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xy吧 关注:619贴子:182,951

【正本清源】中华镇国之宝——长见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英国1楼2016-10-20 09:06回复
    后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故又称后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上有虎噬人图案,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容器。该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


    IP属地:英国3楼2016-10-20 09:08
    收起回复
      目前关于“司母戊鼎”和“后母戊鼎”的争论仍在持续。然而,支持维持“司母戊”的学者认为,“后”这个字用于形容帝王配偶的用法是在春秋才出现。殷墟卜辞当中并没有此用法,而是以“毓”字来描述王后。有学者经考证后认为“司”字应当“祭祀”之意使用。


      IP属地:英国4楼2016-10-20 09:08
      收起回复
        “尊”是一种盛酒器。尊一般为圆形、鼓腹、大口,也有少数方形尊。“尊”,常与“彝”并称成组的青铜礼器,此类器物主要流行于商周时期。
        四羊方尊1938年春出土于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的转耳仑山。同年11月12日,长沙发生文夕大火,3000年的古城基本毁灭。四羊方尊在之前随省银行一起迁往沅陵的途中,不幸中弹被炸成十余块。


        IP属地:英国6楼2016-10-20 09:09
        收起回复
          毛公鼎
          《毛公鼎》是西周宣王年间所铸造的青铜鼎,腹内刻有500字金文册命书,字数为举世铭文青铜器中最多,是西周散文代表作,其书法也是金文中最高等级,故有“抵得一篇《尚书》”、晚清“四大国宝”、“青铜三宝”之誉,近年来与翠玉白菜、肉形石并列合称“故宫三宝”,现收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被列为中华民国国宝。
          《毛公鼎》通高53.8公分,腹深27.2公分,口径47.9公分,重34.7公斤,大口圆腹,口沿有一道重环纹饰,上有两只大耳,腹下三只兽蹄形足。


          IP属地:英国8楼2016-10-20 09:10
          收起回复
            《毛公鼎》腹内500字金文是全世界铸铭青铜器中最多者,册命文训诰辞华美且古奥艰深,是西周散文代表作,郭沫若认为《毛公鼎》:“铭全体气势颇宏大,泱泱然存宗周宗主之风烈,此于宣王之时为宜”,并誉“抵得一篇《尚书》”。


            IP属地:英国10楼2016-10-20 09:10
            回复
              其书法也是金文中最高等级,李瑞清在《毛公鼎》铭拓跋文说道:“《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故列名晚清“四大国宝”、“海内三宝”之一,为近代被誉为“故宫三宝”中历史最久远的一件器物。


              IP属地:英国11楼2016-10-20 09:10
              收起回复
                散氏盘
                散氏盘也称散盘,是西周厉王年间以块笵法铸造的青铜器皿,腹内铸有357字金文,是中国最早的土地契约,书体也开草篆之先,占碑学体系重要位置,为晚清“四大国宝”之一,现收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散氏盘高20.6公分,腹深9.8公分,口径54.6公分,盘底直径41.4公分,重21.312公斤,盘附双耳,盘腹饰有夔纹及兽首,高圈足上则为兽面纹饰。


                IP属地:英国12楼2016-10-20 09:11
                回复
                  散国约位于陕西宝鸡凤翔一带,西北方与夨国为邻。由散氏盘铭文的人物推知,此盘的铸作年代约在周厉王时期。
                  根据清朝张廷济《清仪阁题跋》、陈介祺《簠斋积古金文》等资料,散氏盘于康熙年间在陕西凤翔出土。1933年随文物南迁离开故宫,现收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IP属地:英国13楼2016-10-20 09:11
                  回复
                    散氏盘腹内357字铭文记载着中国最早的田界契约,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其书法字形宽绰大气,有别于商、周同时期金文体势,书体开创草篆之先,在碑学体系中极具分量,对后世书法家如锺繇书法点画的厚重感和结体横向的字势,王献之书法章法上的欹侧感等,都产生了间接性影响,故列名晚清“四大国宝”之一。


                    IP属地:英国14楼2016-10-20 09:11
                    回复
                      越王勾践剑
                      越王句践剑于1965年12月在湖北省江陵县望山1号楚墓出土,1999年中国国庆日后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属春秋时代末年青铜文物,相信为越王句践所使用。


                      IP属地:英国15楼2016-10-20 09:12
                      收起回复
                        该剑身长不足1米;长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剑面铸有黑色菱形暗纹,护手正面镶蓝色琉璃,背面镶绿松石花纹。剑首为圆箍形,内有11道同心圆圈。剑身整体经过硫化处理,耐腐蚀性和强韧程度得到极大地提高,说明中国古人在金属的冶炼和表面处理方面的技术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该剑出土时仍寒光四射,锋利无比,反映了中国古代高超的铸剑技术,为古代兵器中的奇宝。


                        IP属地:英国16楼2016-10-20 09:13
                        回复
                          关于越王之剑为什么出现在湖北境内,有多种解释。有些历史学家推测时楚国灭越国之后,此剑作为战利品被楚国收藏,但有历史学家研究发现出土此剑之墓在楚昭王或楚怀王时已存在所以也有一种更为世人接受的说法,认为越国曾经和楚国联姻,此剑为越国公主陪嫁,来到楚国,后世楚王将此剑赐予大臣,后来被人所发现。


                          IP属地:英国17楼2016-10-20 09:13
                          回复
                            越王剑实际上有很多,当时春秋晚期,吴越交战,越王曾寻铸剑大师欧冶子到越地铸剑。现在出土的越王剑有四把,其他的分别是越王者旨于赐剑、越王不寿剑、越王州句复合剑。这四把剑曾经一起在南京博物院一起展出。不过从文物价值来看,越王句践剑更为知名,称其为“天下第一剑”主要是因为这是句践的“自用”剑。


                            IP属地:英国18楼2016-10-20 09:13
                            回复
                              在剑身上有八个美丽的篆文,而且这种篆文是经过特别美化的,称为“鸟篆”。篆文当时能够明确认出来的只有六个字“越王**自乍用剑”,只能说明为越王用剑,越国有十个越王,但究竟是哪一位越王呢?考古现场专家方壮猷认为这两个字是“邵滑”,是楚国派到越国的“越奸”,最后被封为越王。不过,古文字专家唐兰却认为,这两个字是“鸠浅”,是“句践”的通假字。这个观点最后也得到了其他专家的认同。


                              IP属地:英国19楼2016-10-20 09: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