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蝎在流泪吧 关注:503贴子:68,076

回复:【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摘录)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色业处·
  究竟色法一共有 28 种。若干的色法组成色聚而存在于身体内的六处门中。其中:眼处门有 63 色,耳处门有 63色,鼻处门有 63 色,舌处门有 63 色,身处门有 53 色,心所依处有 63 色。辨识六处门和四十二身分诸色法的禅修方法,称为色业处。
  禅修者通过观照身体里的地、水、火、风来修*四界差别,直到见到色聚。见到色聚后,再辨识和分析色聚里的究竟色法。
  每一粒色聚至少有八不离色:地、水、火、风,色、香、味、食素。有些业生色聚有十种色法,例如眼十法聚,有地、水、火、风,色、香、味、食素、命根、眼净色。在眼处门里有 63 色,包括眼十法聚、身十法聚、性根十法聚、命根九法聚、心生八法聚、时节生八法聚、食生八法聚。耳处门、鼻处门、舌处门、心所依处也是同样,有 63 色。但身处门只有一种净色,没有眼净色等特定的色法,所以只有 53 色法。如此依六处门的方法来修色业处。
  然后,禅修者可依四界差别的详尽法来逐一辨识四十二身分里的色法,如头发的 53 色,体毛的 53 色,指甲的 53色,牙齿的 53 色,皮肤的 53 色等。如此辨识身体里的诸色法,修*色业处。
·名业处·
  名法又作四名蕴,即:1.受取蕴:受心所。2.想取蕴:想心所。3.行取蕴:除了受和想以外的其他 50 心所。4.识取蕴:89 心。
  修*名业处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辨识,只辨识这期生命中能体验生起的心,对于不能体验的心则无法辨识。在一期生命当中,不可能体验到所有 89 心,例如:凡夫不能体验出世间心,也不能生起大唯作心、色界唯作心、无色界唯作心;人类不能生起色界果报心和无色界果报心;阿拉汉圣者不会生起善心、不善心。
  名法按照心的定律生起于六门心路:眼门心路、耳门心路、鼻门心路、舌门心路、身门心路和意门心路。未漏尽者的心路中的速行心又分为善与不善两大类,如理作意生起善速行心,不如理作意生起不善速行心。
  如何辨识呢?以眼门心路为例:颜色所缘撞击有分和眼净色,有分波动两下,然后有分断,一个五门转向心生灭过去,接着依次生起眼识、领受、推度、确定,然后生起七个速行,若所缘是大所缘则有两个彼所缘生起,然后落入有分。
  对于耳门、鼻门、舌门、身门也如此。如果其中确定心的作意心所是如理作意,接着生起的是善速行心;如果是不如理作意,生起的则是不善速行心。
  对于意门心路,应根据禅修者的实际禅修体验进行辨识。若禅修者没有禅那体验,他只能辨识欲界心路,色界和无色界心路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拥有八定者除了需要辨识欲界心路外,还应辨识色界和无色界的广大速行心路。例如初禅心路,禅修者需逐一辨识意门转向、遍作、近行、随顺、种姓,以及紧接着生起的无数的初禅速行心。
  每一心识刹那里的名法数目也各不相同。例如眼门心路:眼门转向有 11 名法;眼识有 8 名法;领受有 11 名法;推度有两种情况,舍俱是 11,悦俱是 12;确定心有 12;紧接着生起的速行又根据善心或不善心而各各不同。如此辨识六门心路中的究竟名法来修*名业处。
0.0.


IP属地:黑龙江180楼2017-06-21 20:57
回复
    ·“阿毗达摩”对修观的重要性·
      慧地包括蕴、处、界、根、谛、缘起,即名色法以及名色法之因,这些是禅修者修观时观照的所缘。也就是说,观智的所缘即是苦圣谛和苦集圣谛。现在我们应该明白,“阿毗达摩”所讲的色法、心所法、心法、六门心路等,主要是为了指导修观。假如没有“阿毗达摩”的知识,没有经论基础,又没有业处老师的指导,所谓的修观就是盲修瞎练。修观必须观照究竟名色法,而不是概念法。除了观照名色法之外,还要观照名色法之因,也就是缘起。假如禅修者不修缘起,他将无法辨识名色法之因,也无法成就度疑清净。
    ·修观的原则·
      佛陀在《相应部.无我相经》等许多经典中,强调了修*维巴沙那的原则:“因此,诸比库,凡任何色,无论是过去、现在、未来、内、外、粗、细、劣、胜,还是远、近,一切色皆‘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我’,应当如此以正慧如实照见!”对于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佛陀在这段经文中教导了修观应当以十一种观法来观照五取蕴,即应当如实地以过去、现在、未来、内、外、粗、细、劣、胜、远、近十一种方式来观照五取蕴的每一蕴。如果禅修者没有修*缘起,他将无法观照过去的五蕴,也无法观照未来的五蕴,于是他也无法按照佛陀的教导来观照三世的五蕴。
      此外,禅修者还需观照内在与外在的五蕴,内在是自身相续流的五蕴,外在的是他人的五蕴,以及称为“非执取行”的无生命物质。...假如禅修者只是观照内在的五蕴,而不观照外在的五蕴,他是不可能证悟涅槃的!
      同时,禅修者还需要观粗色和细色等。有十二种粗色:
      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地、火、风,其馀十六种是细色。由不善果报所生的是劣色,由善果报所生的是胜色。远色即细色、近色即粗色。对于受、想、行、识也是这样。
      禅修者在修观时,应一时观照过去的名色法,一时观照现在的名色法,一时观照未来的名色法,也应一时内观、一时外观等,如此依十一种观法来观照五取蕴。
    0.0.


    IP属地:黑龙江181楼2017-06-23 14:54
    回复
      ·见清净·
        慧体即是修观的次第,包括五种清净: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和智见清净。若再细分,则是十六种次第成熟的观智,称为“十六观智”。
        修观必须先培育见清净,即修*色业处及名业处,辨识自他身心的色法与名法。通过辨识色法而证得色限定智,辨识名法而证得名限定智,辨识名色法为两种各别组合而证得名色限定智。
        在名色限定智阶段,禅修者需逐一辨识究竟色法和究竟名法的自性相,从而破除色法和名法的密集。例如辨识地界的自性相为硬,水界的自性相为流动,火界的自性相为热,风界的自性相为支持等,如此逐一辨别各种究竟名色法的个别特征。到了这个阶段,禅修者见到除了究竟名色法之外,并没有所谓的有情、灵魂、自我、男人、女人等,这种智慧称为“名色差别智”。由于他暂时地镇伏了邪见,故称为见清净。
      ·度疑清净·
        辨识名色法之后,还需要查找名色法之因,通过辨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关系来修习缘起,培育“缘摄受智”。禅修者亲见了三世因果关系,就不会再怀疑有没有过去世、未来世,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如何,于是超越了对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疑,称为“度疑清净”。
      ·道非道智见清净·
        禅修者辨识了究竟名色法及其因之后,应进一步观照它们无常、苦、无我的本质。他观照诸行法、名色法极快速地生灭,故为“无常”;一直遭到生灭的逼迫,有生灭的怖畏,故为“苦”;不存在有永恒的、实在的所谓的我,故为“无我”。他通过聚思惟、理法观、四十思惟法、七色观法、七非色观法等方法来思惟名色法,观照过去、现在、未来、内在、外在名色法的无常、苦、无我三相,培育“思惟智”。
        此后,禅修者继续以见缘生灭和见刹那生灭两种方法来观照诸行法的生灭,培育“生灭随观智”。
        在生灭随观智还没有成熟的阶段,禅修者会有许多殊胜的体验,例如见到前所未有的光明,体验到前所未有的智、喜悦、轻安、快乐等。有些禅修者会以为他已经证得了圣道圣果,从而放弃修行。其实这些殊胜体验只是“观的污垢”,并非真正的涅槃体验。他应以智慧观察和辨别光明等法并非真正的圣道,而摆脱这些污垢继续修行才是道。他确定了道与非道,称为“道非道智见清净”...此时,他的生灭随观智才达到成熟阶段。
      ·行道智见清净·
        随着观智进一步成熟,他不再作意诸行法的生、住、转起和相,只需观照诸行法的坏灭,依坏灭来观无常、苦、无我,培育“坏灭随观智”。
        当他观照诸行法的坏灭时,对一切都坏灭的诸行法生起大怖畏,称为“怖畏现起智”。
        对产生怖畏的一切诸行中,完全无味无乐,所见到的只是种种过患,称为“过患随观智”。
        他如此观照一切诸行的过患,则对一切诸行感到厌离、不满、不喜,称为“厌离随观智”。
        他的心只想尽早从诸行中解脱出来,称为“欲解脱智”。
        如果其观智还没有成熟,则必须重复地用四十思惟法、七色观法、七非色观法等方法不断地审察诸行法的无常、苦、无我三相,称为“审察随观智”。在高级观智的阶段,禅修者对于诸行法既不会像没修观时那样贪爱和执著,也不会像在初修观时那样怖畏和厌离,内心只是平等地观照诸行法的坏灭,对诸行法保持中舍,这称为“行舍智”。
        当他的观智成熟时,会生起称为“导至出起之观”的随顺智、种姓智,随顺智之后即是道智。至此阶段, “行称为道智见清净”。
      0.0.


      IP属地:黑龙江182楼2017-06-23 21:27
      回复
        ·智见清净·
          禅修者持续观照诸行法的无常、苦、无我三相,当观智成熟时,即能生起出世间圣道心,证悟四圣谛并达到“智见清净”阶段。
          道心中的智是最明显的,称为道智,能执行断烦恼的作用。
          圣道心分为四个层次:初道入流道心;第二道一来道心;第三道不来道心;第四道阿拉汉道心。
          除了一来道不能断烦恼,只能减轻贪瞋痴以外,其他三道都能断除各别的烦恼。
          道心灭去后紧接着生起果心,又称果智。道心是断除或减弱烦恼的出世间善心,果心是体验由道心带来的解脱的出世间果报心。
          果心也分为四个层次:入流果心、一来果心、不来果心和阿拉汉果心,故有八种出世间心,它们皆取涅槃为所缘。
          对于不同阶段的清净,观智所取的所缘也不尽相同。见清净阶段的所缘是观诸行法的自性相,度疑清净阶段是观缘相,道非道智见清净阶段是观生灭相,行道智见清净阶段是观坏灭相,到智见清净阶段则是涅槃相。这是修观所缘的次第和差别。
        ·三随观与三解脱门·
          修*维巴沙那即是随观诸行法的无常、苦、无我三相,通过随观无常、苦、无我三相而证悟涅槃,称为“解脱门”,它们分别是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和无愿解脱门。
          《无碍解道》中说:“作意无常者胜解多,获得无相解脱。作意苦者轻安多,获得无愿解脱。作意无我者知识多,获得空解脱。”
        ·七清净与修慧·
          在七清净中,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属于世间的戒定慧,修*这些清净也是在培育世间八圣道。到智见清净阶段,八支圣道已经在心中开展了,称为培育出世间八圣道。
          有九种出世间法,即四圣道心、四圣果心以及涅槃,唯有这九种才是出世间法。只要有情还没有证得圣道圣果,他就还是凡夫,只要是凡夫,他就没有涅槃体验。圣者在证悟圣道和进入果定时,取涅槃为目标,其时生起的心是出世间心。
          要出离世间、解脱轮回、断除烦恼、证悟涅槃,必须依循佛陀教导的八圣道、戒定慧,修*四十种止业处和培育十六观智,次第地培育定力与智慧。当世间智成熟时,即能证悟出世间道心和果心。
        0.0.


        IP属地:黑龙江183楼2017-06-24 21: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