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
已经是快要到莲花开放的日子了。王濠镜又一次来到“月华生”的后院,坐在月明桡里等待着王耀。
脚步声自身后一步比一步清晰,却失掉了往日的轻快。王濠镜没有回头,等待着王耀坐到他的身边。
“先生,外面······怎么样了?”王濠镜问。
王耀叹了一口气,烦躁地揉了揉头发,“乱,外面到处都是乱糟糟的,这个日子快要没法过下去了。”
“是吗?”王濠镜望着一池碧绿的莲叶,“我今天还想去山上一趟。”
“拜祭你的父母吗?也替我拜一拜吧。”
王濠镜的父母在一年之前双双去世,临终之前拜托王耀替他们照顾王濠镜。其实王濠镜已经二十二岁了,有足够的自立能力。但当听到父母的嘱托时,王濠镜没有反对。
如果有了这个理由,他也许可以与王耀靠的更近。
王耀一直当他是个孩子。王耀从来都不会懂得他的心思。
王濠镜看着身前的王耀,在心里暗自地嘲笑自己可悲的念想。
王濠镜一直在等待着的日子终于到来了。
动荡不安的日子里,戴着红袖标的人们冲进许多知识分子的家,烧毁了他们的藏书,撕碎了他们的手稿,把他们定义为牛鬼蛇神,对他们进行屈辱的批斗。
在混乱波及到“月华生”之前,王耀在一个夜里,站在莲池前,同王濠镜告别。
“你······要做什么?”王濠镜看着王耀身边的三口大箱子,不明白他到底要做什么。
王耀露出一个苍白的笑容,他的声音在夜色里缥缈起来,“濠镜······我想我们要说再见了。”
“······是因为外面那些人么?”
王耀没有点头,他只是自顾自地说下去:“我已经安排好了,明天一早会有人来接你,他叫王嘉龙,是我的弟弟。你跟他走,一直往南走,不要再回来了。”
王濠镜皱起眉来,他低声道:“你让我抛下你离开,那你呢?!”
“等我把这里的一切都安排好了,我就来找你们。”王耀的右手搭上他的肩,明亮的眼睛紧紧地盯着他的脸,“你不用担心我。”
王濠镜也紧紧盯着他,他坚定地道:“你跟我们一起走。”
“不行。”王耀立刻拒绝,“我如果跟你们一起走了,不出三天我们就会被抓回来。我太显眼了。”
“但是——!”王濠镜还想说什么,但是王耀却摇了摇头,转移了话题,“来,帮我把它们沉下去。”
“这是你的古董?”王濠镜帮着王耀把箱子抬起来,套上麻绳。王耀双手灵活地打了个活结,把它挪到池塘边上,“是啊,我要把它们沉到塘里去。这些可是我多年来收集的宝贝,这可是我们国家的瑰宝啊,可不能毁在这里。”
三只大箱子缓缓地沉入池塘里。
两个人重新直起身子,各自望着别处,一时间谁都没有开口说话。
沉默了好一会儿,王濠镜才缓缓开口:“·······我不想走。”、
王耀却非常坚定,“你必须走!”
“王耀!”王濠镜第一次开口叫他的名字,却是在这样一个令人难堪的环境下。他说:“王耀,我不想离开你。”
王耀转过头来看着他。
他的眼睛里有着森林里的朦胧的雾,月亮栖息在他左肩的天空。王耀伸出手抚上王濠镜的脸,却只是轻轻地动了一下,便温柔地盖上他的右脸。
他说:“濠镜,我不想离开你。”
——这就够了。
他最终还是离开了王耀。
次日一早,在许多人都还沉醉的时刻,有少年敲响了他的家门。
少年面无表情,同他的哥哥一样留着长发,只不过要比王耀稍微长一些。他看着王濠镜,平淡地开口:“你是王濠镜?”
“是我。你是王嘉龙吧,请等等。”王濠镜侧身让王嘉龙进门来,又进了屋去,取出一个青灰色的包袱背在背上,“走吧。”
两个人默默无言,一前一后地离开这座城。
离开了这座有着王耀存在的城。
走了不知道多远,远到王濠镜终于清楚自己不可能再有回头的机会的时候,王嘉龙示意他停下。王嘉龙从自己背着的包袱里取出一个小匣子和一封信交给他,然后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王濠镜在看见那个小匣子的时候就已经全身僵硬,甚至连王嘉龙的离开都不去在意了。
他颤抖着双手,打开了匣子。深棕色的佛珠躺在红色的锦布上,佛珠颗颗光滑圆润,铭刻着细密的金色的佛经。
为什么?他不是在那天之后就悄悄地把佛珠还了回去么,为什么还会再次地出现在他的面前?
王濠镜手忙脚乱地拆开信,慌乱的表情出现在他一向平淡冷静的脸上。浅黄色的信纸上是王濠镜所熟悉的出自王耀的笔迹,却不同于从前的那般豪放,而是另一种温和沉稳的笔调——
致濠镜:
问君莲心为何起,原有溪客破影来。
“原来······你一直都知道······”
故事和月亮一起结束了。
王濠镜先生饮下今晚不知道是第几杯酒,此时他似乎已经微微有了些醉意。但他仍然保持着温和的笑容。
他从震惊中回过神来,不解地问:“您为什么要告诉我这些事?”
“啊,这个啊。”王濠镜先生伸手扶住眼镜,无所谓地道:“你把这个当做缘分罢。”
“······啊,好的。”他只好点点头,又问了一句:“那后来呢?”
“······后来——”
后来,王濠镜只身一人前往澳门,在那里度过了十年。
他住在海边,日复一日且无动于衷地看着时光汹涌而去。宛如海上卷起的浪花,冲刷着他内心深处最后一点眷念。
他等的人——
没有来。
1978年的夏天。
王濠镜回到了那座城——那座曾经拥有着王耀的城。
“月华生”早就没有了,成了荒凉破败的老屋。他很轻易地就进到了后院,迎接他的是一池的萧条。曾经的满池莲花早就被时光无情地摧毁,连枯萎的莲叶都已经化作干涸的污泥。
但意外的是,那三只大箱子还好好地埋在塘里。
周围的人说,十多年前这里有个古董店,后来赶上动乱时期被抓去批斗,熬了三年。最后终于熬不住了,他就在一个夏夜沉入莲池里去了。
听完了街边大娘絮絮叨叨的话,王濠镜微笑着,礼貌地道:“我知道了,谢谢您。”
王濠镜把这三只箱子取出来,带着它们一起,离开了。
他孤身一人过了很多年。
他在自家后院种了满池的莲花,等莲花开放的日子里就在夜里取一壶自酿的广寒,就着月亮和莲,安安静静地醉下去。
他已经很少想起过去。似乎那些盛放的溪客已经告别了他的记忆。
直到有一日,被他邀请来参加一场拍卖会的某一位收藏家误入了莲池,他忽然萌生出一个想法——这个故事可以启封了罢。
那位收藏家耐心地听完了他的故事,陪他喝了几盏酒,然后在天亮之前告辞。临走前他似乎想说什么,却又什么也没说。
王濠镜又喝下一杯广寒,他摩挲着手腕上的佛珠。
月亮还是那样的红而黄,像模糊的一朵泪滴,同多年前的那般别无二致。可是王濠镜清楚地明白,隔着多年的孤寂往回看,再好的月亮都不免带点凄凉。
在满塘的盛放的溪客中,王濠镜轻轻阖上眼,有微冷的莲香萦绕在他微弱的鼻息前。意识朦胧间他的指尖触碰到一片令他心安的暖意。
他逸出一个清浅的笑来,他微微动了动唇,无声地道:
“你来了。”
已经是快要到莲花开放的日子了。王濠镜又一次来到“月华生”的后院,坐在月明桡里等待着王耀。
脚步声自身后一步比一步清晰,却失掉了往日的轻快。王濠镜没有回头,等待着王耀坐到他的身边。
“先生,外面······怎么样了?”王濠镜问。
王耀叹了一口气,烦躁地揉了揉头发,“乱,外面到处都是乱糟糟的,这个日子快要没法过下去了。”
“是吗?”王濠镜望着一池碧绿的莲叶,“我今天还想去山上一趟。”
“拜祭你的父母吗?也替我拜一拜吧。”
王濠镜的父母在一年之前双双去世,临终之前拜托王耀替他们照顾王濠镜。其实王濠镜已经二十二岁了,有足够的自立能力。但当听到父母的嘱托时,王濠镜没有反对。
如果有了这个理由,他也许可以与王耀靠的更近。
王耀一直当他是个孩子。王耀从来都不会懂得他的心思。
王濠镜看着身前的王耀,在心里暗自地嘲笑自己可悲的念想。
王濠镜一直在等待着的日子终于到来了。
动荡不安的日子里,戴着红袖标的人们冲进许多知识分子的家,烧毁了他们的藏书,撕碎了他们的手稿,把他们定义为牛鬼蛇神,对他们进行屈辱的批斗。
在混乱波及到“月华生”之前,王耀在一个夜里,站在莲池前,同王濠镜告别。
“你······要做什么?”王濠镜看着王耀身边的三口大箱子,不明白他到底要做什么。
王耀露出一个苍白的笑容,他的声音在夜色里缥缈起来,“濠镜······我想我们要说再见了。”
“······是因为外面那些人么?”
王耀没有点头,他只是自顾自地说下去:“我已经安排好了,明天一早会有人来接你,他叫王嘉龙,是我的弟弟。你跟他走,一直往南走,不要再回来了。”
王濠镜皱起眉来,他低声道:“你让我抛下你离开,那你呢?!”
“等我把这里的一切都安排好了,我就来找你们。”王耀的右手搭上他的肩,明亮的眼睛紧紧地盯着他的脸,“你不用担心我。”
王濠镜也紧紧盯着他,他坚定地道:“你跟我们一起走。”
“不行。”王耀立刻拒绝,“我如果跟你们一起走了,不出三天我们就会被抓回来。我太显眼了。”
“但是——!”王濠镜还想说什么,但是王耀却摇了摇头,转移了话题,“来,帮我把它们沉下去。”
“这是你的古董?”王濠镜帮着王耀把箱子抬起来,套上麻绳。王耀双手灵活地打了个活结,把它挪到池塘边上,“是啊,我要把它们沉到塘里去。这些可是我多年来收集的宝贝,这可是我们国家的瑰宝啊,可不能毁在这里。”
三只大箱子缓缓地沉入池塘里。
两个人重新直起身子,各自望着别处,一时间谁都没有开口说话。
沉默了好一会儿,王濠镜才缓缓开口:“·······我不想走。”、
王耀却非常坚定,“你必须走!”
“王耀!”王濠镜第一次开口叫他的名字,却是在这样一个令人难堪的环境下。他说:“王耀,我不想离开你。”
王耀转过头来看着他。
他的眼睛里有着森林里的朦胧的雾,月亮栖息在他左肩的天空。王耀伸出手抚上王濠镜的脸,却只是轻轻地动了一下,便温柔地盖上他的右脸。
他说:“濠镜,我不想离开你。”
——这就够了。
他最终还是离开了王耀。
次日一早,在许多人都还沉醉的时刻,有少年敲响了他的家门。
少年面无表情,同他的哥哥一样留着长发,只不过要比王耀稍微长一些。他看着王濠镜,平淡地开口:“你是王濠镜?”
“是我。你是王嘉龙吧,请等等。”王濠镜侧身让王嘉龙进门来,又进了屋去,取出一个青灰色的包袱背在背上,“走吧。”
两个人默默无言,一前一后地离开这座城。
离开了这座有着王耀存在的城。
走了不知道多远,远到王濠镜终于清楚自己不可能再有回头的机会的时候,王嘉龙示意他停下。王嘉龙从自己背着的包袱里取出一个小匣子和一封信交给他,然后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王濠镜在看见那个小匣子的时候就已经全身僵硬,甚至连王嘉龙的离开都不去在意了。
他颤抖着双手,打开了匣子。深棕色的佛珠躺在红色的锦布上,佛珠颗颗光滑圆润,铭刻着细密的金色的佛经。
为什么?他不是在那天之后就悄悄地把佛珠还了回去么,为什么还会再次地出现在他的面前?
王濠镜手忙脚乱地拆开信,慌乱的表情出现在他一向平淡冷静的脸上。浅黄色的信纸上是王濠镜所熟悉的出自王耀的笔迹,却不同于从前的那般豪放,而是另一种温和沉稳的笔调——
致濠镜:
问君莲心为何起,原有溪客破影来。
“原来······你一直都知道······”
故事和月亮一起结束了。
王濠镜先生饮下今晚不知道是第几杯酒,此时他似乎已经微微有了些醉意。但他仍然保持着温和的笑容。
他从震惊中回过神来,不解地问:“您为什么要告诉我这些事?”
“啊,这个啊。”王濠镜先生伸手扶住眼镜,无所谓地道:“你把这个当做缘分罢。”
“······啊,好的。”他只好点点头,又问了一句:“那后来呢?”
“······后来——”
后来,王濠镜只身一人前往澳门,在那里度过了十年。
他住在海边,日复一日且无动于衷地看着时光汹涌而去。宛如海上卷起的浪花,冲刷着他内心深处最后一点眷念。
他等的人——
没有来。
1978年的夏天。
王濠镜回到了那座城——那座曾经拥有着王耀的城。
“月华生”早就没有了,成了荒凉破败的老屋。他很轻易地就进到了后院,迎接他的是一池的萧条。曾经的满池莲花早就被时光无情地摧毁,连枯萎的莲叶都已经化作干涸的污泥。
但意外的是,那三只大箱子还好好地埋在塘里。
周围的人说,十多年前这里有个古董店,后来赶上动乱时期被抓去批斗,熬了三年。最后终于熬不住了,他就在一个夏夜沉入莲池里去了。
听完了街边大娘絮絮叨叨的话,王濠镜微笑着,礼貌地道:“我知道了,谢谢您。”
王濠镜把这三只箱子取出来,带着它们一起,离开了。
他孤身一人过了很多年。
他在自家后院种了满池的莲花,等莲花开放的日子里就在夜里取一壶自酿的广寒,就着月亮和莲,安安静静地醉下去。
他已经很少想起过去。似乎那些盛放的溪客已经告别了他的记忆。
直到有一日,被他邀请来参加一场拍卖会的某一位收藏家误入了莲池,他忽然萌生出一个想法——这个故事可以启封了罢。
那位收藏家耐心地听完了他的故事,陪他喝了几盏酒,然后在天亮之前告辞。临走前他似乎想说什么,却又什么也没说。
王濠镜又喝下一杯广寒,他摩挲着手腕上的佛珠。
月亮还是那样的红而黄,像模糊的一朵泪滴,同多年前的那般别无二致。可是王濠镜清楚地明白,隔着多年的孤寂往回看,再好的月亮都不免带点凄凉。
在满塘的盛放的溪客中,王濠镜轻轻阖上眼,有微冷的莲香萦绕在他微弱的鼻息前。意识朦胧间他的指尖触碰到一片令他心安的暖意。
他逸出一个清浅的笑来,他微微动了动唇,无声地道:
“你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