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科学家的非常优秀的论文也可能被杂志武断地拒稿,这种故事并不少见。拒稿的原因可能是研究水平和稿件问题,也有可能是杂志和审稿专兼的水平和不认真造成。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到底同行评议靠不靠谱?
最近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者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在过去 10 年中投稿给《内科医学年鉴》、《英国医学杂志和》和《柳叶刀》的稿件中选择了 1000 多篇,分析这些稿件最终的取向。如果简单用被引用次数作为论文质量的一个标准,该研究小组发现这些杂志非常擅长发表比较没有疑问的研究论文。但是不能鉴别出那些论文将来的引用次数会比较高。
或者说许多高引用稿件被这些杂志给拒稿。该研究是多伦多大学社会学家 Kyle Siler 领导完成,12 月 22 日发表在 PNAS 上。论文发表找尚老师企鹅号2798419225 您好!9年专注润色发表论文·课题基金挂名加上以备后用
最典型的是这 1000 篇稿件中引用最高的 14 篇全部被拒稿,其中一个被两次拒稿。Siler 利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投稿和审稿数据库对 1008 篇论文进行分析,发现只有 62 篇稿件被其中一本杂志接受。757 篇被拒稿的稿件最终在其他杂志发表。另外 189 篇仍然存在争议或不知去向。从这里我们大概可以看出一个规律,认真开展研究认真写的论文,80% 的总会找到合适的杂志发表。这些论文发表后被引用次数和同行评价的好坏存在相关性,说明同行评议确实有价值。
能大概区分出好坏。但是研究也发现同行评议存在的问题,竟然有 772 篇论文遭遇 desk rejected 就是没有经过送审给同行而被被编辑直接拒稿,15 篇最高引用论文中竟然有 12 篇有这样的遭遇。这里体现出一个问题,难道杂志对创新存在恐惧吗?Siler 认为是这些杂志的拒稿率比较高,他们不愿意承担风险。
哈佛大学社会学家 Michèle Lamont 曾经出版过学术评价的专著 How Professors Thinkexplores how academics assess the quality of others work。他认为大多数编辑只知道谁是最理想的审稿人,他们并不具备辨别真正具有创新性研究稿件的能力。
《英国医学杂志》主编 Fiona Godlee 认为,这些 desk rejections 并不是错误的根本原因,一篇质量非常高的生物技术研究论文可能是因为不符合杂志发表范围被直接拒稿,而且论文引用多少不能作为论文质量的标准。Siler 也承认用论文被引用多少作为质量标准不太严谨。最近《自然》杂志也发现被引用次数最高的科学论文基本是一些方法类,而不是真正的科学突破。
毋庸置疑,同行评议存在缺陷,显然这不是最完美的,但这是目前最好的办法。
最近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者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在过去 10 年中投稿给《内科医学年鉴》、《英国医学杂志和》和《柳叶刀》的稿件中选择了 1000 多篇,分析这些稿件最终的取向。如果简单用被引用次数作为论文质量的一个标准,该研究小组发现这些杂志非常擅长发表比较没有疑问的研究论文。但是不能鉴别出那些论文将来的引用次数会比较高。
或者说许多高引用稿件被这些杂志给拒稿。该研究是多伦多大学社会学家 Kyle Siler 领导完成,12 月 22 日发表在 PNAS 上。论文发表找尚老师企鹅号2798419225 您好!9年专注润色发表论文·课题基金挂名加上以备后用
最典型的是这 1000 篇稿件中引用最高的 14 篇全部被拒稿,其中一个被两次拒稿。Siler 利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投稿和审稿数据库对 1008 篇论文进行分析,发现只有 62 篇稿件被其中一本杂志接受。757 篇被拒稿的稿件最终在其他杂志发表。另外 189 篇仍然存在争议或不知去向。从这里我们大概可以看出一个规律,认真开展研究认真写的论文,80% 的总会找到合适的杂志发表。这些论文发表后被引用次数和同行评价的好坏存在相关性,说明同行评议确实有价值。
能大概区分出好坏。但是研究也发现同行评议存在的问题,竟然有 772 篇论文遭遇 desk rejected 就是没有经过送审给同行而被被编辑直接拒稿,15 篇最高引用论文中竟然有 12 篇有这样的遭遇。这里体现出一个问题,难道杂志对创新存在恐惧吗?Siler 认为是这些杂志的拒稿率比较高,他们不愿意承担风险。
哈佛大学社会学家 Michèle Lamont 曾经出版过学术评价的专著 How Professors Thinkexplores how academics assess the quality of others work。他认为大多数编辑只知道谁是最理想的审稿人,他们并不具备辨别真正具有创新性研究稿件的能力。
《英国医学杂志》主编 Fiona Godlee 认为,这些 desk rejections 并不是错误的根本原因,一篇质量非常高的生物技术研究论文可能是因为不符合杂志发表范围被直接拒稿,而且论文引用多少不能作为论文质量的标准。Siler 也承认用论文被引用多少作为质量标准不太严谨。最近《自然》杂志也发现被引用次数最高的科学论文基本是一些方法类,而不是真正的科学突破。
毋庸置疑,同行评议存在缺陷,显然这不是最完美的,但这是目前最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