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伽菩提吧 关注:4贴子:1,675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10-15 11:26回复
    问题不是你敬奉的形式,你只是敬奉你的生命。在敬奉中,你的生命变得专注于一点。一旦,生命专注于一点,它就会开始前行。如果是一个五角星,那哪里也到不了,只会在五个不同方向造成紧张。如果你制作一件武器,你想要用它来刺穿敌人,你必须把它做出一个点。武器必须是锋利的。锋利意味着它的点是有限的。
    ——萨古鲁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6-10-15 11:28
    回复
      每一个身体都有自己的象征体系,所以每当梦从一个身体过渡到另一个身体时.它都要被翻译成那个身体的象征体系。这样一来,所有的东西部乱套了。
      ——奥修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6-10-15 11:29
      回复
        一般而言,我们是在黑暗的夜晚拿着一根火把在行动。当那根火把显示给我们一棵树,其他的树木还隐藏在黑暗里。当那根火把移动到另外的树木,第一棵树已经进入黑暗,你只能够看到那个路的一小块,但是最终的知识就好像闪电:突然间,你可以一次看到整座森林。
        ——奥修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6-10-15 17:25
        回复
          这段时间,虽然平静已经开始在生活中扎根,但忧虑却也也时常出现。对世界和外在事业的执着淡了,对内在状态和冥想结果的执着却变强。有如陶渊明,虽然也有采菊东篱下的悠然,有“死去何足道,托体同山阿”的达观,但却也有在菜园中感叹“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害怕那些脆弱的庄稼随时会被霜冻所毁坏的忧虑。这个阶段,内在的平静需要不断的护持。这个护持,既有因为看到长期练习带来的深度净化而有的信心,也有努力保持这种状态的刻意和害怕失去这种状态的担忧。
          “再一段时间,因为生活的恩典,按住你的脸,让你看到你无法经营寂静,更无法保持寂静。再也盖不住心随着寂静的来去而起伏的事实。既然来去,终非真静。越想保持,越为它的来去而起伏。看到再高妙的法门,也只不过是另一个保持寂静的策略。所有的经营,在生活一阵狂风暴雨后,变成一片废墟。而就在这经营变成一场空后,一种新的东西萌芽。
          “体会到这一点,就会对这个流注产生信任。所以,慢慢愿意不再用各种方法去“清理”内在世界,用各种策略去拥有寂静、保持寂静。在这些清理、追求和保持都慢慢平息后,这个流注就变得越来越明显。就像一个孱弱的小苗,慢慢在意识阳关的自然照耀下,开始长大。而此前,追求、保持、经营,总是被引向我们认为正确的方向,本如太阳均匀放光、无所分别的意识,也就成了好莱坞的聚光灯,只照在红地毯的明星们身上。所以,这个流注,就因为缺少阳关而无法长大、成熟。
          “慢慢地,你体会到原来这个流注就是我们平常所有爱恨情仇、所有认识、思辨的根源。一旦你内在眼睛的方向开始逆转,转向这个根源,它会带着你,继续往回走,让你看到它的源泉。一个什么都没有,却什么都知道的什么。只有这个“什么”才能知道这个最微妙的流注,因为它比最微妙的流注还微妙。然而,因为什么都不是,所以知道所有的任何的“是”。
          ”想象一面镜子,如果镜面一部分脏了,你照镜子时候,有一部分脸就不能清楚呈现。现在镜面完全擦干净了,但它仍不能照应出你能看到的所有事物,因为它是面积是有限的。如果你把它的面积扩展到完全横截整个宇宙,仍然不行,因为它仍无法映照出背面另一半的宇宙。更进一步,把这个镜子变成球形,那么,理论上,它可以映照出周围所有的一切了。但这仍不够,因为球形镜子的里面仍不能被照映。如此,无限缩小这个球形镜子,直到它比任何事物都微小,也即,没有。只有“没有”才能映照出所有的“有”。“也只有“没有”才能在映照出“有”的时候不为“有”所动,不会扭曲这个“有”。任何有形的镜面都不可能绝对真实地照映事物,因为有形或有相(比如我相)的镜面是不可能绝对平整和光洁的。这个没有,是那个在念头、情感来来去去的背后、深处和中间的同一流注的源头。它本身什么都没有,却像太阳一样,毫无分别地觉照着所有有形有相的事物。
          “这时,开始明白,以前追求的,不是寂静,而是对寂静的体验。因为我作为一个意识体的最深处,都是存在的焦虑,当这些焦虑在寂静的体验中暂停,人会感到非常轻松美妙。难怪我们那么喜欢这些寂静的感觉,我们要想方设法进入寂静,左顾右盼,草木皆兵,深怕失去“得到”的寂静。而这个要进入和保持寂静的,正是与寂静的唯一隔膜。
          “返者,道之动。——平梵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5-24 13:05
          回复
            只有那些有耐心把简单事情做完美的人才能得到把难事做得轻松的技巧。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5-24 13:08
            回复
              这段时间,虽然平静已经开始在生活中扎根,但忧虑却也也时常出现。对世界和外在事业的执着淡了,对内在状态和冥想结果的执着却变强。有如陶渊明,虽然也有采菊东篱下的悠然,有“死去何足道,托体同山阿”的达观,但却也有在菜园中感叹“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害怕那些脆弱的庄稼随时会被霜冻所毁坏的忧虑。这个阶段,内在的平静需要不断的护持。这个护持,既有因为看到长期练习带来的深度净化而有的信心,也有努力保持这种状态的刻意和害怕失去这种状态的担忧。
              “再一段时间,因为生活的恩典,按住你的脸,让你看到你无法经营寂静,更无法保持寂静。再也盖不住心随着寂静的来去而起伏的事实。既然来去,终非真静。越想保持,越为它的来去而起伏。看到再高妙的法门,也只不过是另一个保持寂静的策略。所有的经营,在生活一阵狂风暴雨后,变成一片废墟。而就在这经营变成一场空后,一种新的东西萌芽。
              “体会到这一点,就会对这个流注产生信任。所以,慢慢愿意不再用各种方法去“清理”内在世界,用各种策略去拥有寂静、保持寂静。在这些清理、追求和保持都慢慢平息后,这个流注就变得越来越明显。就像一个孱弱的小苗,慢慢在意识阳关的自然照耀下,开始长大。而此前,追求、保持、经营,总是被引向我们认为正确的方向,本如太阳均匀放光、无所分别的意识,也就成了好莱坞的聚光灯,只照在红地毯的明星们身上。所以,这个流注,就因为缺少阳关而无法长大、成熟。
              “慢慢地,你体会到原来这个流注就是我们平常所有爱恨情仇、所有认识、思辨的根源。一旦你内在眼睛的方向开始逆转,转向这个根源,它会带着你,继续往回走,让你看到它的源泉。一个什么都没有,却什么都知道的什么。只有这个“什么”才能知道这个最微妙的流注,因为它比最微妙的流注还微妙。然而,因为什么都不是,所以知道所有的任何的“是”。
              ”想象一面镜子,如果镜面一部分脏了,你照镜子时候,有一部分脸就不能清楚呈现。现在镜面完全擦干净了,但它仍不能照应出你能看到的所有事物,因为它是面积是有限的。如果你把它的面积扩展到完全横截整个宇宙,仍然不行,因为它仍无法映照出背面另一半的宇宙。更进一步,把这个镜子变成球形,那么,理论上,它可以映照出周围所有的一切了。但这仍不够,因为球形镜子的里面仍不能被照映。如此,无限缩小这个球形镜子,直到它比任何事物都微小,也即,没有。只有“没有”才能映照出所有的“有”。“也只有“没有”才能在映照出“有”的时候不为“有”所动,不会扭曲这个“有”。任何有形的镜面都不可能绝对真实地照映事物,因为有形或有相(比如我相)的镜面是不可能绝对平整和光洁的。这个没有,是那个在念头、情感来来去去的背后、深处和中间的同一流注的源头。它本身什么都没有,却像太阳一样,毫无分别地觉照着所有有形有相的事物。
              “这时,开始明白,以前追求的,不是寂静,而是对寂静的体验。因为我作为一个意识体的最深处,都是存在的焦虑,当这些焦虑在寂静的体验中暂停,人会感到非常轻松美妙。难怪我们那么喜欢这些寂静的感觉,我们要想方设法进入寂静,左顾右盼,草木皆兵,深怕失去“得到”的寂静。而这个要进入和保持寂静的,正是与寂静的唯一隔膜。
              “返者,道之动。——平梵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5-26 22:37
              回复
                禅定中有三种变化发生。帕坦加利在《瑜伽经》开宗明义指出,[心稳定即瑜伽。]接著他说,当一个人试着稳定心,心里会升起新的念头或想法,而形成对抗。抑制的念头与升起的念头碰在一起,就互相角力。当念头被抑制了一会儿,一些新念头会在隙缝里升起。我们当中有多少人能抓住抑制念头与念头升起之间的那个空隙? 抑制念头与念头升起之间的空隙是片刻的默然(passivity),那个片刻是宁静的状态,人若能增加那个停顿,增加那个抑制念头与念头升起之间的空隙,就转化到经验三摩地的状态。
                ——《瑜伽之树》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6-02 17:16
                回复
                  追求它,你将会错过,试着去抓它,它将永远都会让你抓不到,因为它是永恒的一部分,而不是时间的一部分。
                  现在是永恒正在跨越时间,它是一个汇合点,在那里,“永恒”和“暂时”相会合。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06-02 17:17
                  回复
                    迷入;入迷;迷而不入;入而不迷。
                    ——平梵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06-02 17:18
                    回复
                      不知道(not-knowing)会整合,知道(knowledge)会造成分离。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7-06-02 17:19
                      回复
                        夜初
                        如斯逝去的流水
                        良宽的斗笠
                        经过些微的焚烧
                        晚风的分子,撞到皮肤
                        难言的甜蜜
                        那种愉悦,如同
                        翅膀拍动初夏的空气
                        南辕北辙
                        不过是为了翻转
                        一片树叶
                        过去云遮住了月
                        现在月照亮了云
                        ——平梵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7-06-02 17:24
                        回复
                          2016-04-03
                          如何摆脱扭曲、叠置?第一,还原;第二,用更高的力量来反省;第三,你自己回归,回到出发点重新观照。
                          ——王志成《瑜伽的力量》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7-06-02 17:24
                          回复
                            在一个人能够进入自己之前,这个「人存在的模式」必须被了解,而这个了解不应该只是理智上的,它必须更深入,它必须穿透到无意识的层面,它必须到达身体本身。
                            因此阿伯亚沙(abhyasa)——经常性的内在练习是很重要的,这两个字非常有意义:阿伯亚沙和拜拉格亚(vairagya);阿伯亚沙意味着经常性的内在练习,而拜拉格亚意味着不执着、没有欲望。接下来派坦加利的经文是顾虑到这两个最有意义的观念,但是在我们进入这些经文之前,这个「人的人格模式并非完全是智性的」的概念必须被牢牢地把握住。
                            如果它只是理智,那麽就不需要有经常性的、重复的努力,任何理性的东西都能够立刻透过头脑而了解,但是只有那个了解是没有用的,比方说,你可以很容易立刻说愤怒是不好的、有毒的,但是这个了解并不能够使愤怒离开你,或是使愤怒消失,尽管你已经了解,愤怒还是会继续,因为愤怒存在于你无意识的头脑的很多层面里,不仅在头脑里,它也在你的身体里。
                            或许你的概念会继续改变,但是你的人格将会持续,然后就有一个新的冲突会产生,你会比以前更混乱,因为如此一来你能够看到什么是错的,而你仍然继续在做它。
                            你继续在做它,然后罪恶感和自我谴责就产生了,你开始恨你自己,你开始认为你自己是一个罪人,你了解越多,你就越会谴责,因为你知道要改变你自己很困难,几乎不可能。
                            瑜伽不相信理智的了解,它相信身体的了解,她相信整体的了解,在整体的了解当中,你的整体都涉入,不只是你的头脑改变,你存在深处的源头也在改变。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7-06-02 17:26
                            回复
                              自我规范并不是压抑,它是过着一种经过指引的生活,过着一个有方向的生活,过着一种完全警觉和觉知到死亡的生活。那么你生命的河流就两岸都有。生命和死亡,而意识的河流就在这两岸之间流动。任何拒绝死亡而生活的人,表示他的一部分试图要沿着一岸走,他意识的河流不可能是全然的,他会缺少某些东西,缺少某些很美的东西。他的生命将会是肤浅的,它将不会有深度。没有死亡就不会有深度。
                              瑜伽完全反对放纵,瑜伽赞成平衡,瑜伽说:「要活生生,但是也要一直准备死。」它看起来好像是矛盾的。瑜伽说:「享受,但是要记住,这并不是你的家,这只是一个过夜的停留。」它并没有什么不对。享受它,即使你在暂时居住的地方享受着满月的夜晚,那也没有什么不对。享受它,但是不要把暂时居住的地方当成你的家,因为明天我们就要离开,我们会感谢这个过夜的停留,我们会对它感激,当它还在持续的时候,它是好的,但是不要要求它永远持续。如果你要求它必须永远持续,那是一个极端;如果你根本不享受它,因为它将不会永远持续,那又是另外一种极端,在这两种方式之下你都只是一半。
                              一般放纵的生活是单调乏味的,一般瑜伽的生活也是单调乏味的。一个包含了所有的矛盾,在它里面有很多音符,但是所有的音符都很和谐的生活,那个生活是一个丰富的生活。对我来讲,变成那种丰富的生活就是瑜伽。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7-06-02 17: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