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役获胜,魏宣武帝便以为灭梁时机成熟,遂命元英率军南攻。魏军攻克位于钟离(今安徽怀远南)以西的马头,将城中粮食尽数北运。梁武帝萧衍为抵御魏军,派徐州刺史昌义之领兵进屯钟离。十月,元英与镇东将军萧宝寅率众围攻钟离,十一月,萧衍诏令右卫将军曹景宗都督诸军二十万救钟离,屯道人洲(今安徽凤阳东北淮河中),欲待众军齐集并进。历史上有名的钟离之战拉开了帷幕。
正始四年正月,北魏中山王元英与平东将军杨大眼率数十万大军攻钟离,并在邵阳洲(位于道人洲西)两岸架桥、树栅,作跨淮通道。元英据南岸攻城,杨大眼据北岸接应,以通粮道。时钟离城中仅有三千守军,由昌义之督率奋力抵抗。钟离城堑水深,魏军或车载,或人负,运土填堑,设飞楼冲车撞击城墙。梁军便用泥土补修撞坏之处。魏军轮番冲击,昼夜苦攻,一日之内竟战数十合,但被梁军杀伤者以万计,仍未能克。二月,魏宣武帝认为彼土蒸湿,久攻力疲,不宜再战,诏元英还师。但求胜心切的元英却要求再宽限时日,以获取钟离决战之最终胜利。宣武帝遂遣步兵校尉范绍至元英营,共商攻取事宜。而恰在此时,梁武帝命豫州刺史韦睿自合肥(今属安徽)领兵增援钟离,受曹景宗节度。曹、韦两军进屯邵阳洲。夜间,韦睿率众在营地前二十里处掘长堑,树鹿角,截洲为城,距魏军城堡仅百余步。同时,曹景宗又派人潜水入城送信,昌义之知援军到达,勇气锐增。而此时,杨大眼率万余骑出战,攻势甚猛。韦睿结车为阵,杨大眼聚骑围之,韦睿以强弩二千同时发射,魏军死伤甚众,杨大眼亦右臂中箭,被迫撤退。之后,元英率众出战,亦一日数合,入夜复攻,均被梁军击退。梁军方面,曹景宗另募勇士千余人,于杨大眼营南数里筑垒,并击退了魏军的进攻。双方进入相峙。始终把握战争全局的梁武帝,此时却另有高明,一是令曹景宗预装与魏军浮桥同高的“高舰”,以备火攻;再是命曹景宗和韦睿率兵,分别攻邵阳洲的北桥和南桥。时值三月,淮水暴涨六七尺,韦睿乘机派水军乘斗舰袭击洲上魏军,另以水船载干草,灌以油,趁风纵火,以焚其桥,又以敢死之士拔栅砍桥。时水大流急,倏忽之间桥栅俱尽。梁军奋勇冲杀,魏军大溃,争相投水,被溺死和斩杀者,各逾十万。元英侥幸脱身,统军刘神符、公孙祉两军夜中争桥奔退,杨大眼不能制止,只好烧营而去。梁军趁胜追击,又俘五万余人。至此,钟离之战以梁军的全胜和魏军的失败而告结束。
钟离之战是北魏建国以来第一次重大的军事失利,宣武帝大为震怒。八月,将主帅元英贬为庶民,杨大眼贬为营州士兵。
永平(508—512年)中期,宣武帝思念杨大眼的功劳,重新启用其为试守中山内史。时高肇征蜀,宣帝武担心梁军侵扰徐、扬,乃任杨大眼为太尉长史、持节、假平南将军、东征别将,隶都督元遥,遏御淮、肥。杨大眼至京师时,国人思其雄勇,闻被重新启用,都十分高兴,一时“台省闾巷,观者如市”。
延昌四年(515年)正月,杨大眼行至谯南时,宣武帝去世,孝明帝元诩即位。时梁将康绚于浮山遏淮,窥侵寿春。三月,孝明帝诏令杨大眼为光禄大夫,并复其封邑,率诸军镇荆山。后与萧宝寅俱征淮堰,未克,遂于堰上流凿渠决水而还,加平东将军。
杨大眼擅长骑乘,“束雄竦,擐甲折旋”,为当时所称道。又因其出身下级军官,了解和同情士卒之苦,因此又善抚士卒,“抚巡士卒,呼为儿子,及见伤痍,为之流泣。”杨大眼为大将后,仍身先士卒,“冲突坚阵,出入不疑,当其锋者,莫不摧拉”。南梁前后所派攻魏的将领,军未渡江,皆已心怀畏惧。当时淮、泗、沔、荆之间小儿啼哭,只要说一声“杨大眼至”,无不声止。可见杨大眼影响之巨。王肃弟王康降魏之初曾谓杨大眼曰:“在南闻君之名,以为眼如车轮,及见,乃不异人。”杨大眼说:“旗鼓相望,目真目奋发,足使君目不能视,何必大如车轮!”世人推其骁勇,虽三国名将关羽、张飞亦尚不及。但在征淮堰时,由于战事不顺,致使其喜怒无常,捶挞士卒过度,所属颇以为憾。
再后来,杨大眼任荆州刺史,常缚草成人,衣以青布,以为矢的而射之。并将蛮人首领召集起来,指谓草人曰:“卿等若作贼,吾政如此相杀也。”恰此时,北淯郡有猛虎伤人,杨大眼亲与虎搏,获之,斩其头悬于市区,让人观看。从此,蛮人相互说:“杨公恶人,常作我蛮形以射之,又深山之虎尚所不免。”这些记载,描述了杨大眼一介武夫嗜杀成性的劣性,但同时,也确实震慑了同样以烧杀抢掠为好的蛮人首领。从此,蛮人不敢再为盗寇。杨大眼在任两年后去世。
杨大眼生三子,长曰甑生,次曰领军,三曰征南,皆潘氏所生,气干咸有父风。
杨大眼虽然不识字,但常“遣人读书,坐而听之,悉皆记识。令作露布,皆口援之,而竟不多识字也”。后人称杨大眼的读书方式为“耳读法”。
杨大眼妻潘氏,亦善骑射,当年到军中看望杨大眼时,不论攻战还是游猎,也同着戎装,与杨大眼一起,或冲杀战场,或驱逐林壑,英勇非常。回营后,与诸将同座帐下,言笑自得。杨大眼指潘氏谓诸人云:“此潘将军也。”不失为一段佳话。后杨大眼被贬营州时,潘氏在洛阳与人私通。杨大眼被启用回京后,其侧婿赵延宝将此事告诉了他。杨大眼大怒,将潘氏幽而杀之。后娶继室元氏。杨大眼死后,甑生等向元氏询问大眼印绶所在。时元氏已孕,便自指其腹谓甑生曰:“开国当我儿袭之,汝等婢子,勿有所望。”甑生等深以为恨。及杨大眼丧将还京,宿营于城东七里营。当夜二更时分,杨甑生等人打开杨大眼灵棺寻找印绶,赵延宝见而怪之,问其缘由。杨征南恨其告发生母潘氏之事,遂将赵延宝射杀。元氏大惧,逃入水中,杨征南弯弓,又欲射之,杨甑生劝道:“天下岂有害母之人。”遂罢,元氏侥幸逃得一命。之后,兄弟三人从棺中起出杨大眼尸体,令人在马上抱着,左右扶持而叛离。荆州人皆惧杨甑生兄弟骁武,不敢苦追。杨甑生兄弟奔到洛阳,投降了梁朝。杨大眼一代名将,有如此大逆之子,死后竟连尸体也葬于生前的敌国,不能不说是个悲剧。
杨大眼已然成了历史的流云,但其壮烈的一生,仍不失为西汉水绚丽历史的浓重一笔。
正始四年正月,北魏中山王元英与平东将军杨大眼率数十万大军攻钟离,并在邵阳洲(位于道人洲西)两岸架桥、树栅,作跨淮通道。元英据南岸攻城,杨大眼据北岸接应,以通粮道。时钟离城中仅有三千守军,由昌义之督率奋力抵抗。钟离城堑水深,魏军或车载,或人负,运土填堑,设飞楼冲车撞击城墙。梁军便用泥土补修撞坏之处。魏军轮番冲击,昼夜苦攻,一日之内竟战数十合,但被梁军杀伤者以万计,仍未能克。二月,魏宣武帝认为彼土蒸湿,久攻力疲,不宜再战,诏元英还师。但求胜心切的元英却要求再宽限时日,以获取钟离决战之最终胜利。宣武帝遂遣步兵校尉范绍至元英营,共商攻取事宜。而恰在此时,梁武帝命豫州刺史韦睿自合肥(今属安徽)领兵增援钟离,受曹景宗节度。曹、韦两军进屯邵阳洲。夜间,韦睿率众在营地前二十里处掘长堑,树鹿角,截洲为城,距魏军城堡仅百余步。同时,曹景宗又派人潜水入城送信,昌义之知援军到达,勇气锐增。而此时,杨大眼率万余骑出战,攻势甚猛。韦睿结车为阵,杨大眼聚骑围之,韦睿以强弩二千同时发射,魏军死伤甚众,杨大眼亦右臂中箭,被迫撤退。之后,元英率众出战,亦一日数合,入夜复攻,均被梁军击退。梁军方面,曹景宗另募勇士千余人,于杨大眼营南数里筑垒,并击退了魏军的进攻。双方进入相峙。始终把握战争全局的梁武帝,此时却另有高明,一是令曹景宗预装与魏军浮桥同高的“高舰”,以备火攻;再是命曹景宗和韦睿率兵,分别攻邵阳洲的北桥和南桥。时值三月,淮水暴涨六七尺,韦睿乘机派水军乘斗舰袭击洲上魏军,另以水船载干草,灌以油,趁风纵火,以焚其桥,又以敢死之士拔栅砍桥。时水大流急,倏忽之间桥栅俱尽。梁军奋勇冲杀,魏军大溃,争相投水,被溺死和斩杀者,各逾十万。元英侥幸脱身,统军刘神符、公孙祉两军夜中争桥奔退,杨大眼不能制止,只好烧营而去。梁军趁胜追击,又俘五万余人。至此,钟离之战以梁军的全胜和魏军的失败而告结束。
钟离之战是北魏建国以来第一次重大的军事失利,宣武帝大为震怒。八月,将主帅元英贬为庶民,杨大眼贬为营州士兵。
永平(508—512年)中期,宣武帝思念杨大眼的功劳,重新启用其为试守中山内史。时高肇征蜀,宣帝武担心梁军侵扰徐、扬,乃任杨大眼为太尉长史、持节、假平南将军、东征别将,隶都督元遥,遏御淮、肥。杨大眼至京师时,国人思其雄勇,闻被重新启用,都十分高兴,一时“台省闾巷,观者如市”。
延昌四年(515年)正月,杨大眼行至谯南时,宣武帝去世,孝明帝元诩即位。时梁将康绚于浮山遏淮,窥侵寿春。三月,孝明帝诏令杨大眼为光禄大夫,并复其封邑,率诸军镇荆山。后与萧宝寅俱征淮堰,未克,遂于堰上流凿渠决水而还,加平东将军。
杨大眼擅长骑乘,“束雄竦,擐甲折旋”,为当时所称道。又因其出身下级军官,了解和同情士卒之苦,因此又善抚士卒,“抚巡士卒,呼为儿子,及见伤痍,为之流泣。”杨大眼为大将后,仍身先士卒,“冲突坚阵,出入不疑,当其锋者,莫不摧拉”。南梁前后所派攻魏的将领,军未渡江,皆已心怀畏惧。当时淮、泗、沔、荆之间小儿啼哭,只要说一声“杨大眼至”,无不声止。可见杨大眼影响之巨。王肃弟王康降魏之初曾谓杨大眼曰:“在南闻君之名,以为眼如车轮,及见,乃不异人。”杨大眼说:“旗鼓相望,目真目奋发,足使君目不能视,何必大如车轮!”世人推其骁勇,虽三国名将关羽、张飞亦尚不及。但在征淮堰时,由于战事不顺,致使其喜怒无常,捶挞士卒过度,所属颇以为憾。
再后来,杨大眼任荆州刺史,常缚草成人,衣以青布,以为矢的而射之。并将蛮人首领召集起来,指谓草人曰:“卿等若作贼,吾政如此相杀也。”恰此时,北淯郡有猛虎伤人,杨大眼亲与虎搏,获之,斩其头悬于市区,让人观看。从此,蛮人相互说:“杨公恶人,常作我蛮形以射之,又深山之虎尚所不免。”这些记载,描述了杨大眼一介武夫嗜杀成性的劣性,但同时,也确实震慑了同样以烧杀抢掠为好的蛮人首领。从此,蛮人不敢再为盗寇。杨大眼在任两年后去世。
杨大眼生三子,长曰甑生,次曰领军,三曰征南,皆潘氏所生,气干咸有父风。
杨大眼虽然不识字,但常“遣人读书,坐而听之,悉皆记识。令作露布,皆口援之,而竟不多识字也”。后人称杨大眼的读书方式为“耳读法”。
杨大眼妻潘氏,亦善骑射,当年到军中看望杨大眼时,不论攻战还是游猎,也同着戎装,与杨大眼一起,或冲杀战场,或驱逐林壑,英勇非常。回营后,与诸将同座帐下,言笑自得。杨大眼指潘氏谓诸人云:“此潘将军也。”不失为一段佳话。后杨大眼被贬营州时,潘氏在洛阳与人私通。杨大眼被启用回京后,其侧婿赵延宝将此事告诉了他。杨大眼大怒,将潘氏幽而杀之。后娶继室元氏。杨大眼死后,甑生等向元氏询问大眼印绶所在。时元氏已孕,便自指其腹谓甑生曰:“开国当我儿袭之,汝等婢子,勿有所望。”甑生等深以为恨。及杨大眼丧将还京,宿营于城东七里营。当夜二更时分,杨甑生等人打开杨大眼灵棺寻找印绶,赵延宝见而怪之,问其缘由。杨征南恨其告发生母潘氏之事,遂将赵延宝射杀。元氏大惧,逃入水中,杨征南弯弓,又欲射之,杨甑生劝道:“天下岂有害母之人。”遂罢,元氏侥幸逃得一命。之后,兄弟三人从棺中起出杨大眼尸体,令人在马上抱着,左右扶持而叛离。荆州人皆惧杨甑生兄弟骁武,不敢苦追。杨甑生兄弟奔到洛阳,投降了梁朝。杨大眼一代名将,有如此大逆之子,死后竟连尸体也葬于生前的敌国,不能不说是个悲剧。
杨大眼已然成了历史的流云,但其壮烈的一生,仍不失为西汉水绚丽历史的浓重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