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蝎在流泪吧 关注:503贴子:68,076

回复:【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摘录)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四、如何证得非想非非想处定
·从无所有处定出定之后,他省思无所有处定的过患,以及生起对非想非非想处定的希求。他转而专注无所有处定的定心“这很寂静、这很殊胜”。他通过专注无所有处定心的微妙、寂静、殊胜,所证入的定即是“非想非非想处定”。
·因为此时他的想已变得极其细微,若说已经断除了想,但还是有想;若说有想,又好像没有,所以既不能说有 也不能说没有。
·非想非非想处定中的心想已经微细到既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的微妙境界。在所有世间心中,唯有佛陀才能够清楚地辨识这种心中的名法,连智慧第一的沙利子尊者也没有办法辨识,因为这种心识实在太微细了。当一个人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的时候,他生起的心就是非想非非想处善心。
0.0.


IP属地:黑龙江68楼2017-01-28 21:58
回复
    【无色界果报心】
    ·禅修者成就了无色定,并且在临终时还有能力进入无色定,下一生将能够投生到与其定力相符的梵天界。...无色界果报心有四种:
    1.空无边处果报心;
    2.识无边处果报心;
    3.无所有处果报心;
    4.非想非非想处果报心。
    ·这四种心都属于离心路心,只生起为结生心、有分心和死心,它们不能出现于心路中。同时,一个梵天人一生当中只能体验到其中的一种果报心。
    ·佛教认为禅定只是一种工具,还必须培育智慧,通过慧才能解脱,只有修定不能解脱,但修定是重要的环节。
    ·如果凡夫投生到无色界天,那么,在其漫长的无色梵天生命期间都是凡夫。...而且没有机会见到佛陀,没有机会听闻佛陀说法。...心只是处于极寂静、宁静、殊胜的状态,这样度过漫长的天寿。
    【无色界唯作心】
    ·四种:空无边处唯作心;识无边处唯作心;无所有处唯作心;非想非非想处唯作心。...这些唯作心只发生在漏尽者的心流中。
    ·色界心可以分为十五种:五种善心、五种果报心和五种唯作心;无色界心可以分为十二种:四种善心、四种果报心和四种唯作心。这二十七种心统称为“广大心”。所谓“广大”,意即殊胜的、超越的、高尚的意思。
    0.0.


    IP属地:黑龙江69楼2017-01-30 19:19
    回复
      第14讲 出世间心
      【出世间的定义】
      ·诸法包括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世间法是指因缘造作、有生灭相之法。世间法是修观时观智观照的对象,因为世间法的本质皆是无常、苦、无我的。
      ·出世间,巴利语即超越五取蕴世间之义。《清净之道》提到有三种世间:
      1.空间世间,即我们所处的这个世间,有须弥山、四大洲、日月等,由这些物质所构成的世间称为“空间世间”或“虚空世间”,即平时所说的“世界”。
      2.有情世间,分为地狱、畜生、鬼、人、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的有情世间。
      3.行世间,即名色、三受、四食、五取蕴、六内处、七识住、八世间法、九有情居、十二处、十八界等诸行法的世间。
      这里的“世间”是指“行世间”,出世间即超越诸行法、超越五取蕴世间。
      0.0.


      IP属地:黑龙江70楼2017-01-31 22:10
      回复
        ·世间心的所缘可以是名法,可以是色法,也可以是概念法,例如看到东西、听到声音、尝到味道、身体感触,或想东想西、回顾过去、计划未来等等。然而,所有出世间心只缘取一个目标——涅槃。
        ·断除烦恼和证悟圣果分为四个层次,每个层次皆有两个阶段,即道心与果心,故 一共有八种出世间心。其中,道心能断除或者减弱烦恼,属于善心;果心是体验由道心带来的解脱,属果报心。
        ·通过观照世间法的无常、苦、无我来培育观智就是慧。禅修者在修观时,即是修到高阶段的观智,例如行舍智,还是属于世间智。只要道心、果心还没有生起,仍然属于世间心的范畴。
        ·出世间心的近因是高级观智。当观智成熟时,就能生起出世间心。
        ·当禅修者不断地观照诸行法的无常相、苦相和无我相,一时观照名法、一时观照色法,一时观照内在的名色法、一时观照外在的名色法,一时观五蕴、一时观十二处、一时观十八界、一时观缘起,一时观照无常相、一时观照苦相、一时观照无我相。禅修者如此依经论的教导不断地观照诸行法,当他的观智成熟时,将会生起一个道心,就在道心生起的刹那,相应的烦恼即能被断除了。断烦恼不需要很长的时间,只需一个心识刹那而已。仅仅是一个心识刹那的世间,就称为性质完全不同的人。之前还是凡夫,自从第一个道心生起之后,就成了圣者,不再是凡夫了。在道心生起的刹那即彻底地断除了相应的烦恼,之后紧接着生起的是体验由道心带来之解脱的果心。道心是出世间善心,果心是出世间果报心。
        0.0.


        IP属地:黑龙江71楼2017-02-01 20:21
        回复
          ·所有烦恼并非一下子能够被断除,需要经过不同阶段的修行与证悟。修行者从凡夫到成为断尽一切烦恼的圣者,需要经过四个阶段:入流、一来、不来和阿拉汉。这四个阶段的每一阶段皆分为道心和果心两种,即四种圣道心(或作出世间善心)和四种圣果心(或作出世间果报心),一共为八种出世间心。
          ·四种出世间果心只能在相应的圣者心中生起,凡夫是不能生起这些心的。...初果圣者不能生起一来、不来及阿拉汉果心,而阿拉汉圣者也不会再生起更低的果心。
          ·圣者也不是一切时都常在果定中,只有当他决意取涅槃为目标,把心投入涅槃时才入果定。
          ·圣者平时也要吃喝拉撒睡,这时生起的都是世间心,对于有学圣者是善心,偶尔也会生起不善心;对于阿拉汉圣者则是唯作心,唯作心也是世间心!
          0.0.


          IP属地:黑龙江72楼2017-02-02 20:51
          回复
            【入流道果】
            ·入流,又作至流。汉传佛教依梵语音译作须陀洹。意为已进入圣流或已到达圣流,即已进入圣道之流,必定流向般涅槃。
            ·入流道能断除最粗的三种结(烦恼):有身见、戒禁取和疑。当禅修者在证悟初道——入流道的时候,不再有邪见,不会相信有灵魂、有大我、本体...已经观照内外名色法都是无常、苦、无我的,不再执著有我。
            ·初果者通过修*戒定慧而证悟涅槃,他们不可能再相信那些错误的修行方法,...初果者皆具足四法:对佛陀具足坚定的净信心;对法具足坚定的净信心;对僧具足坚定的净信心。同时,他们也具足圣者所喜爱之戒。如果他们是在家居士,则不可能在任何情况下故意违犯五戒。
            ·初果圣者拥有七圣财:(七圣财不是世间财富,而是圣者所拥有的财富。世间财富会减退,用了愈来愈少,还会带来许多过患。但是七圣财只会愈来愈增长。)
            1.信,对佛法僧三宝坚定的信心;
            2.戒,如果是在家人的话,他的五戒持得很清净,就算生命受到威胁,也不会故意违犯;
            3.闻,对佛法之多闻;
            4.舍,慷慨地布施;
            5.惭,厌恶作恶;
            6.愧,害怕作恶;
            7.慧,证悟四圣谛的智慧。
            ·
            信财和戒财,以及惭愧财,
            闻财和施舍,慧为第七财。
            无论男或女,拥有此财者,
            说他不贫贱,生命不空过。
            ·入流道智也能断除一切强得足以导致投生至四恶趣的贪嗔痴,以及所有尚未产生四恶趣果报的恶业。因此,初果入流圣者不可能在堕入四恶趣。...即使今生证悟了初果,但是在过去漫长的生死轮回中所造的杀生、偷盗、抢劫、邪淫、诈骗等等恶业还是有机会成熟。不过,即使有机会成熟,其强度也大大地减轻了,它们不能在临终时成熟而使他堕入恶趣,只会在其生命期间成熟。
            ·初果圣者已经走近了轮回的终点。在未来的轮回当中,他们只会投生到人间或者天界,而且次数最多不会超过七次,且只会一生比一生更殊胜。...而凡夫的未来是不确定的,即使投生到天界,当他天福享尽时,通常会堕落恶趣,幸运的话才能再投生人间。因此,今生有幸遇到佛法,应该勤修戒定慧,断除贪嗔痴,努力在今生证得初果。
            0.0.


            IP属地:黑龙江73楼2017-02-03 21:36
            回复
              【一来道果】
              ·一来,巴利语意为再回来此世间结生一次。汉传佛教依梵语音译为斯陀含。
              ·有四种圣道,其中的入流道、不来道和阿拉汉道可以断除相应的烦恼,唯有一来道不能断除任何烦恼,只能减弱贪嗔痴。由于减弱贪嗔痴,成为一来者,只来此世间一次即作苦之终结——即完全断尽烦恼、灭尽诸苦。
              ·证得第二圣道和圣果的一来圣道者共有五种:
              1.在人间证得了一来道果,并在人间般涅槃。不再轮回、不再受生死了。
              2.在人间证得一来道果,死后投生至天界,在天界断尽烦恼而般涅槃。
              3.在天界证得一来道果,并在天界断尽一切烦恼而般涅槃,不再投生。
              4.在天界证得一来道果后,再投生人间,在人间断尽一切烦恼而般涅槃。
              5.在人间证得一来道果,死后投生到天界。由于其烦恼未尽,在天界命终后再投生到人间一次,并在此人间断尽一切烦恼。
              ·由于初果圣者和二果圣者还没有断除欲贪,因此还会对男女、饮食、睡眠、身体等产生贪欲。因为还没有断除瞋恚,所以偶尔还会生气、发怒,还会害怕、紧张。
              0.0.


              IP属地:黑龙江74楼2017-02-04 20:50
              回复
                【不来道果】
                ·不来是巴利语的直译,意为不再返回欲界受生。《义注》中说:“不来者,名为对欲贪、瞋恚于心不动摇,以及决定性不会再从其世间退回来者。”
                ·不来道可以断除两种烦恼:欲贪、瞋恚。加上前述的有身见、戒禁取及疑,称为“五下分结”。圣典中常说:“灭尽五下分结,成为化生者,在那里般涅槃,不再从那世间回来。”(“下分”是指欲界,即连接到欲界,使有情不能超越欲界,作为投生到 欲界之缘的意思。即是有人证得禅那并投生至梵天界,只要他还没有断除这五下分结,当梵天生命终结之后,也还是会再堕落到欲界来投生的。)
                ·当不来道心一生起,欲贪和瞋恚即完全被断除。因此,三果圣者不会再对男女、饮食等欲乐有贪求。由于他已经完全断除了瞋恚,所以不会生气、发怒,不会紧张、担心,不会哭泣、流泪。因为不来圣者已断尽能把有情系缚于欲界的欲贪与瞋恨两结,所以不会受到欲界的烦恼力牵引而再投生到欲界。不来圣者若在今生不能够证悟阿拉汉果,死后只会投生于色界 或无色界梵天,并于其处般涅槃。
                ·虽然三果圣者 已经断除最粗的五种烦恼,但毕竟还没有断除全部烦恼,还残留五种称为“五上分结”的烦恼:色贪、无色贪、掉举、慢和无明。由于三果圣者还没有断除色贪,所以还会投生到色界;由于还没有断除无色贪,所以还可能投生到无色界。色贪是对色界生命极微细的贪著哦,无色贪是对无色界生命极微细的贪著。他们还没有断除掉举、慢和无明。佛陀说:“由于无明和渴爱,众生无始以来流转生死。”无明是生死流转的根本,而色贪和无色贪都是爱。因为不来圣者还有无明和爱,所以命终后仍须受生,还会继续轮回。因此,即是证得三果不来,还是要继续修行。
                ·佛陀教诲说:“诸比库,比库不应只是以清净持戒等,或以证得不来之乐,就认为‘我今生只剩极少之苦’,只要还没有断尽烦恼,就不应生起‘我快乐’之心。”并说偈颂曰:
                “莫只以戒行,或由于多闻,
                或以得禅定,或住远离处;
                ‘我触出离乐,非凡夫所能。’
                未得诸漏尽,比库莫自满。”
                0.0.


                IP属地:黑龙江75楼2017-02-05 20:19
                回复
                  【阿拉汉道果】
                  ·已断除一切烦恼者称为“阿拉汉”。巴利语意为值得的、有资格的——拥有。北传佛教依梵语翻译为“阿罗汉”。
                  ·阿拉汉有五种含义:
                  1.以已远离一切烦恼故为阿拉汉。
                  2.以已杀死烦恼敌故为阿拉汉。
                  3.以已破轮回之辐(车轮的辐)故为阿拉汉。
                  4.以有资格受资具等供养故为阿拉汉。
                  5.以对恶行(不会再造作身恶行、语恶行及意恶行)已无隐秘故为阿拉汉。
                  ·“阿拉汉”是对佛陀的尊称,也可以指一切漏尽者,包括诸佛、独觉佛及阿拉汉弟子,所以“阿拉汉”是指最高的果位。
                  ·阿拉汉又称“无学”。因为圣者已圆满戒定慧三学,无需再学、不用再修了,...因已断尽烦恼,故称漏尽者。
                  ·阿拉汉圣者完全没有任何烦恼,但是还可能剩余一些由过去轮回中累积的*气。这里的“*气”是指性格。
                  ·佛世时有很多比库断尽烦恼之后,都能如此了知,或向佛陀作这样的报告:“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再无后有。”——导致再生的烦恼已经断尽;清净的梵行、圣洁的生活已经建立起来;应当做的已经做了,戒定慧已经圆满;因为阿拉汉圣者已经断尽一切烦恼,以前所造之业得不到烦恼的支助,就像一棵大树的根部被砍断,即是看上去枝叶还茂盛,但是也不可能再生长了。同样地,过去所造的善或不善业,由于得不到烦恼的支助,在阿拉汉的五蕴离散之后,就再也没有重组的力量,那些业不能再产生效用。因此,五蕴离散之后称为涅槃,即完全地寂灭。
                  ·不过,佛陀拒绝回答般涅槃是怎么样的,因为涅槃超越一切语言的表达,唯有亲证才能了知。关于涅槃,我们既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存在。如果说存在,会让人联想到生命;如果说没有,又会落入断灭见或虚无。
                  0.0.


                  IP属地:黑龙江76楼2017-02-06 20:32
                  回复
                    【心的分类】
                    ·根据阿毗达摩,心有两种分类法:第一、八十九种心;第二、一百二十一种心。(欲界心、色界心、无色界心和出世间心四大类,具体细分略)
                    【心的十四种作用】
                    ·这些种类的心,只有十四种作用,甚至可简化成十种作用。
                    一、结生:即把今生与前世连结起来。投生那一刹那的心,称为“结生心”。一个有情在一期生命中,结生只发生一次,所以结生心只生起一次。其作用是连结上一世,使两世之间的心流不中断。结生心是造成投生的心,即一期生命的第一个心。
                    二、有分:意即生命的成份或生命的要素,是生命流不可或缺的心。只要没有心路生起,有分心就持续地生起。...心路能认知现在所缘,而有分心不能认知现在所缘,是一种不活跃的心。在没有看、听、嗅、尝、触、想的时候,心还是会继续生灭,此时的心称为有分心。有分心被体验为一片空白,没有时空观念。或者被体验为落入“无意识状态”,有些人错误地称之为“潜意识”,其实那是有分流。
                    三、死心:一期生命最后的心,执行死亡的作用,是一期生命的终结。
                    ——结生、有分和死亡这三种作用都是同一类心—离心路心,这三种心唯有在修到缘起才能了知。...这三种心既不是善心、不善心,也不是唯作心,而是果报心。因为生命属于业的果报,导致有情结生的必定也是果报,所以它们属于果报心。
                    0.0.


                    IP属地:黑龙江77楼2017-02-07 21:38
                    回复
                      四至八、双五识:这些心执行看、听、嗅、尝、触的作用,只发生在五门心路,由相应的根识执行,属于果报心。
                      九、转向:作用是使心流从有分流转向所缘。有两种转向心:1.五门转向心,2.意门转向心,这两种心都是唯作心。从转向心生起的刹那开始,心路就产生,在此之前则是有分流。
                      十至十二、领受、推度、确定:这三种心在五门心路中,分别执行领受、推度、确定所缘的作用。例如眼门心路,在眼识灭去之后,接着生起的心领受刚才眼识看到的颜色,称为“领受”;“推度”是推度或检查眼识刚看到的颜色所缘;“确定”是确定这是颜色;接着生起的是速行心。这三种心是接连发生的,而且它们不会发生在意门心路,只发生在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心路中,起着领受、推度和确定的作用。
                      十三、速行:快速地跑向所缘以认知它。负责造业的即是速行心。一切善心、不善心、有因唯作心都是速行心,出世间心也都是速行心,所以速行心的范围很广。
                      十四、彼所缘:是指速行的所缘,即这种心继续缘取速行心的目标。当速行心灭去之后,如果对象很强烈、清晰,可能会生起两个彼所缘,继续取速行心的所缘为目标。好像品茶一样,茶喝下去后在口中继续回味。彼所缘的作用就好比是回味。
                      ·心的作用虽然有十四种,但是每一心识刹那只会生起一种心,而且只执行一种作用。如果把者十四种作用再进行简化,则分为十种:离心路心三种(结生、有分、死心);心路心七种(看、听、嗅、尝、触归纳为一种,转向、领受、推度、确定、速行、彼所缘)。
                      0.0.


                      IP属地:黑龙江78楼2017-02-08 20:36
                      回复
                        第15讲 五门心路
                        【五种定律】
                        ·根据上座部佛教,有五种定律。它是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本来如此发生的。如自然界的春夏秋冬、花开花落等等。
                        第一、时节定律:是指自然规律。
                        第二、种子定律:即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子定律广泛适用于动植物界。...当然,动物(包括人类)的遗传因素比植物要复杂得多,通常还和他们所造作的业有关系,这涉及到业的定律。
                        第三、业的定律:又作业果法则。造不善业不可能带来好的结果,造善业也不可能带来不好的结果。
                        第四、心的定律:心的运作规则、定律。
                        第五、法的定律:一般是指菩萨降生、成佛、佛陀涅槃或圣者证得圣道圣果、断除烦恼的规律。
                        ·对于心的定律,...是佛陀觉悟、发现它们之后准确滴表述出来,我们作为弟子的只是照本宣科,依照佛陀的教导把它们转述出来而已。心是极其细微难见的,弟子们没有这么高深的智慧无师自通这么细微的法。
                        ·依照法的定律,一个世界在同一时期不可能有两位佛陀同时出现。我们现在的教法时期是果德玛(Gotama乔达摩)佛陀的时期,...我们所学、修的法都是依照果德玛佛的教导,我们都称为佛陀的弟子。
                        ·法的定律还有很多,例如:道心生起,果心必定随之生起;道心一生起,相应的烦恼必定被断除;当禅修者证得初道初果之后,他未来的轮回必定不会超过七生;当禅修者断尽欲贪,他必定不会再投生到欲界,智慧投生到色界或者无色界梵天;阿拉汉圣者已经断尽一切烦恼,他们必定不会在继续轮回,也不需要再发愿成佛。这些都是定法,是不可违逆的!
                        ·即是没有佛陀出世,前面四种定律依然存在,...只不过佛陀清楚地发现它们,并把它们清晰地阐述出来而已。
                        ·掌握这五种定律,就不容以被世间五花八门的事物和现象弄糊涂。
                        0.0.


                        IP属地:黑龙江79楼2017-02-09 21:41
                        回复
                          【六个六】
                          ·六个识、六依处、六门、六门心路、六所缘和所缘的六种呈现方式。
                          第一、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都是名法。
                          第二、六依处:眼依处、耳依处、鼻依处、舌依处、身依处和心所依处,都是色法。
                          第三、六门: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和意门。前面的眼耳鼻舌身门称为“五门”,它们都是色法;意门通常又称“有分”,属于名法。...这里的“门”是指管道。...六门也是心识与所缘的通道。...依处是心识生起所缘依靠的物质基础,而门是心识通过它来识知所缘的管道。
                          第四、六门心路:路,巴利语意为道路、路线、轨道、过程,在此是指心路,或作心路过程。诸心在识知所缘时,并不会杂乱无章地生起,而是依照心的定律有条不紊地一个接一个地生起。诸心依照规律生起于诸门的过程,称为“心路”。...诸心通过六门识知个别所缘的过程,称为“六门心路”。...我们把眼耳鼻舌身门这五种心路统称为“五门心路”。五门心路是指发心在无根门的心路,意门心路是一切只发生在意门的心路。...一切心路都必须依靠意门才能生起。五门心路与纯意门心路的唯一区别是:意门心路不必经过其他门(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而生起,它可以独立地、直接地生起于意门(有分)。
                          眼门心路必须具足是个条件才能生起:1.眼依处或眼净色;2.作为对象的颜色所缘;3.光;4.作意。
                          耳门心路的生起也是一样,必须具足四个条件:1.耳净色;2.作为对象的声音所缘;3.空间,如果距离很远则听不到;4.作意。
                          鼻门心路的生起也要具足四个条件:1.鼻净色,如果失去嗅觉就闻不到气味;2.作为对象的气味,即香所缘;3.风界,要有风界才能嗅到气味;4.作意。
                          舌门心路的生起也要具足四个条件:1.舌净色;2.味所缘,身体感触到的体内和体外的硬、软、热、冷等;3.地界,身净色只有依赖于同一粒色聚中的地界,才能接受触所缘的撞击;4.作意。
                          身门心路的生起也需要四个条件:1.身净色;2.触所缘,身体感触到的体内和体外的硬、软、人、冷等;3.地界,身净色只有依赖于同一粒色聚中的地界,才能接受触所缘的撞击;4.作意。
                          意门心路只有三个条件:1.心所依处,它是意门心生起的物质基础;2.法所缘;3.有分,有分是意门心路生起之门。
                          0.0.


                          IP属地:黑龙江80楼2017-02-11 21:48
                          回复
                            第五、六所缘
                            ·六所缘为:颜色所缘、声音所缘、气味(香)所缘、味道所缘、触听所缘和法所缘。色声香味触法这六所缘分别对应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十二处”。内六处是眼耳鼻舌身意,外六处是色声香味触法,它们基本上是一一对应的。
                            ·六所缘中的前五种都是色法,而法所缘则包括物质现象、心理现象、概念以及涅槃。法所缘也分为六种:
                            1.五净色:眼耳鼻舌身净色。这些色法都是透明的,它们能接受相应所缘的撞击。
                            2.16细色:色法有28种,除了2净色和7境色之外,剩下的16种称为“细色”。
                            3.心:89心,心也能识知心。虽然心不能认知其本身,但是它可以认知其他的心,就像手指不能碰触到自己本身,但却能碰触其他的手指。
                            4.心所:52心所。当我们“想”的时候,知道正在“想”;生起“信”——信心、信仰的时候,心也能知道。这些都是心能识知的心所。
                            5.涅槃:涅槃不是行法,而是无为法。涅槃也是心识知的目标。八种出世间心都取涅槃为所缘,大善心和大唯作心也能取涅槃为所缘。所以心能识知涅槃。
                            6.概念:上面五种都是究竟法,而我们认知世间经常生起的是概念。例如:这是父母、儿女、房子等;昨天、今天、明天等时间概念。概念属于法所缘,为意门心路所识知。
                            第六、所缘的六种呈现方式
                            ·当所缘被我们认知的时候,它们以六种方式呈现:于五门是极大所缘、大所缘、微细所缘和极微细所缘;于意门是清晰和不清晰所缘。这里的极大、大、微细和极微细,并不是指对象体积的大小,而是指对象给心的撞击力。
                            ·清晰所缘和不清晰所缘也是由心的意念力强或弱来决定的。
                            0.0.


                            IP属地:黑龙江81楼2017-02-15 20:27
                            回复
                              【五门心路】
                              第一、名色相续流
                              ·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这五种合称“五门心路”,另外一种是意门心路。
                              ·佛陀说:“我不见有任何一法比心生灭更快。”...虽然一个心识刹那生灭极快,但还是可以把它分为三个小刹那:生、住、灭。(色法同样也可以分为生、住、灭三个小刹那。)
                              ·只要我们还有生命,还在轮回当中,...心识生灭次第不断地发生,如同河流之水一般没有间断。因此,把身心在轮回中流转称为“名色相续流”。
                              ·只看到相续(认为有个恒常的我),看不到刹那生灭的邪见叫做常见;只看到坏灭,看不到生命的相续不断,否定业果的邪见叫做断见。
                              第二、眼门心路
                              ·在五门心路中,最多有十四个心路心生灭。
                              ·以极大所缘为例眼门心路的发生过程如下:
                              有分流不断地生灭,这时出现一个颜色所缘,它在眼净色的高峰期同时撞击有分和眼净色。在撞击的那一刹那,一个有分已经生灭过去;之后有分波动两下即中断,接着生起一个五门转向心,开始把心流从有分流拉向所缘。
                              五门转向心之前的有分心不能识知现在的颜色所缘。从五门转向开始,心流转向颜色所缘。五门转向心灭去之后,生起一个眼识,执行看所缘的作用,所以,真正意义的“看”是在眼识阶段。眼识灭去之后,生起一个领受心,领受眼识刚刚识知的颜色所缘。领受心灭去之后,生起一个推度心,推度、检查刚刚识知的颜色所缘。推度心灭去之后,生起一个确定心,确定刚刚识知的所缘。确定心灭去之后,依次生起七个速行心,造业即是发生在速行阶段。如果是极大所缘或清晰所缘,速行心灭去之后,会有两个彼所缘生起,继续取速行所识知的所缘。在彼所缘灭去的同时,色法也灭去。(只有所缘是极大所缘或清晰所缘,而且是欲界有情取欲界究竟法为目标时,彼所缘才会生起。)
                              ·当彼所缘灭去之后,一个心路即告完成,心流又落入有分。(我们所说的“看”就是如此发生的,这是以极大所缘的眼门心路为例。)
                              0.0.


                              IP属地:黑龙江82楼2017-02-16 21: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