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到深处才孤独才...吧 关注:1贴子:893
  • 3回复贴,共1


IP属地:山西1楼2016-11-14 17:29回复
    让和谐社会永沐公平正义的阳光
      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和关键环节。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又是矛盾多发期,社会生活的某些领域还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公现象,如收入差距过大、城乡差距、就业歧视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和谐。因此,要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公平,归根结底就是把发展的成果惠及全民。“足寒伤心,民寒伤国。”公平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和原则,反映了人们对现实社会权利关系的道义追求,它是围绕尊重和实现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权利而形成的一个多维的社会范畴,主要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应着力构筑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公平正义具体体现在人们从事各项活动的起点、过程和结果之中,使全体社会成员公平地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果实,和谐社会方可实现。
      实现社会公平,要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公共财政制度。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完善财政奖励补助政策,健全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着力解决县乡财政困难,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逐步扩大国家财政投资规模,不断增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实现社会公平,要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分配制度。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需要通过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把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避免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应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此外,还应重视第三次分配,倡导先富帮后富,鼓励发展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
      实现社会公平,要完善政治、社会、文化、教育等各项民生制度。制度具有长期性、规范性,因此,各项制度的公正合理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容绝不只是合理的财富分配,还包括切实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社会地位、文化教育、司法公正、社会救助、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等。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需要进一步完善教育、文化、医疗、就业、福利、法律等各种制度。
      古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按照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如此,和谐社会的大好局面指日可待!


    IP属地:山西2楼2016-11-14 17:29
    回复
      文化的修内功与走出去
        经过改革开放的艰苦奋斗, 中国人民在政治、经济多方领域上不断前进,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然而, 在我们不断取得成绩的同时, 中华文化发展也逐渐曝露出种种问题:对传统文化的不信奉, 片面化的“英语热”, 不对等的文化输出……面对日益凸显的文化缺失, 惊人的文化传播失衡, 我们不得不认清现状:只有加强文化修炼, 推动文化传播, 将文化修内功与走出去紧密结合, 弘扬中华文化, 中国才能真正完成“大国崛起”之路。
        弘扬中华文化, 加强文化修炼是第一步。众所周知, ‘修内功’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中国文化的传播发展离不开他的根源——辉煌灿烂的五千年华夏文明, 缺乏“故土”的文化是不可能走得远的。只有从国内基础文化建设开始, 建立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自信心, 不自惭形秽, 不崇洋媚外, 才能使本国文化精神不迷失发展的方向。也只有这样的文化, 才能有吸引力, 影响力。
        弘扬中华文化, 推动文化传播是必由之路。一位文化官员无不感慨的说:“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文化发源地, 只出口电视机, 不出口电视机播放的内容, 也就是不出口中国的思想观念, 就成了一个‘硬件加工厂’。”中华文化绝不能只是“硬件加工厂”!2004年, 标榜“非排他、非竞争、非暴力”的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揭牌, 随着学院的不断 发展, 孔子学院很快受到了外国人民的热烈欢迎, 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汉语热”。设想, 如果能有千千万万座孔子学院向外传播, 那国外友人对中国的印象就绝不会只停留在长城、故宫等少数文化古迹上, 中国特色的电影也不会仅仅只是一年出口几十部的惨淡局面。走向世界的中华文化也必将受到更多的认同, 更深的理解, 更好的关注。
        弘扬中华文化, 必须将“修内功”与“走出去”紧密结合。所谓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这正是修内功与走出去相互促进, 取长补短的优良典型。中华文化绝不能固步自封, 只有走出去, 接受多元化思想的洗礼与考验, 才能茁壮成长。当然, 走出去也必须以中华文化为根基, 绝不能盲目崇洋媚外, 贬低自己, 迎合他人, 只有充满自信, 不卑不亢, 才能获得尊重, 取得进步。当然, 也只有两者相互促进, 才能使中华文化更加强壮, 更富有生命力!
        “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 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这不仅仅是一种期许, 更是一种预见!可以坚信, 只要我们努力修炼文化内功, 推动文化走向世界, 将加强文化修炼与推动文化传播紧密结合, 相互促进, 中华文化定能再创辉煌, 中国的崛起, 定能登上新的高峰!


      IP属地:山西3楼2016-11-14 17:30
      回复
        树立新的旅游经济观
          当前,从旅游业规模和旅游产品的丰富性来看,我国已迈入旅游大国行列,但与世界旅游强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旅游的综合环境还需改善,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品质还不高;旅游业粗放发展的特征明显,旅游产品效益偏低;旅游人才匮乏,一些人文明旅游的意识不强;等等。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缘于我国旅游业的经济贡献长期被低估,导致旅游业发展没有受到应有重视,发展思路不够开阔。
          从数据比较可以看出,旅游业统计数据存在被低估现象。比如,我国旅游者接待人次统计数据就与交通统计数据不匹配,存在较严重的低估。2014年,我国客运总量为220.9亿人次,旅游者接待人次为38.56亿,仅占客运总量的17.46%。而国际上公认,旅游业对交通的贡献比例超过50%。即使保守估计,2014年我国旅游者接待人次也应在79亿以上。
          从国际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对旅游的理解过窄,造成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被低估。2008年版世界旅游组织卫星账户(一种国际公认的测度旅游业经济影响的方法体系)把医疗保健、探亲访友、公务和商务活动、教育和培训、购物、过境等个人目的出行以及商务和职业目的中参加会议、交易会、展览、表演和演出等出行均计入旅游范围,适用的是大旅游概念。而在我国,旅游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游山玩水,世界旅游组织卫星账户中的很多内容,包括商务旅游、探亲访友、医疗保健、教育培训、购物过境等出行,甚至大量的乡村旅游、自助自驾休闲旅游等,都没有被纳入旅游统计范围。事实上,即使是旅游组织卫星账户所测算的旅游业产值,也主要是直接贡献,并没有包括间接贡献。
          一些人认为,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真实贡献大小是学者研究的问题,与开展工作没有多大关系。但是,恰恰是由于不掌握旅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的真实贡献,不了解它对关联产业的巨大拉动作用和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渗透作用,才导致相关工作思路狭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导致创新无处着手,更难以作出科学决策。至今,仍有一些人只看到旅游业的消费贡献,对旅游业对投资、出口贡献的认识严重不足,甚至孤立地看待和评价旅游业,认为旅游业只富民不富财政。这样狭隘的观念,怎么能适应建设旅游强国的需要?
          实际上,旅游业是边界模糊甚至无边界的综合性产业。像其他许多综合性产业一样,旅游业与众多关联产业不断融合渗透,其贡献渗透在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不仅本身能促进经济增长,创造众多就业机会,而且它与第一产业融合,可以促进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的发展;与第二产业融合,能促进旅游装备、户外用品制造业等的发展;与第三产业如文化、金融、交通、商务、医疗、体育、养老等融合,能促进相关业态创新,在提高消费者体验的同时创造新的价值。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载体,在促进先进文化传播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从旅游大国迈向旅游强国的今天,旅游业同其他产业以及旅游业内部不同行业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正在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才能掌握旅游业发展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类似旅游业这样的综合性产业的贡献被低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发展思路的拓展和潜力的释放。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尤其需要加强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加强调查研究、统筹谋划,努力发现和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发挥旅游业等综合性产业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巨大作用。正确认识事物、努力把握规律,视野才能开阔,思想才能解放,思路才能打开,从而开拓出新的发展天地。


        IP属地:山西5楼2016-11-14 17: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