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识成智、般若真观、那伽大定
2016-10-22 分类:六祖坛经【本土佛】
转识成智、般若真观、那伽大定
(怎样是无出无入的那伽大定)
《六祖坛经》记载:
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
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体)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
【注:六祖说,自性本具三身,清净法身佛(现月轮形),就是你的自性(心体)也,非相也,故《大梵天王问佛决经经.月轮品第三》佛说“我见心体月轮形”。圆满的报身佛(圆满佛、净土),是你的大圆镜智所显。千百亿化身佛(娑婆世界、众生都是),是你的业行所显。发明本性,三身本无自体性(凡所有相皆无实际,皆是你能觉之性本身),就可成就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注:不须去灭掉或离开见闻觉知,就能直入佛地。心正见相时,心相无差别,即佛性也,无见无相无心,即体佛性而入流也。《楞严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心正见相时,念念自知心与见与相三无差别,“知见无见”,“见诸相非相”(是性),“见非是见”(亦是性),都不分别、取相。】
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通(僧智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
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说偈曰:
大圆镜智性清净。
【注:自性自照时,却见心体月轮形,于心中如照大圆镜,心性本无相中却见月轮相,心相见实惟一心、三无差别,即自性也。故《大梵天王问佛决经经.月轮品第三》佛说“我见心体月轮形”。心与见与相不起分别,即体佛性而入流也。这是转第八识(识心)为大圆镜智(无有分别、取相)。】
平等性智心无病。
【注:一切法实无差别,心与相与见平等、不起分别、取相。这是转第七识(潜意识有染心)为平等性智(无分别取相心)。】
妙观察智见非功。
【注:心正见相时,意念中自知心与见与相三无差别,“知见无见”,“见诸相非相”(是性),“见非是见”(亦是性),都不分别、取相。这是转第六识(意识)为妙观察智(念念见自性,而不念念分别取相)。】
成所作智同圆镜。
【注:这是转前五识(眼耳鼻舌身)皆不分别、取相,能见之根与见与所见之相三无差别,即成“成所作智”。实与大圆镜智自性一样。】
五八六七果因转,
但用名言无实性。
【注: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五根)、第八识(心识)是在证果圆通后转的。第六识(意识)、第七识(潜意识有染心),是在因地修行时转的。实际上这是会了真法以后,用意识心来熏习潜意识有染心,使它养成不分别、不染着的习性。有因地转,有果地转。下文又说“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但用名言无实性”,下文又说“只转其名,不转其体”。不管什么识心,总是能见相的心。还是那些识心,照样心见相,只改了改名字,改叫心,心心心,都改叫自性了,般若不二、性相一、心境一如。无心无相无见,指心相见都是自性。无念,指念也是自性。念念见自性,识心就转成了性智。】
若于转处不留情,
繁兴永处那伽定。
【注:不留情,转识成智时,只是要不分别、不取相。不分别,是“无心境(相)之分别”,而对世间法善恶分别得清楚之时就是不分别,六祖引经云:“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而不是一些二乘邪见者理解的“要不辨皂白、如呆似傻”。更不是邪说教唆人“以空破戒,当作是不分别”!不取相,指不染着,心不染着于相。
那伽定,指无入无出的恒常大定(自性定),不同于有入有出的四禅八定(四禅天加上四空天的定)。那伽定也就是“楞严大定”(自性定)。理上彻底明了心性之人,即已见性(可以临济三玄三要印心)。见性之人,一定会般若真观(无差别真如实观),因地修行时,观不分别、取相,即是在转识成智。证果后,果地安住大圆镜智。无论证果前后,观照之法都是一样,都算已入此定中矣。所以,见性之后,时时在定,无出无入,一切行住坐卧,无不在此般若真定中,打不打坐都恒常在定。绝不同于一般四禅八定有出入定。正是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那伽”是梵语龙的意思,龙定止于深渊曰“那伽定”。《大智度论》解释“摩诃那伽”时说:那伽,或名龙或名象,是五千阿罗汉诸无数阿罗汉中最大力者。】
如上转识为智也。
教中云: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虽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但转其名,而不转其体也。
【注:转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五根)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意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潜意识有染心)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心识、心王)为大圆镜智。
其中,前五识、第八识,是在证果圆通以后才转的。第六识、第七识,是在因地修行时就转的。实际上这是会了真法以后,用意识心来熏习潜意识有染心,使它养成不分别、不染着的习性。故说“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
“只转其名,不转其体”。不管什么识心,总是能见相的心。还是那些识心,照样心见相,只改了改名字,改叫心,心心心,都改叫自性了,般若不二、性相一、心境一如。无心无相无见,指心相见都是自性。无念,指念也是自性。念念见自性,识心就转成了性智。】
通(僧智通)顿悟性智,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
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
【注:理上顿悟见性之人,即会了般若真观,于一切事上,皆能无修真修,无时不在楞严大定中。不须守心守定境,那样都是方便法,那都是在妄上有修之法,那样根本无明根本妄破不了的。】
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
~~~~~
六祖是佛祖衣钵托付授记的真师,是千年不一遇的!唯识及唯心识观,都是弥勒菩萨在天上讲的,佛在地上常不讲那些,恐怕名相复杂人听了更迷(《楞严经》:陀那微细识,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有人问六祖,六祖别看不识字,短短几段话,唯识八个识,讲转识成智,直接用第一义(见性,心相不分别、不取相),即可转成智,讲的最清楚明白!(临济录下卷,则对第一义、三玄三要,讲的最清楚明白,更清楚明白地阐发了六祖真义!)
而古来讲唯识的一些大德,却讲不清楚转识成智,只因那些人根本理上都不见性、只知些复杂的名相,不解其实质,越讲越复杂难懂。故永嘉大师说:“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从实修上他们只理解到“唯心识观”第二义(一切唯心想生,如梦幻、莫染着。),他们不见真弥勒。六祖理解到第一义了,六祖没学唯识却见真弥勒。故永嘉说:“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
明白了佛性的道理,自然就会了转识成智、般若真观,即可入于那伽大定中,无入定也无出定,恒在楞严大定中、无修真修。这就是文殊说的“即事舍尘劳”,真观真定,不用专门修那些有出有入的虚假禅定(方便法)!例如从耳根观音声、修耳根圆通时,文殊说“即事舍尘劳,非是长修学”。一开始可以用方便法摄心,真修时,就是用的般若真观,耳听声时,念念自知:心与音与听三无差别,为一自性,不须守自心也不须弃声尘。
这就是六祖说的“顿悟顿修、不历次第”。(当然证果还是有个过程的)。永嘉说的“争似如来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临济祖师说:“若不分别取相,自然得道须臾!”这就是永嘉说的“如来顿教门”、临济祖师说的“心心不异、性相不别、无修真修”之法,可以直接入凡夫佛位中矣,工夫渐证地上菩萨,直至成佛。
而二乘禅法,乃至地前菩萨大乘修法,都是从四禅八定修,是“渐悟渐修”法门。为什么不能“顿悟顿修”?六祖说这类人根器钝,死活无法理解或相信般若真理,只能先用方便法修。等他们修了多少劫以后,才会顿悟,并开始按般若真法真修。不见性用方便法渐修,最多先证小果、转地前菩萨,如不悟般若真观真法,不能成地上菩萨也不能成佛。前篇博文讲《佛讲法与临济三玄三要》比较过各种修法的层次,很易鉴别!
古往今来,很多修行人都是“见地不彻功夫凑”,此类人并不解真法,多有增上慢人,以小法邪见篡改真法,甚至迫害真师。三藏菩提流支六次下毒害达摩,神秀门人四次追杀六祖,皆由此迷人起增上慢也!
所以临济祖师说:“披他狮子皮,却作野犴鸣!”永嘉大师说:
“嗟末法,叹时事,众生福薄难调制,
闻说如来顿教门,恨不灭除令瓦碎!”
现在末法末劫更甚,佛门中各种邪见更多,以不了义法冒充正法眼的所谓“大德”比比皆是,不可盲目看他名望高就信!要依佛说祖说,带眼识人。
而彻知真法无修真修,不要担心不证果,重要的是念念不要间断,功力会增长很快,超越阿罗汉与地前菩萨。故永嘉说:
“狮子儿,众随后,三岁即能大啸吼,
若以野犴逐法王,百年妖怪虚开口!”
-------------------------
佛讲法与临济宗旨:一句具三玄三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bc93c890102wvop.html
2016-10-22 分类:六祖坛经【本土佛】
转识成智、般若真观、那伽大定
(怎样是无出无入的那伽大定)
《六祖坛经》记载:
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
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体)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
【注:六祖说,自性本具三身,清净法身佛(现月轮形),就是你的自性(心体)也,非相也,故《大梵天王问佛决经经.月轮品第三》佛说“我见心体月轮形”。圆满的报身佛(圆满佛、净土),是你的大圆镜智所显。千百亿化身佛(娑婆世界、众生都是),是你的业行所显。发明本性,三身本无自体性(凡所有相皆无实际,皆是你能觉之性本身),就可成就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注:不须去灭掉或离开见闻觉知,就能直入佛地。心正见相时,心相无差别,即佛性也,无见无相无心,即体佛性而入流也。《楞严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心正见相时,念念自知心与见与相三无差别,“知见无见”,“见诸相非相”(是性),“见非是见”(亦是性),都不分别、取相。】
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通(僧智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
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说偈曰:
大圆镜智性清净。
【注:自性自照时,却见心体月轮形,于心中如照大圆镜,心性本无相中却见月轮相,心相见实惟一心、三无差别,即自性也。故《大梵天王问佛决经经.月轮品第三》佛说“我见心体月轮形”。心与见与相不起分别,即体佛性而入流也。这是转第八识(识心)为大圆镜智(无有分别、取相)。】
平等性智心无病。
【注:一切法实无差别,心与相与见平等、不起分别、取相。这是转第七识(潜意识有染心)为平等性智(无分别取相心)。】
妙观察智见非功。
【注:心正见相时,意念中自知心与见与相三无差别,“知见无见”,“见诸相非相”(是性),“见非是见”(亦是性),都不分别、取相。这是转第六识(意识)为妙观察智(念念见自性,而不念念分别取相)。】
成所作智同圆镜。
【注:这是转前五识(眼耳鼻舌身)皆不分别、取相,能见之根与见与所见之相三无差别,即成“成所作智”。实与大圆镜智自性一样。】
五八六七果因转,
但用名言无实性。
【注: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五根)、第八识(心识)是在证果圆通后转的。第六识(意识)、第七识(潜意识有染心),是在因地修行时转的。实际上这是会了真法以后,用意识心来熏习潜意识有染心,使它养成不分别、不染着的习性。有因地转,有果地转。下文又说“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但用名言无实性”,下文又说“只转其名,不转其体”。不管什么识心,总是能见相的心。还是那些识心,照样心见相,只改了改名字,改叫心,心心心,都改叫自性了,般若不二、性相一、心境一如。无心无相无见,指心相见都是自性。无念,指念也是自性。念念见自性,识心就转成了性智。】
若于转处不留情,
繁兴永处那伽定。
【注:不留情,转识成智时,只是要不分别、不取相。不分别,是“无心境(相)之分别”,而对世间法善恶分别得清楚之时就是不分别,六祖引经云:“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而不是一些二乘邪见者理解的“要不辨皂白、如呆似傻”。更不是邪说教唆人“以空破戒,当作是不分别”!不取相,指不染着,心不染着于相。
那伽定,指无入无出的恒常大定(自性定),不同于有入有出的四禅八定(四禅天加上四空天的定)。那伽定也就是“楞严大定”(自性定)。理上彻底明了心性之人,即已见性(可以临济三玄三要印心)。见性之人,一定会般若真观(无差别真如实观),因地修行时,观不分别、取相,即是在转识成智。证果后,果地安住大圆镜智。无论证果前后,观照之法都是一样,都算已入此定中矣。所以,见性之后,时时在定,无出无入,一切行住坐卧,无不在此般若真定中,打不打坐都恒常在定。绝不同于一般四禅八定有出入定。正是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那伽”是梵语龙的意思,龙定止于深渊曰“那伽定”。《大智度论》解释“摩诃那伽”时说:那伽,或名龙或名象,是五千阿罗汉诸无数阿罗汉中最大力者。】
如上转识为智也。
教中云: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虽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但转其名,而不转其体也。
【注:转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五根)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意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潜意识有染心)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心识、心王)为大圆镜智。
其中,前五识、第八识,是在证果圆通以后才转的。第六识、第七识,是在因地修行时就转的。实际上这是会了真法以后,用意识心来熏习潜意识有染心,使它养成不分别、不染着的习性。故说“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
“只转其名,不转其体”。不管什么识心,总是能见相的心。还是那些识心,照样心见相,只改了改名字,改叫心,心心心,都改叫自性了,般若不二、性相一、心境一如。无心无相无见,指心相见都是自性。无念,指念也是自性。念念见自性,识心就转成了性智。】
通(僧智通)顿悟性智,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
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
【注:理上顿悟见性之人,即会了般若真观,于一切事上,皆能无修真修,无时不在楞严大定中。不须守心守定境,那样都是方便法,那都是在妄上有修之法,那样根本无明根本妄破不了的。】
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
~~~~~
六祖是佛祖衣钵托付授记的真师,是千年不一遇的!唯识及唯心识观,都是弥勒菩萨在天上讲的,佛在地上常不讲那些,恐怕名相复杂人听了更迷(《楞严经》:陀那微细识,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有人问六祖,六祖别看不识字,短短几段话,唯识八个识,讲转识成智,直接用第一义(见性,心相不分别、不取相),即可转成智,讲的最清楚明白!(临济录下卷,则对第一义、三玄三要,讲的最清楚明白,更清楚明白地阐发了六祖真义!)
而古来讲唯识的一些大德,却讲不清楚转识成智,只因那些人根本理上都不见性、只知些复杂的名相,不解其实质,越讲越复杂难懂。故永嘉大师说:“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从实修上他们只理解到“唯心识观”第二义(一切唯心想生,如梦幻、莫染着。),他们不见真弥勒。六祖理解到第一义了,六祖没学唯识却见真弥勒。故永嘉说:“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
明白了佛性的道理,自然就会了转识成智、般若真观,即可入于那伽大定中,无入定也无出定,恒在楞严大定中、无修真修。这就是文殊说的“即事舍尘劳”,真观真定,不用专门修那些有出有入的虚假禅定(方便法)!例如从耳根观音声、修耳根圆通时,文殊说“即事舍尘劳,非是长修学”。一开始可以用方便法摄心,真修时,就是用的般若真观,耳听声时,念念自知:心与音与听三无差别,为一自性,不须守自心也不须弃声尘。
这就是六祖说的“顿悟顿修、不历次第”。(当然证果还是有个过程的)。永嘉说的“争似如来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临济祖师说:“若不分别取相,自然得道须臾!”这就是永嘉说的“如来顿教门”、临济祖师说的“心心不异、性相不别、无修真修”之法,可以直接入凡夫佛位中矣,工夫渐证地上菩萨,直至成佛。
而二乘禅法,乃至地前菩萨大乘修法,都是从四禅八定修,是“渐悟渐修”法门。为什么不能“顿悟顿修”?六祖说这类人根器钝,死活无法理解或相信般若真理,只能先用方便法修。等他们修了多少劫以后,才会顿悟,并开始按般若真法真修。不见性用方便法渐修,最多先证小果、转地前菩萨,如不悟般若真观真法,不能成地上菩萨也不能成佛。前篇博文讲《佛讲法与临济三玄三要》比较过各种修法的层次,很易鉴别!
古往今来,很多修行人都是“见地不彻功夫凑”,此类人并不解真法,多有增上慢人,以小法邪见篡改真法,甚至迫害真师。三藏菩提流支六次下毒害达摩,神秀门人四次追杀六祖,皆由此迷人起增上慢也!
所以临济祖师说:“披他狮子皮,却作野犴鸣!”永嘉大师说:
“嗟末法,叹时事,众生福薄难调制,
闻说如来顿教门,恨不灭除令瓦碎!”
现在末法末劫更甚,佛门中各种邪见更多,以不了义法冒充正法眼的所谓“大德”比比皆是,不可盲目看他名望高就信!要依佛说祖说,带眼识人。
而彻知真法无修真修,不要担心不证果,重要的是念念不要间断,功力会增长很快,超越阿罗汉与地前菩萨。故永嘉说:
“狮子儿,众随后,三岁即能大啸吼,
若以野犴逐法王,百年妖怪虚开口!”
-------------------------
佛讲法与临济宗旨:一句具三玄三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bc93c890102wvo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