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河县城的两次徙治考
单睿
历史上,许多县城或州府多有徙治,即,治所变动,而所辖境域基本不变。就鲁北地区而言,因受黄河泛溢或改道影响,这一地区的县城或州府都曾出现过徙治情况,甚至有的竟徙治四五次以上,形成很多关于历史沿革或人物籍贯记载矛盾或模糊现象。
商河县位于鲁北平原腹地,自东汉至于北宋,境内有商河、黄河、徒骇河三条大河,三条河流曾多次泛滥成灾,在这种灾害的直接影响下,棣州城曾多次徙治,然而奇怪的是,最初设置于朸县故城(今沙河镇棘城村)的商河县,竟找不到关于它徙治的记载。但是,既然没有徙治,为何商河县城会在原县城棘城村四十里外?通过仔细阅读资料,寻找微蛛丝马迹,终于发现端倪,现笔者愿通过此短文来弄清来龙去脉,还原历史真相。
隋开皇十六年(596),于朸县故城置滳河县,以县南三里商河得名。商河,即《水经注》里的商河,这条商河其实就是黄河,东汉王景所开,在进入临邑宿安前,黄河商河不分。该河流经陵县西进入临邑县,由临邑县城西北分为两支,北支经现怀仁南,再经沙河进入惠民地,东北蜿蜒入海,南支从胡集西陶家经城西河沟转商河县城南,即三里河,由此经清水洼往东南,在岳桥和今徒骇河相接,往东入海,这是《水经注》记载的黄河,也是《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的黄河。南支又曾在三里河出现分支,南支即上边说的,分出的一支在县城东关南往东,经河沟,牛铺南到宽河街,再往东,和商河再次汇合。另外一条徒骇河,古名漯水,在禹城和商河同源,流经济阳索庙附近时,往南经现黄河入海。也就是说,今天的黄河一部分是夺占的济水(济水原为小清河,后改道大清河)和漯水的河道,而徒骇河是古漯水和古黄河贯穿而形成的。三条河流互相夺道、交汇和多次泛滥,泥沙淤积使商河地面平均长高三米左右,有些地方古河道遗迹已不甚明显。
商河县第一次徙治应该是在唐初武德年间,即史载“武德年间筑城”,徙治地应该是今孙集乡古城村。孙集古城据传为“王彦章城”,但明清县志均据历史资料予以反驳,但面对这个名字又无法解释,只得猜测是王彦章用来安置家眷的。现在我来说它是商河城,而且是被洪水淹了的商河城。什么证据呢?这要从讹传开始。我记得第一次去济南时,有人问我:“你是哪里人?”我回答“商河的。”那人大为惊异:“什么,你是上海的?”海和河在外人听来,很接近的发音。商河的上游,在《水经注》时代就被讹传为“小漳河”了,徒骇河在“漯水”这个名称失去之后,开始称“土河”,但就像商河和上海一样,土河被讹传为“土骇”,后来就成了“徒骇”,附会了禹贡里边的九河之一。王彦章城即是土河讹传为徒骇的翻版,孙集商河城被淹后,先叫“淹商城”,即被大水淹掉的商河城,商和章很容易讹传(比如上边提到的商河讹传为小漳河),又讹传为“淹章城”、“彦章城”,到此时,成为“王彦章城”也就顺理成“章”了——既然是彦章城,那就是“王彦章”的城!当然,这样的猜测也算不得证据,人们完全嗤之为生拉硬拽。那么有没有别的证据呢?
棣州城被黄河冲塌后,徙治别处,被淹的称为“先棣州”,意为以前的棣州,但后来讹传为“陷棣州”,让人们以为这个城地震后陷落了似的,但这样仍不具有说服力,因为这并不是指商河。
证据在于,史籍载“商河,因县南三里商河得名”,同时又说“商河在县北十八里”,这种矛盾的记载看似矛盾,实则即隐藏了商河徙治的历史事实。县南三里,并不是现商河县城南的三里河,虽然后来附会三里河为古商河,实指原商河县南三里的沙河,因为县城徙治至商河以南,所以又不得不记载商河在县北十八里。另外,商河县距棣州城六十里,是从棘城到最初的棣州城来算的,商河在棘城,棣州在阳信,后来商河徙治孙集古城,因此又说距棣州城八十里。
商河第三次徙治,县志也没有正式记载,但经过我仔细阅读,在清道光十五年的《商河县志》一篇序言里找到了答案:“宋仁宗庆历中(1041——1048)河日南趋,始易故县。元时改复无棣旧名,至明改名商河。”这篇序回答了困扰我多年的难题。这次的县城徙治,应该就是指从孙集古城迁至今商河县城,商河县城挪了,棣州城也挪了,挪到了今惠民,而距离仍因此没大的变动。但若以今惠民距今商河县城的里数来确定唐宋时期的商河和棣州,那就大错特错了。
从孙集古城徙治今商河还有别的证据吗?有的。清县志“宦绩”部分一则不起眼的记述同时给出了答案:“韩质,仁宗朝河北转运使,河决商河,质议开魏(姜国新先生整理之《明清商河县志集》此处疑有错舛),修金堤,支河为两,以洩水势。行其策,河患遂绝。”由此可见,上文提到的“河日南趋”就是“河决商河”,即从三里河往东决口形成的新河道,韩质又新开通了小支河,在此情况下,原孙集商河城不能保全,因此迁往今商河县城高地。
那么,为什么其他县城的徙治情况,一般历史都有记载,为什么商河就没一次正式记载呢?
原来,清道光县志在“祥异”部分里也有记载:“定兴三年(按:此年号疑《明清商河县志集》整理有误)秋,元帅张林奉棣州诸郡版籍归于宋,未几,元将木华黎攻下棣州诸郡,复降于元。”原来,在金朝的时候,有人把棣州的文书资料拿走投奔了南宋,关于商河资料保留在别处的又太少,所以搜集整理起来太麻烦,这也就是关于商河徙治一直缺于史志的原因吧。
单睿
历史上,许多县城或州府多有徙治,即,治所变动,而所辖境域基本不变。就鲁北地区而言,因受黄河泛溢或改道影响,这一地区的县城或州府都曾出现过徙治情况,甚至有的竟徙治四五次以上,形成很多关于历史沿革或人物籍贯记载矛盾或模糊现象。
商河县位于鲁北平原腹地,自东汉至于北宋,境内有商河、黄河、徒骇河三条大河,三条河流曾多次泛滥成灾,在这种灾害的直接影响下,棣州城曾多次徙治,然而奇怪的是,最初设置于朸县故城(今沙河镇棘城村)的商河县,竟找不到关于它徙治的记载。但是,既然没有徙治,为何商河县城会在原县城棘城村四十里外?通过仔细阅读资料,寻找微蛛丝马迹,终于发现端倪,现笔者愿通过此短文来弄清来龙去脉,还原历史真相。
隋开皇十六年(596),于朸县故城置滳河县,以县南三里商河得名。商河,即《水经注》里的商河,这条商河其实就是黄河,东汉王景所开,在进入临邑宿安前,黄河商河不分。该河流经陵县西进入临邑县,由临邑县城西北分为两支,北支经现怀仁南,再经沙河进入惠民地,东北蜿蜒入海,南支从胡集西陶家经城西河沟转商河县城南,即三里河,由此经清水洼往东南,在岳桥和今徒骇河相接,往东入海,这是《水经注》记载的黄河,也是《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的黄河。南支又曾在三里河出现分支,南支即上边说的,分出的一支在县城东关南往东,经河沟,牛铺南到宽河街,再往东,和商河再次汇合。另外一条徒骇河,古名漯水,在禹城和商河同源,流经济阳索庙附近时,往南经现黄河入海。也就是说,今天的黄河一部分是夺占的济水(济水原为小清河,后改道大清河)和漯水的河道,而徒骇河是古漯水和古黄河贯穿而形成的。三条河流互相夺道、交汇和多次泛滥,泥沙淤积使商河地面平均长高三米左右,有些地方古河道遗迹已不甚明显。
商河县第一次徙治应该是在唐初武德年间,即史载“武德年间筑城”,徙治地应该是今孙集乡古城村。孙集古城据传为“王彦章城”,但明清县志均据历史资料予以反驳,但面对这个名字又无法解释,只得猜测是王彦章用来安置家眷的。现在我来说它是商河城,而且是被洪水淹了的商河城。什么证据呢?这要从讹传开始。我记得第一次去济南时,有人问我:“你是哪里人?”我回答“商河的。”那人大为惊异:“什么,你是上海的?”海和河在外人听来,很接近的发音。商河的上游,在《水经注》时代就被讹传为“小漳河”了,徒骇河在“漯水”这个名称失去之后,开始称“土河”,但就像商河和上海一样,土河被讹传为“土骇”,后来就成了“徒骇”,附会了禹贡里边的九河之一。王彦章城即是土河讹传为徒骇的翻版,孙集商河城被淹后,先叫“淹商城”,即被大水淹掉的商河城,商和章很容易讹传(比如上边提到的商河讹传为小漳河),又讹传为“淹章城”、“彦章城”,到此时,成为“王彦章城”也就顺理成“章”了——既然是彦章城,那就是“王彦章”的城!当然,这样的猜测也算不得证据,人们完全嗤之为生拉硬拽。那么有没有别的证据呢?
棣州城被黄河冲塌后,徙治别处,被淹的称为“先棣州”,意为以前的棣州,但后来讹传为“陷棣州”,让人们以为这个城地震后陷落了似的,但这样仍不具有说服力,因为这并不是指商河。
证据在于,史籍载“商河,因县南三里商河得名”,同时又说“商河在县北十八里”,这种矛盾的记载看似矛盾,实则即隐藏了商河徙治的历史事实。县南三里,并不是现商河县城南的三里河,虽然后来附会三里河为古商河,实指原商河县南三里的沙河,因为县城徙治至商河以南,所以又不得不记载商河在县北十八里。另外,商河县距棣州城六十里,是从棘城到最初的棣州城来算的,商河在棘城,棣州在阳信,后来商河徙治孙集古城,因此又说距棣州城八十里。
商河第三次徙治,县志也没有正式记载,但经过我仔细阅读,在清道光十五年的《商河县志》一篇序言里找到了答案:“宋仁宗庆历中(1041——1048)河日南趋,始易故县。元时改复无棣旧名,至明改名商河。”这篇序回答了困扰我多年的难题。这次的县城徙治,应该就是指从孙集古城迁至今商河县城,商河县城挪了,棣州城也挪了,挪到了今惠民,而距离仍因此没大的变动。但若以今惠民距今商河县城的里数来确定唐宋时期的商河和棣州,那就大错特错了。
从孙集古城徙治今商河还有别的证据吗?有的。清县志“宦绩”部分一则不起眼的记述同时给出了答案:“韩质,仁宗朝河北转运使,河决商河,质议开魏(姜国新先生整理之《明清商河县志集》此处疑有错舛),修金堤,支河为两,以洩水势。行其策,河患遂绝。”由此可见,上文提到的“河日南趋”就是“河决商河”,即从三里河往东决口形成的新河道,韩质又新开通了小支河,在此情况下,原孙集商河城不能保全,因此迁往今商河县城高地。
那么,为什么其他县城的徙治情况,一般历史都有记载,为什么商河就没一次正式记载呢?
原来,清道光县志在“祥异”部分里也有记载:“定兴三年(按:此年号疑《明清商河县志集》整理有误)秋,元帅张林奉棣州诸郡版籍归于宋,未几,元将木华黎攻下棣州诸郡,复降于元。”原来,在金朝的时候,有人把棣州的文书资料拿走投奔了南宋,关于商河资料保留在别处的又太少,所以搜集整理起来太麻烦,这也就是关于商河徙治一直缺于史志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