,依靠能够到达彼岸的大智慧,心中没有任何牵挂和障碍,没有任何担忧、恐惧,远离混乱的思想和幻觉,就一定能达到大彻大悟、宛若新生。
                      11、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无)耨多罗(上)三藐(正等)三菩提(正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觉悟者,依凭能够到达彼岸的大智慧,修得至高无上的、最无偏差的、最正确的佛道正果。
                      12、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由此可见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具有广大无边作用的神奇咒语,是照彻宇宙人寰令众生大彻大悟的咒语,是超越一切修炼、思索的无上咒语,是一切法门不可与之相比、实际上不可论其等级的最高咒语。它能够解除一切精神的困苦,真实不虚。
                      13、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去吧), 揭谛, 波罗(彼岸)揭谛, 波罗僧(每个人)揭谛, 菩提(觉悟或觉醒)萨婆诃(he)。因此让我们常念般若波罗蜜多咒,立即就念: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所有的人都到觉悟的彼岸去,立即就去吧!
                      全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6-10-18 21:22
                      收起回复
                        复制的一篇文章。中国茶文化 编辑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各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中国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还必须有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的内涵。唐代陆羽所著《茶经》系统的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陆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视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而逐渐使人们进入他们的精神领域。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饮茶过程中,还创作了很多茶诗,仅在《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就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余首,从而奠定中国茶文化的基础。茶叶,为中国茶坛大放异彩。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国的茶文化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6-10-19 20:49
                        回复
                          生活真是有趣:如果你只接受最好的,你经常会得到最好的。
                          有一个人经常出差,经常买不到对号入坐的车票。可是无论长途短途,无论车上多挤,他总能找到座位。
                          他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耐心地一节车厢一节车厢找过去。这个办法听上去似乎并不高明,但却很管用。每次,他都做好了从第一节车厢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准备,可是每次他都用不着走到最后就会发现空位。他说,这是因为像他这样锲而不舍找座位的乘客实在不多。经常是在他落座的车厢里尚余若干座位,而在其他车厢的过道和车厢接头处,居然人满为患。
                          他说,大多数乘客轻易就被一两节车厢拥挤的表面现象迷惑了,不大细想在数十次停靠之中,从火车十几个车门上上下下的流动中蕴藏着不少提供座位的机遇;即使想到了,他们也没有那一份寻找的耐心。眼前一方小小立足之地很容易让大多数人满足,为了一两个座位背负着行囊挤来挤去有些人也觉得不值。他们还担心万一找不到座位,回头连个好好站着的地方也没有了。与生活中一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害怕失败的人,永远只能滞留在没有成功的起点上一样,这些不愿主动找座位的乘客大多只能在上车时最初的落脚之处一直站到下车。
                          温馨提示:自信、执着、富有远见、勤于实践,会让你握有一张人生之旅永远的坐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6-10-20 19:52
                          回复
                            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6-10-23 07:09
                            回复
                              有些梦,虽然看似遥不可及,但并不是没有可能实现,只要我,足够的强。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6-10-24 20: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