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自漂泊他乡多日,带着些许疲惫进入梦乡。故乡那在梦里既遥远又清晰,那山那水那些人,像是在翻阅着旧照片一样。但突然又明白过来,那些已经不在了,至少目前它们不在了。
在久违的梦乡里,我沿着那熟悉的旧马路一步步的走向没有终点的远方。我的家居于四川东北部,那里有非常漂亮的嘉陵江环抱。绵延数千公里的嘉陵江哺育了四川东部数以亿计的华夏儿女。嘉陵江——我的母亲河。而如今,我离开了这条涉足20多年的河流,带着它给予我的灵魂流浪到这五千多里开外的东南丘陵。不管外面的世界多么的绚烂,外面的河流山川多么秀丽。在我内心的最深处依然留恋于我的故土,我爱着恋着的那片土地。那里有给予我生命的山、水、大地和人。
也不管故土曾经给我留下多么深刻的伤痛,也不管异乡给予我多么美好的回忆。难以割舍却是那不了的故土情,我爱着恋着的那片土地。当梦把我带进美好的回忆,记忆里隽永的是那清澈的水,这条叫着嘉陵江的河。因为有了这条江的存在,让人们出行有了更多的不方便。江很宽,也很长,桥的数量固然很少,为了出行,人们可选的交通工具便是船。行船也便是这条江上的另一番风景了。每次要出去,首先要乘坐的交通工具便是船。每次踏上那拖船,心中也一时的心奋起来,就像那江中的涟漪,荡漾开来。清澈的江水汩汩的从脚底流过,记忆也在这脚底慢慢的流过,那些风景,已经刻骨铭心。船,载着人们对未来的向往,踏上遥去他乡之路。也载着人的一身疲惫,带着对异乡的征程的劳苦,回到久违的故土。船给故乡人的第一感觉便是征程与归途的意味,而对于船本身难道不是对故乡人的一种守望吗?也许,这嘉陵江畔的船早已在这等待了千百年,为的只是守候这来来往往的故乡人。我不知道怎样的追溯故乡船的历史,想必自从这块土地上有了这群人开始,船它就等待着了。也或者是先有了船,然后再渡来了这群人,就像第一个行走山峡的人一样,这第一个渡过嘉陵江的人也是一种胆魄吧!因为有了人而有了船,抑或有了船渡来了人。但不管怎样说,船在这群人这里早已成了生命的一部分。
阆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山川秀丽已不再多说,想必阆中的美要亲自走一遭才能真正的领会其历史的后重感。阆中在新石器时期便有了人类的活动,在保宁这块土地上渐渐形成市与集,想当初应该是嘉陵江上船来船往,因为阆中城池坐落于三面环水四面环山之地。再想想人们要把生产出来的货物拿到集市上来买卖,要先走过层层山路,再渡过这蜿蜒的嘉陵江。我想有些地方还不止要渡一次两次江,可能要过几次江才能走到阆中。这得益于这出自天工之手的嘉陵江,崎岖蜿蜒,也成就了它的秀丽。后来阆中的地位逐渐被军事防卫所取代,因为这三面环水的缘故,军事重镇阆中便由此而来。这样,船又成了这个城市的主题,在这个远离大海远离大江东内陆,船却在这个城市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遥想古巴国最后做残喘之际,还不得不对阆中抱以最后希望,秦兵可能费尽智慧最终取下这座城,随改名为阆中县。那一年正是公元前314年,自此,阆中这个名字写入历史。这样我想,阆中地位的提升难道不是这江的缘故吗?有江便有船,船不正是阆中历史的见证吗?
随后,阆中在这个巴国故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诞生了很重仁人志士,也因这好山好水产生了多少文人墨客。诗圣杜甫游历于阆中,留下60多首诗篇,没有船他如何写下“阆州城南天下稀,阆中盛世可肠断”的诗句?我想杜诗也正是站在这船上,边享受于这大好河山边发出心中这般感慨。船是文化的载体,船是历史的记录,船是阆中儿女的奶娘,船是嘉陵江上的生命。船便是这个城市。
船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可想中国的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又有多少不是借助于船来完成呢?丝绸、茶叶、瓷器等代表着中国的商品元素不正是从海上远销世界各地,没有船得以什么来完成?船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有了船对历史发展的作用,那船它本身的历史呢?
从嘉陵江上航行的船只,只看见简装的铁皮船只和网鱼的木船。比不上长江大海里的豪华邮轮,更不可能见到“玛丽女王”之类的庞然大物,毕竟为嘉陵江所限制。小江哺育小船,不管海上游轮它几星几级,我以为这嘉陵江上的小船更有船的味道。小船它是人们的生活,固然小船和人更密切,更体现人性。我喜欢乘坐这种连桅杆都没有的小船。
去过嘉陵江上几个加工船只的作坊,简单的让人觉得与江里游荡的船只很难联系起来。一些铁皮简单焊接起来,一个大马力柴油机便是船的主要动力,有时还得靠人来撑上两杆才能将船带动起走。这边是现代嘉陵江上的船,随着旅游的发展,江上也有了少许作为观光的游轮,当然这与“玛丽女王”之类的不同,只是小了许多,也简单了许多。从现在江上的打渔船可以看出古时嘉陵江上船的影子,用木材将其拼装而成,有些连铁钉之类的都没有。但这不也在江上航行了多年吗?可能古时用来做商贾用的船只要比现在用于打渔的船只要大些吧!这不由让我想到郑和下西洋用的大船,但又想想这嘉陵江上固然没有这般庞然大物。船有着它自身的发展,但这嘉陵江上船发展却受到限制。不过我只在阆中这段江上,但不知下游是否也这般,我想不是吧,会比这上游好得多,只是少了许多这段江的自然灵性罢了!
现代快节奏的社会容不得船只再慢悠于这江上,各式桥梁的诞生使得生活节奏加快,却也淘汰了船这一传统交通工具。在大都会附近很多已经不再让船只靠近,人们要想体验一下乘船到意味,还需要在景区或者游乐场去,这时乘船也成了一种奢侈的生活。只因为我这处于偏僻的小乡壤之地,船目前还保留着,但乘船的人们总是在抱怨,何时才能架起桥梁。可是在抱怨的时候他们没有想过他日船不在了,心里会不会再怀念呢?我想我会吧!社会上在进步,想船这些终将会被取代。像阆中城周围早不见昔日繁忙的码头,被嘉陵江大桥取代,在江中能见到的只是东恍西串的打渔之船,和为数不多不常航行的小游轮。船在被淘汰,是否多年以后船在这个船川北小城也只存在于记忆中呢?
也许是离开的缘故吧,才让我发如此之牢骚。当乘船已不再之时,不免会让人想起那段有船的日子。不过想想,没船了不还有车吗,船当时不也正是社会发展的杰作吗?那车会不会像船那样被取代呢?(我所说的只是内陆小城的交通工具)我想不管是船还是车,它们终将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但不知那时还有没有人来记录这段历史。
在久违的梦乡里,我沿着那熟悉的旧马路一步步的走向没有终点的远方。我的家居于四川东北部,那里有非常漂亮的嘉陵江环抱。绵延数千公里的嘉陵江哺育了四川东部数以亿计的华夏儿女。嘉陵江——我的母亲河。而如今,我离开了这条涉足20多年的河流,带着它给予我的灵魂流浪到这五千多里开外的东南丘陵。不管外面的世界多么的绚烂,外面的河流山川多么秀丽。在我内心的最深处依然留恋于我的故土,我爱着恋着的那片土地。那里有给予我生命的山、水、大地和人。
也不管故土曾经给我留下多么深刻的伤痛,也不管异乡给予我多么美好的回忆。难以割舍却是那不了的故土情,我爱着恋着的那片土地。当梦把我带进美好的回忆,记忆里隽永的是那清澈的水,这条叫着嘉陵江的河。因为有了这条江的存在,让人们出行有了更多的不方便。江很宽,也很长,桥的数量固然很少,为了出行,人们可选的交通工具便是船。行船也便是这条江上的另一番风景了。每次要出去,首先要乘坐的交通工具便是船。每次踏上那拖船,心中也一时的心奋起来,就像那江中的涟漪,荡漾开来。清澈的江水汩汩的从脚底流过,记忆也在这脚底慢慢的流过,那些风景,已经刻骨铭心。船,载着人们对未来的向往,踏上遥去他乡之路。也载着人的一身疲惫,带着对异乡的征程的劳苦,回到久违的故土。船给故乡人的第一感觉便是征程与归途的意味,而对于船本身难道不是对故乡人的一种守望吗?也许,这嘉陵江畔的船早已在这等待了千百年,为的只是守候这来来往往的故乡人。我不知道怎样的追溯故乡船的历史,想必自从这块土地上有了这群人开始,船它就等待着了。也或者是先有了船,然后再渡来了这群人,就像第一个行走山峡的人一样,这第一个渡过嘉陵江的人也是一种胆魄吧!因为有了人而有了船,抑或有了船渡来了人。但不管怎样说,船在这群人这里早已成了生命的一部分。
阆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山川秀丽已不再多说,想必阆中的美要亲自走一遭才能真正的领会其历史的后重感。阆中在新石器时期便有了人类的活动,在保宁这块土地上渐渐形成市与集,想当初应该是嘉陵江上船来船往,因为阆中城池坐落于三面环水四面环山之地。再想想人们要把生产出来的货物拿到集市上来买卖,要先走过层层山路,再渡过这蜿蜒的嘉陵江。我想有些地方还不止要渡一次两次江,可能要过几次江才能走到阆中。这得益于这出自天工之手的嘉陵江,崎岖蜿蜒,也成就了它的秀丽。后来阆中的地位逐渐被军事防卫所取代,因为这三面环水的缘故,军事重镇阆中便由此而来。这样,船又成了这个城市的主题,在这个远离大海远离大江东内陆,船却在这个城市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遥想古巴国最后做残喘之际,还不得不对阆中抱以最后希望,秦兵可能费尽智慧最终取下这座城,随改名为阆中县。那一年正是公元前314年,自此,阆中这个名字写入历史。这样我想,阆中地位的提升难道不是这江的缘故吗?有江便有船,船不正是阆中历史的见证吗?
随后,阆中在这个巴国故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诞生了很重仁人志士,也因这好山好水产生了多少文人墨客。诗圣杜甫游历于阆中,留下60多首诗篇,没有船他如何写下“阆州城南天下稀,阆中盛世可肠断”的诗句?我想杜诗也正是站在这船上,边享受于这大好河山边发出心中这般感慨。船是文化的载体,船是历史的记录,船是阆中儿女的奶娘,船是嘉陵江上的生命。船便是这个城市。
船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可想中国的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又有多少不是借助于船来完成呢?丝绸、茶叶、瓷器等代表着中国的商品元素不正是从海上远销世界各地,没有船得以什么来完成?船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有了船对历史发展的作用,那船它本身的历史呢?
从嘉陵江上航行的船只,只看见简装的铁皮船只和网鱼的木船。比不上长江大海里的豪华邮轮,更不可能见到“玛丽女王”之类的庞然大物,毕竟为嘉陵江所限制。小江哺育小船,不管海上游轮它几星几级,我以为这嘉陵江上的小船更有船的味道。小船它是人们的生活,固然小船和人更密切,更体现人性。我喜欢乘坐这种连桅杆都没有的小船。
去过嘉陵江上几个加工船只的作坊,简单的让人觉得与江里游荡的船只很难联系起来。一些铁皮简单焊接起来,一个大马力柴油机便是船的主要动力,有时还得靠人来撑上两杆才能将船带动起走。这边是现代嘉陵江上的船,随着旅游的发展,江上也有了少许作为观光的游轮,当然这与“玛丽女王”之类的不同,只是小了许多,也简单了许多。从现在江上的打渔船可以看出古时嘉陵江上船的影子,用木材将其拼装而成,有些连铁钉之类的都没有。但这不也在江上航行了多年吗?可能古时用来做商贾用的船只要比现在用于打渔的船只要大些吧!这不由让我想到郑和下西洋用的大船,但又想想这嘉陵江上固然没有这般庞然大物。船有着它自身的发展,但这嘉陵江上船发展却受到限制。不过我只在阆中这段江上,但不知下游是否也这般,我想不是吧,会比这上游好得多,只是少了许多这段江的自然灵性罢了!
现代快节奏的社会容不得船只再慢悠于这江上,各式桥梁的诞生使得生活节奏加快,却也淘汰了船这一传统交通工具。在大都会附近很多已经不再让船只靠近,人们要想体验一下乘船到意味,还需要在景区或者游乐场去,这时乘船也成了一种奢侈的生活。只因为我这处于偏僻的小乡壤之地,船目前还保留着,但乘船的人们总是在抱怨,何时才能架起桥梁。可是在抱怨的时候他们没有想过他日船不在了,心里会不会再怀念呢?我想我会吧!社会上在进步,想船这些终将会被取代。像阆中城周围早不见昔日繁忙的码头,被嘉陵江大桥取代,在江中能见到的只是东恍西串的打渔之船,和为数不多不常航行的小游轮。船在被淘汰,是否多年以后船在这个船川北小城也只存在于记忆中呢?
也许是离开的缘故吧,才让我发如此之牢骚。当乘船已不再之时,不免会让人想起那段有船的日子。不过想想,没船了不还有车吗,船当时不也正是社会发展的杰作吗?那车会不会像船那样被取代呢?(我所说的只是内陆小城的交通工具)我想不管是船还是车,它们终将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但不知那时还有没有人来记录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