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花宗茂吧 关注:72贴子:800
  • 2回复贴,共1

关于明朝时的援朝抗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壬辰卫国战争,韩国、北朝鲜称之为壬辰倭乱,第二次称之为丁酉再乱,日本称之为文禄之役,第二次称之为庆长之役,或合称为文禄庆长之役,中国称为朝鲜之役,亦将其与宁夏之役、播州之役合称为万历三大征,现代汉语中称为万历朝鲜战争。这场战争由日本前关白丰臣秀吉在1592年派兵侵略朝鲜引起。朝鲜向明朝求援,明神宗应请求派遣大军救援,明朝和朝鲜陆军及水师多次并肩作战,加之配合上李舜臣设计的龟船,中朝军队最终获胜,朝鲜转危为安;日军主力被迫撤退,日本企图侵占朝鲜并以之为跳板进攻中国乃至整个亚洲东部(包括印度)的企图破灭,丰臣秀吉也在希望破灭后不久死去。他死后不久,日本军队被迫全部从朝鲜撤退。而日内的得川家康因为参战打败丰臣余部(主将是小西行长,岛津仪弘及丰臣秀吉之子丰臣秀赖)建德川幕府。 

1.图谋中国 
在1591年5月,日本太阁(前关白)丰臣秀吉在1588年基本统一日本后,为了平息国内武士对土地分封不均的不满及明朝不与之通商和自己的侵略欲望,决定对外发兵,以获取更多的土地,并完成其最终统一中国、朝鲜和日本三国乃至印度,称霸亚洲东部的图谋。他在万历十九年(1591年)6月,派出使者宗义智通告朝鲜国王宣祖李昖(yán,音言),表示他有意于明年(1592年) 春天假道朝鲜进攻明国,并请多多包涵与协助,秀吉致书朝鲜国王云:“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而直入于明使四百州溶化我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但朝鲜因久事明而拒绝。当时朝鲜八道武备废弛,李昖重文轻武,以致“人不知兵二百余年”,全国300多郡县大多数没有设防,使得丰臣秀吉欲先吞并朝鲜,再吞并中国。 
2. 日本出兵 
1592年3月丰臣秀吉共调动了军队三十万六千二百五十人,以十五万八千七百人区分为九个军团渡海至朝鲜作战,以宇喜多秀家为总指挥,其余军团编制如下小西行长率第一军团18700人、加藤清正率第二军团22800人、黑田长政率第三军团11000人、毛利秀成第四军团14000人、福岛正则第五军团25000人、小早川隆景第六军团15700人、毛利辉元第七军团30000人、宇喜多秀家第八军团10000人、羽柴秀胜第九军团11500人、再加上九鬼嘉隆率九千二百人水师和七百艘舰船作运输士兵和海战。而为了补充兵源,命德川家康、前田利家、上杉景胜、蒲生氏乡、伊达政宗将他们的旗下的军队集结在名护屋作为预备队,共10万5千人。一时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在战略上,采用德川家康的提案,确定了“陆海并进”、“以强凌弱”、“速战速决”的战法;以水军保证陆军的战略物资供应,陆军分三路齐头并进,一举占领朝鲜。在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丰臣秀吉借口朝鲜拒绝攻明,于4月正式开始了攻略朝鲜的战争。四月 12日其第一军团一万八千七百人先渡海至对马岛待命。四月13日九军出发之命到达,4月14日侵朝的日军首先于釜山登陆,19日后的5月2日攻陷朝鲜王京汉城,6月15日攻陷平壤。 
3.义军反攻 
面对日军的大举侵略,朝鲜各地的有力乡士自立组织义军,当中如庆尚道的星州的郭再佑,于4月21日组织义兵,屡次令安国寺惠琼败战使其无法顺利进入全罗道,甚至在10月10日的第一次晋州城之战中击退细川忠兴和长谷川秀一的大军,获得“天降红衣将军”的美名,还有郑仁弘、孙仁甲、金沔等也令毛利辉元无法顺利统治庆尚道。 全罗道光州的金千镒、全州高敬命也于6月1日组织义兵,忠清道公州出身的赵宪、僧人灵圭则于7月3日整顿兵力,联合抵抗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等日军第六军团,其中经历清洲城之战、梁丹山之战、两次锦山之战。 另外还有京畿道海州的李延安对抗黑田长政,以上皆令部份日军吃足苦头,一时妨碍了日军的侵略。 
4.求助明朝 
5月8日朝鲜国王李昖仓皇出奔平壤,但在5月27日日军第一、第二、第三军团追击而至,突破临津守备攻陷开城,于是宣祖李昖不得不在6月11日离开平壤,再继续流亡至中朝边境的义州,并遣使向宗主国明朝求援。当时朝鲜全国八道已失,仅剩平安道以北,靠近辽东半岛之地义州一带尚未为日军所陷,宣祖李昖知道若没有明朝的帮助,根本没有可能光复朝鲜,因此便派几批使臣去明朝求救。朝鲜的使臣们用尽方法,除了向万历皇帝递交正式的国书外,分别去游说明朝的阁臣、尚书、侍郎、御史、宦官,甚至表示愿意内附于明朝,力图促使明朝尽快出兵援朝。而明朝朝廷亦认为“倭寇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因此,不久后便答应宣祖李昖渡过鸭禄江,居住在大明领土辽东半岛的宽奠堡,等于正式受到明廷的保护,同时出兵援助朝鲜。 



IP属地:天津1楼2008-09-30 01:10回复
    • 61.138.96.*
    我就想知道 宗茂800对高策11000真的假的


    7楼2009-10-15 13:3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