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論
1、原道
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而明道。
2、徵聖
①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辭巧。
②或簡言以達旨。或博文以該情。或明理以立體。或隱義以藏用。
③正言以立辨,體要以成辭。(易:“辨物正言,斷辭則備。”書:“辭尚體要,弗惟好異。”)
3、宗經
①文能宗經,體有六義:❶情深而不詭❷風清而不雜❸事信而不誕❹義貞而不回❺體約而不蕪❻文麗而不淫。
②稟經以製式,酌雅以富言。辭約而旨豐,事近而喻遠。
③《易》惟談天,入神致用,旨遠辭文,言中事隱。【四象:周易以乾卦象天,為實象;以乾為父,為假象;以乾為健,為義象;乾有四德(元亨利貞),為用象。】
《書》實記言。
《詩》主言志,摛風裁興,藻辭譎喻,溫柔在誦,最附深衷。
《禮》以立體,據事製範,章條纖曲,執而後顯。采掇片言,莫非寶也。
《春秋》辨理,一字見義。詳備成文,先後顯旨。婉章志晦,諒以邃矣。【春秋五例: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而勸善。】
4、正緯
事豐奇偉,辭富膏腴,無益經典,有助文章。
5、辨骚
①軒翥詩人之後,奮飛辭家之前,去聖未遠,楚人多才。
②陳堯舜之耿介,稱禹湯文武,典誥之體也;譏桀紂之猖披,傷羿澆之顛隕,規諷之體也;
虬龍以喻君子,雲霓以譬讒邪,比興之義也;每一顧而掩涕,嘆君門之九重,忠怨之辭也。
④體憲於三代,風雜於戰國,雅頌之博徒,辭賦之英傑。
⑤骨鯁所樹,肌膚所附,雖取熔經意,亦自鑄偉辭。
⑥騷經九章,朗麗以哀志;九歌九辨,綺靡以傷情;遠遊天問,瓌詭而慧巧;招魂大招,耀艷而深華;卜居標放言之致;漁父寄獨往之才。
⑦氣往轢古,辭來切今。精采絕艷,難與并能。
⑧敘情怨,則鬱伊而易感;述離居,則愴怏而難懷;論山水,則循聲而得貌,言節候,則披文而見時。
⑨衣被詞人,非一代也。才高者菀其鴻裁,中巧則獵其艷辭,吟諷者銜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
⑩若能憑軾以倚雅頌,懸轡以馭楚篇。酌奇而不失其貞,玩華而不墜其實,則顧盼可以驅辭力,咳唾可以窮文致。
1、原道
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而明道。
2、徵聖
①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辭巧。
②或簡言以達旨。或博文以該情。或明理以立體。或隱義以藏用。
③正言以立辨,體要以成辭。(易:“辨物正言,斷辭則備。”書:“辭尚體要,弗惟好異。”)
3、宗經
①文能宗經,體有六義:❶情深而不詭❷風清而不雜❸事信而不誕❹義貞而不回❺體約而不蕪❻文麗而不淫。
②稟經以製式,酌雅以富言。辭約而旨豐,事近而喻遠。
③《易》惟談天,入神致用,旨遠辭文,言中事隱。【四象:周易以乾卦象天,為實象;以乾為父,為假象;以乾為健,為義象;乾有四德(元亨利貞),為用象。】
《書》實記言。
《詩》主言志,摛風裁興,藻辭譎喻,溫柔在誦,最附深衷。
《禮》以立體,據事製範,章條纖曲,執而後顯。采掇片言,莫非寶也。
《春秋》辨理,一字見義。詳備成文,先後顯旨。婉章志晦,諒以邃矣。【春秋五例: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而勸善。】
4、正緯
事豐奇偉,辭富膏腴,無益經典,有助文章。
5、辨骚
①軒翥詩人之後,奮飛辭家之前,去聖未遠,楚人多才。
②陳堯舜之耿介,稱禹湯文武,典誥之體也;譏桀紂之猖披,傷羿澆之顛隕,規諷之體也;
虬龍以喻君子,雲霓以譬讒邪,比興之義也;每一顧而掩涕,嘆君門之九重,忠怨之辭也。
④體憲於三代,風雜於戰國,雅頌之博徒,辭賦之英傑。
⑤骨鯁所樹,肌膚所附,雖取熔經意,亦自鑄偉辭。
⑥騷經九章,朗麗以哀志;九歌九辨,綺靡以傷情;遠遊天問,瓌詭而慧巧;招魂大招,耀艷而深華;卜居標放言之致;漁父寄獨往之才。
⑦氣往轢古,辭來切今。精采絕艷,難與并能。
⑧敘情怨,則鬱伊而易感;述離居,則愴怏而難懷;論山水,則循聲而得貌,言節候,則披文而見時。
⑨衣被詞人,非一代也。才高者菀其鴻裁,中巧則獵其艷辭,吟諷者銜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
⑩若能憑軾以倚雅頌,懸轡以馭楚篇。酌奇而不失其貞,玩華而不墜其實,則顧盼可以驅辭力,咳唾可以窮文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