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60,577贴子:73,402,518

回复:春秋左传正义的注音是谁注释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骑京看日出 鲁国 宋国 能用天子礼乐吗 还是只能祭祀祖先 鲁颂商颂是天子礼乐吗 我知道鲁国好像能用天子礼乐 但我不认为诗经的颂跟天子礼乐有什么关系 因为那是祭祀周人祖先的


30楼2016-11-23 17:52
收起回复
    刀神传说好看吗?


    IP属地:福建31楼2016-11-23 21:10
    回复
      @骑京看日出 穆天子传 这句话什么意思 □柏夭曰:□封膜昼于河水之阳,以为殷人主。
      阙文的内容是什么 商人难道来源于山西北部 内蒙古鄂尔多斯还是包头一带
      你知道高句丽百济何时灭国的吗 为什么新唐书和旧唐书说法不一样 高氏高丽还存在着 后面的史书甚至说说王建代高氏高丽


      32楼2016-11-23 21:26
      收起回复
        自後政衰,散亡商之禮樂。七世至戴公時,當宣王,大夫正考父者,校商之名頌十二篇於周太師,以《那》為首,歸以祀其先王。○正義曰:微子為商之後,得行殷之禮樂,明時《商頌》皆在宋矣。於後不具,明是政衰而失之。《那》序云:「微子至於戴公,其間禮樂廢壞。」是散亡商之禮樂也。《史記·宋世家》云:「微子啟卒,弟仲衍立。卒,子宋公稽立。卒,子丁公申立。卒,子湣公共立。卒,弟煬公熙立。湣公子鮒祀殺煬公而自立,是為厲公。卒,子釐公舉立。卒,子惠公覸立。卒,子哀公立。卒,子戴公立。」自微子至戴公凡十君,除二及,餘八君,是微子之後七世至戴公也。《世家》又云:「惠公四年,周宣王即位。戴公二十九年,周幽王為犬戎所殺。」考校其年,宣王以戴公十八年崩,是戴公當宣王時也。「正考父考校商之名頌十二篇於周之大師,以《那》為首」,《魯語》文也。韋昭云:「名頌,頌之美者。」然則言校者,宋之禮樂雖則亡散,猶有此詩之本,考父恐其舛謬,故就太師校之也。此頌皆為祀先王而作,故知校之既正,歸以祀其先王也
        @骑京看日出


        33楼2016-11-23 21:39
        回复
          ◎周南關雎詁訓傳第一
          (陸德明《音義》曰:《周南》,周者,代名,其地在《禹貢》雍州之域,岐山之陽,於漢屬扶風美陽縣;南者,言周之德化自岐陽而先被南方,故《序》云「化自北而南也」。《漢廣序》又云「文王之道,被於南國」是也。○《關雎》,七胥反,依字「且」邊「隹」,且音子餘反,旁或作「鳥」。「故訓」,舊本多作「故」,今或作「詁」,音古,又音故。傳,音直戀反。案:詁、故皆是古義,所以兩行。然前儒多作「詁解」,而章句有「故言」,郭景純注《爾雅》則作「釋詁」,樊、孫等《爾雅》本皆為「釋故」。今宜隨本,不煩改字。)
          疏正義曰:《關雎》者,詩篇之名,既以《關雎》為首,遂以《關雎》為一卷之目。《金縢》云:「公乃為詩以貽王,名之曰《鴟鴞》。」然則篇名皆作者所自名,既言為詩,乃云名之,則先作詩,後為名也。名篇之例,義無定準,多不過五,少才取一。或偏舉兩字,或全取一句。偏舉則或上或下,全取則或盡或餘。亦有舍其篇首,撮章中之一言;或復都遺見文,假外理以定稱。《黃鳥》顯綿蠻之貌,《草蟲》棄喓々之聲,「瓜瓞」取綿綿之形,《瓠葉》舍番番之狀,「夭夭」與桃名而俱舉,「蚩蚩」從氓狀而見遺,《召旻》、《韓奕》則采合上下,《騶虞》、《權輿》則並舉篇末。其中蹖駮不可勝論。豈古人之無常,何立名之異與?以作非一人,故名無定目。「詁訓傳」者,注解之別名。毛以《爾雅》之作多為釋《詩》,而篇有《釋詁》、《釋訓》,故依《爾雅》訓而為《詩》立傳。傳者,傳通其義也。《爾雅》所釋十有九篇,獨云詁、訓者,詁者古也,古今異言,通之使人知也;訓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釋言》則《釋詁》之別,故《爾雅序篇》云:《釋詁》、《釋言》,通古今之字,古與今異言也。《釋訓》言形貌也。然則「詁訓」者,通古今之異辭,辨物之形貌,則解釋之義盡歸於此。《釋親》已下,皆指體而釋其別,亦是詁訓之義,故唯言詁訓,足總眾篇之目。今定本作「故」,以《詩》云「古訓是式」,《毛傳》云「古,故也」,則「故訓」者,故昔典訓。依故昔典訓而為傳,義或當然。《毛傳》不訓序者,以分置篇首,義理易明,性好簡略,故不為傳。鄭以序下無傳,不須辨嫌,故注序不言箋。《說文》云:「第,次也。字從竹、弟。」稱「第一」者,言其次第當一,所以分別先後也。
          毛詩國風(《毛詩》,「詩」是此書之名,「毛」者,傳《詩》人姓,既有齊、魯、韓三家,故題姓以別之,或云小毛公。加「毛詩」二字,又云河閒獻王所加,故大題在下。案:馬融、盧植、鄭玄注三《禮》,並大題在下,班固《漢書》、陳壽《三國志》題亦然。《國風》,國者總謂十五國,風者諸侯之詩。從《關雎》至《騶虞》二十五篇,謂之「正風」。)
          疏正義曰:《詩·國風》,舊題也。「毛」字,漢世加之。《六藝論》云:「河閒獻王好學,其博士毛公善說詩,獻王號之曰《毛詩》。」是獻王始加「毛」也。《漢書·儒林傳》云:「毛公,趙人也,為河閒獻王博士。」不言其名。範煜《後漢書》云:「趙人毛長傳《詩》,是為《毛詩》。」然則趙人毛公名為長也。《譜》云:「魯人大毛公為《詁訓傳》於其家,河閒獻王得而獻之,以小毛公為博士。」然則大毛公為其傳,由小毛公而題毛也。「詩」 者,一部之大名。「國風」者,十五國之總稱。不冠於《周南》之上而退在下者,按鄭注三《禮》、《周易》、《中候》、《尚書》皆大名在下,孔安國、馬季長、盧植、王肅之徒,其所注者莫不盡然。然則本題自然,非注者移之,定本亦然,當以皆在第下,足得總攝故也。班固之作《漢書》,陳壽之撰《國志》,亦大名在下,蓋取法於經典也。言《國風》者,國是風化之界,詩以當國為別,故謂之《國風》。其《雅》則天子之事,政教刑於四海,不須言國也。《周》、《召》,風之正經,固當為首。自衛以下,十有餘國,編此先後,舊無明說,去聖久遠,難得而知。欲言先後為次,則齊哀先於衛頃,鄭武后於檜國,而衛在齊先,檜處鄭後,是不由作之先後。欲以國地為序,則鄭小於齊,魏狹於晉,而齊後於鄭,魏先於唐,是不由國之大小也。欲以采得為次,則《雞鳴》之作遠在《緇衣》之前,鄭國之風必處檜詩之後,何當後作先采,先作後采乎?是不由采得先後也。二三擬議,悉皆不可,則諸國所次,別有意焉。蓋跡其先封善否,參其詩之美惡,驗其時政得失,詳其國之大小,斟酌所宜,以為其次。邶、鄘、衛者,商紂畿內千里之地,《柏舟》之作,夷王之時,有康叔之餘烈,武公之盛德,資母弟之戚,成入相之勳,文公則滅而復興,徙而能富,土地既廣,詩又早作,故以為「變風」之首。既以衛國為首,邶、鄘則衛之所滅,風俗雖異,美刺則同,依其作之先後,故以《邶》、《鄘》先《衛》也。周則平王東遷,政遂微弱,化之所被,才及郊畿,詩作後於衛頃,國地狹於千里,徒以天命未改,王爵仍存,不可過於後諸侯,故使次之於《衛》也。鄭以史伯之謀,列為大國,桓為司徒,甚得周眾,武公夾輔平王,克成大業,有厲、宣之親,有緇衣之美,其地雖狹,既親且勳,故使之次《王》也。齊則異姓諸侯,世有衰德,哀公有荒淫之風,襄公有鳥獸之行,辭有怨刺,篇無美者,又以大師之後,國土仍大,故使之次《鄭》也。魏國雖小,儉而能勤,踵虞舜之舊風,有夏禹之遺化,故季劄觀樂,美其詩音,云「大而婉,儉而易,行以德輔,此則明主也」,故次於《齊》。唐者,叔虞之後,雖為大國,昭公則五世交爭,獻後則喪亂弘多,故次於《魏》下。秦以秦仲始大,襄公始命,穆公遂霸西戎,卒為強國,故使之次《唐》也。陳以三恪之尊,食侯爵之地,但以民多淫昏,國無令主,故使之次《秦》也。檜則其君淫恣,曹則小人多寵,國小而君奢,民勞而政僻,季劄之所不譏,《國風》次之於末,宜哉。《豳》者,周公之事,欲尊周公,使專一國,故次於眾國之後,《小雅》之前,欲兼其上下之美,非諸國之例也。鄭《譜》,《王》在《豳》後者,退就《雅》、《頌》,並言王世故耳。諸國之次,當是大師所弟。孔子刪定,或亦改張。襄二十九年《左傳》,魯為季劄遍歌周樂,《齊》之下即歌《豳》、歌《秦》,然後歌《魏》。杜預云:「於《詩》,《豳》第十五,《秦》第十一,後仲尼刪定,故不同。」杜以為今所弟皆孔子之制,孔子之前則如《左傳》之次。鄭意或亦然也。《鄉飲酒》云:「無筭樂。」注云:「燕樂亦無筭數,或間或合,盡歡而止。《春秋》襄二十九年,吳公子劄來聘,請觀於周樂,此國君之無筭也。」以其遍歌,謂之無數,不以不次為無筭也。
          鄭氏箋(鄭氏箋,本亦作「箋」,同,薦年反。《字林》云:「箋,長也。識也。」案:鄭《六藝論》文,注《詩》宗毛為主,其義若隱略,則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識別也。然此題非毛公、馬、鄭、王肅等題,相傳云是雷次宗題,承用既久,莫敢為異。又案:周續之與雷次宗同受慧遠法師《詩》義,而續之釋題已如此,又恐非雷之題也。疑未敢明之。)
          疏正義曰:鄭氏名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當後漢桓、靈之時注此書也。不言名而言氏者,漢承滅學之後,典籍出於人間,各專門命氏,以顯其家之學,故諸為訓者皆云氏,不言名。由此而言,毛氏為傳,亦應自載「毛」字,但不必冠「詩」上耳。不然,獻王得之,何知毛為之也?明其自言毛矣。鄭於諸經皆謂之「注」,此言「箋」者,呂忱《字林》云:「箋者,表也,識也。」鄭以毛學審備,遵暢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記識其事,故特稱為「箋」。餘經無所遵奉,故謂之「注」。注者,著也,言為之解說,使其義著明也。漢初,為傳訓者皆與經別行,三《傳》之文不與經連,故石經書《公羊傳》皆無經文。《藝文志》云:《毛詩》經二十九卷,《毛詩故訓傳》三十卷。是毛為詁訓亦與經別也。及馬融為《周禮》之注,乃云:「欲省學者兩讀,故具載本文。」然則後漢以來,始就經為注,未審此《詩》引經附傳是誰為之。其鄭之箋當元在經傳之下矣。其《毛詩》經二十九卷,不知並何卷也。自「周南」至「鄭氏箋」凡一十六字,所題非一時也。「周南關雎」至「第一詩國風」,元是大師所題也。「詁訓傳」,毛自題之。「毛」一字,獻王加之。「鄭氏箋」,鄭自題之。
          @骑京看日出 我在毛诗正义里看谱好像不是郑写的 还是序 忘了在哪了 好像是开篇关雎前面的论述


          34楼2016-11-23 21:45
          收起回复
            那宋国能祭祀祖先吗@骑京看日出


            35楼2016-11-25 09:00
            收起回复
              1《韓奕》,尹吉甫美宣王也。能錫命諸侯。2(梁山於韓國之山最高大,為國之鎮,祈望祀焉,故美大其貌奕奕然,謂之韓奕也。梁山,今左馮翊夏陽西北。韓,姬姓之國也,後為晉所滅,故大夫韓氏以為邑名焉。幽王九年,王室始騷。鄭桓公問於史伯曰:「周衰,其孰興乎?」對曰:「武實昭文之功,文之祚盡,武其嗣乎?武王之子應韓不在其晉乎?」
              1毛2郑 是不是@骑京看日出


              36楼2016-11-29 13:01
              回复
                既醉以酒,既飽以德。(1既者,盡其禮,終其事。2箋云:禮,謂旅酬之屬。事,謂惠施先後及歸俎之類。3○施,式豉反。)
                1毛2郑@骑京看日出


                37楼2016-11-29 13:03
                回复
                  其子及亲留在国者,因冒姓韩氏
                  由余,其先晋人也,亡入戎,能晋言。
                  @骑京看日出 怎么翻译


                  38楼2016-11-29 14:50
                  收起回复
                    回复 由洲 :其子及亲留在国者,因冒姓韩氏。这段文字出自《三国志》卷三十 魏书三十 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裴松之所引《魏略》。其上下文是,《三国志》:侯准(朝鲜侯箕准)既僣号称王,为燕亡人卫满所攻夺,将其(箕准的)左右宫人走(赶)入海,(箕准)居韩(马韩)地,自号韩王。裴注:魏略曰:其子及亲留在国者,因冒姓韩氏。准王海中,不与朝鲜相往来。
                    其子及亲留在国者,因冒姓韩氏。是说箕准的孩子及亲属留存在马韩国的,都假冒姓韩了,不姓箕了。
                    准王海中。是说箕准在海中的一个岛上称王,但马韩和原来的那个箕子朝鲜一样,就在朝鲜半岛上。这一点我们也不能苛求古人,魏略的作者当然不具有我们现在人都具有的地理常识。


                    39楼2016-11-29 22:02
                    收起回复
                      你知道伯服和由余和携王的关系吗@骑京看日出


                      40楼2016-11-30 02:35
                      回复
                        三君云:「不在,時已亡也。」昭謂:若已亡,無宜說也。近宣王時,命韓侯為侯伯,其後為晉所滅,以為邑,以賜桓叔之子萬,是為韓萬,則其亡非平王時也。應則在焉,上史伯云「南有應、鄧」是也。不在,言不在應、韓,當在晉。 案:「則其亡非平王時也」,攷異卷四:「『非』字誤,詩韓奕疏引注作『在』字,是也。」
                        又辨韓國興滅之由。襄二十九年《左傳》說晉滅諸國,云「霍、揚、韓、魏,皆姬姓也」。以此知韓是姬姓之國,後為晉所滅也。此韓是武王之子,以卒章之傳已言韓侯之先祖武王之子,故直辨其姬姓也。故大夫韓氏以為邑名焉,謂食邑於韓,以韓為氏也。桓三年《左傳》云:「曲沃武公伐翼,韓萬禦戎。」服虔云:「韓萬,晉大夫曲沃桓叔之子,莊伯之弟。」晉為大夫,以韓為氏也。襄、昭之間,有韓宣子,六國之韓王,是此韓為之後也。晉之滅韓,未知何君之世。宣王之時,韓為侯伯。武公之世,萬已受之。蓋晉文侯輔平王為方伯之時滅之也,故韋昭云:「近宣王時,命韓侯為侯伯,其後為晉所滅,以為邑,以賜桓叔之子萬,是為韓萬。」則其亡在平王時也。「幽王九年」以下,皆《鄭語》文。韋昭云:「騷,謂適庶交爭也。武,武王也。文王子孫,魯、衛是也。祚盡,謂衰也。嗣,繼也。武王子孫當繼之而興。不在者,言不在應韓,當在晉也。」引此者,證幽王之時,韓仍在也。彼先言桓公之問,史伯之對,下言九年王室始騷。此引之,而與彼文倒者,彼文先說史伯之言,於後曆陳事驗,故始騷之文列之於後。此則略取其意,辨其問答之年。故進之於上。
                        @骑京看日出 你知不知道此韩国指谁 受封者为谁 何时被灭


                        41楼2016-11-30 06:38
                        收起回复
                          太姒生十男:長伯邑考、次武王發、次周公旦、次管叔鮮、次蔡叔度、次曹叔振鐸、次霍叔武、次成叔處、次康叔封、次聃季載。
                          @骑京看日出 怎么周公比管叔大


                          42楼2016-11-30 07:36
                          回复
                            名曰《商頌》,是商世之頌,非宋人之詩,安得云「宋郊,契配」也?《譜》稱「三王有受命中興之功,時有作詩頌之」者,則是殷時作之,理在不惑。而云宋人郊天,虛妄何甚!而馬昭雖出鄭門,其言非鄭意也。若然,《商》非宋詩,而《樂記》云:「溫良而能斷者宜歌《商》。」注云:「『《商》,宋詩』者,以宋承商後,得歌《商頌》,非謂宋人作之也。」
                            @骑京看日出 所以宋国不能用天子礼乐 而鲁国可以 商诵是商人作的颂 而非宋 也就是商朝


                            44楼2016-12-01 03:26
                            回复
                              @骑京看日出 所以诗经正文中有毛的传 而毛的传后面还有郑的箋 而每首诗的前面还有毛的序 而毛的序后面还有郑的注 而每个分类下还有郑的谱


                              45楼2016-12-01 03: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