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下是两棵大榕树,榕树后面是一小片平地。平地上有一间茅草屋。
草屋前站着一个穿着军装的年轻人。一个老伯从茅草屋里走出来,拎着两块饼,到跟前,装在年轻人的包裹里,一边说:“再带点儿,路上饿了就吃,吃饱了才有力气打仗。”又说:“也别光自己吃,战友要是需要,也分给他们吃,啊。”
青年点了点头。他正是十八九岁的模样,不算英俊,但生得端端正正,身上整整齐齐地穿着灰色军装,戴一顶军帽,系一个黑布包裹在背后。他的呼吸有些急促,目光飘忽,心儿咚咚地跳得厉害。
老伯还是不放心,又问:“抹脸布带了吧?”
“带了。”
“新鞋带了吧?”
“带了。”
“裤头带了吧?”
“带了。”
“嗯,好。”老伯点点头,又上上下下打量青年一番,说:“好,好小子,有点精神头!以后你就是革命战士了,参加了咱们红军,到战场上可得多杀几个敌人,为咱红军争光!”
“嗯!”青年点头,挺直了摇杆,脸上露出骄傲和坚定的表情。
“一会儿等赵政委来,我就不送你了。你只管跟着赵政委走,跟着部队翻过山头去!别想家,尽管安下心,跟着咱红军,哪里都是家!”
老伯望望林子那边,还没有赵政委的身影,便想再给儿子说两句话,但豪言壮语都说完了,思来想后,又叹了口气,说:“到部队里你可得服从命令听指挥,别惹乱子。”
青年点头。
老伯说:“枪弹无眼啊,打在肉上是疼的。到了战场上,敌人要是火力猛,就把脑袋往树后面,石头后面用力藏,不能冲锋的地方,不要硬冲,千万别逞能啊。命只有一条,保着了性命,才能继续打仗。”
青年“嗯”了一声。
老伯摇了摇头,他看出儿子没听进去。儿子是个气盛心急的人,满打算了上阵杀敌,尽忠革命。他欢喜儿子的勇敢,却也担心。这一去,能不能回来,什么时候回来,他没问,也不敢问!
老伯说:“我再去看看还有啥忘拿了没……”
这时,前面传来一声喊:“大伯!”
“政委来了!”老伯精神一振,对林子那边招手:“赵政委!”
青年眼睛发出光来,站得正正的。
一个军人从林子里走来,他走的很快,片刻就来到了茅屋前。
“准备好了吗?”赵政委还没到跟前就说。
“都准备齐当了。”老伯说。
“那好,来,子明,跟我走吧。”赵政委拦住年轻人的肩膀。
青年回过头,“爹,我走了。”
“走吧!”老伯说。
赵政委挥手,“大伯,我们走了!”
“走吧!”老伯挥了下手。
青年和赵政委的背影很快消失在林子里。老伯站在原地,怔怔地望着林子,很久没有说话。
…………
青年和赵政委很快出了树林,远远地,他们就看到一支部队正沿着一条上山路向山顶走去!这支部队向上消失在山顶,向下正从长满树的山坡下面源源走出来。大部分战士都穿着灰军装,也有人是黑上衣,扎一条白头巾。他们有的背一把闪闪的大刀,有的腰间别着把手枪,有的背上挂一杆长长的汉阳造(注:老式步枪)。他们没有人说笑,或是低着头,或是看着战友的背,走着。唯有偶尔抬起头看前方时,他们的眼睛里才射出坚毅的光芒!那光芒不是一时半刻能够早就的,他们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翻了不知多少个山头,赶了不知多少里路来到这里,而现在他们依旧要继续走下去!
青年睁大了眼睛,兴奋与热情让他浑身充满了力量。他加快了步伐,跟着赵政委向部队走去。
然而,就在他们快要到部队跟前时,背后突然传来喊声:
“明子!明子!”
青年回头,只见爹驼着腰,气喘吁吁地小跑来,手里挥着一个黄色的东西。
到的近前,老伯喘着气说:“水壶忘带了,我回屋才看见!还好我发现的及时,不然没水喝就坏了!”把黄色物什递给青年,是一个牛皮水壶。
“爹!”青年叫了一声。
“好吧,走吧,上路吧!我不打扰你们了!”老伯说。
“大伯,放心吧,你儿子好样的,他会成为一个出色的战士的!”赵政委说,“走了,大伯!”
“走吧!”老伯挥手。
青年和赵政委走进部队里,远远的又听见老伯在后面喊:
“到部队里面好好表现!”
他们没有回答,已走入人流中了。
部队继续前进。老伯看着那个黑布包裹越来越高,越来越高,直到到山的那一边去,再也看不见了。
终于,最后一批人也经过老伯面前,向山顶走去。老伯一个人站在原地,目送着他们离去,心里又是悲伤,又是欣喜。他知道,他的儿子会跟着这支部队,翻过一座又一座高山,跨过一个又一个雄关,度过湍急的大河,踏过广阔的平原,最终到那一个安全稳定,可以让革命的火焰继续燃烧的地方。他望着他们的背影,看着他们坚定的步伐,似乎远远地听到他们在唱: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草屋前站着一个穿着军装的年轻人。一个老伯从茅草屋里走出来,拎着两块饼,到跟前,装在年轻人的包裹里,一边说:“再带点儿,路上饿了就吃,吃饱了才有力气打仗。”又说:“也别光自己吃,战友要是需要,也分给他们吃,啊。”
青年点了点头。他正是十八九岁的模样,不算英俊,但生得端端正正,身上整整齐齐地穿着灰色军装,戴一顶军帽,系一个黑布包裹在背后。他的呼吸有些急促,目光飘忽,心儿咚咚地跳得厉害。
老伯还是不放心,又问:“抹脸布带了吧?”
“带了。”
“新鞋带了吧?”
“带了。”
“裤头带了吧?”
“带了。”
“嗯,好。”老伯点点头,又上上下下打量青年一番,说:“好,好小子,有点精神头!以后你就是革命战士了,参加了咱们红军,到战场上可得多杀几个敌人,为咱红军争光!”
“嗯!”青年点头,挺直了摇杆,脸上露出骄傲和坚定的表情。
“一会儿等赵政委来,我就不送你了。你只管跟着赵政委走,跟着部队翻过山头去!别想家,尽管安下心,跟着咱红军,哪里都是家!”
老伯望望林子那边,还没有赵政委的身影,便想再给儿子说两句话,但豪言壮语都说完了,思来想后,又叹了口气,说:“到部队里你可得服从命令听指挥,别惹乱子。”
青年点头。
老伯说:“枪弹无眼啊,打在肉上是疼的。到了战场上,敌人要是火力猛,就把脑袋往树后面,石头后面用力藏,不能冲锋的地方,不要硬冲,千万别逞能啊。命只有一条,保着了性命,才能继续打仗。”
青年“嗯”了一声。
老伯摇了摇头,他看出儿子没听进去。儿子是个气盛心急的人,满打算了上阵杀敌,尽忠革命。他欢喜儿子的勇敢,却也担心。这一去,能不能回来,什么时候回来,他没问,也不敢问!
老伯说:“我再去看看还有啥忘拿了没……”
这时,前面传来一声喊:“大伯!”
“政委来了!”老伯精神一振,对林子那边招手:“赵政委!”
青年眼睛发出光来,站得正正的。
一个军人从林子里走来,他走的很快,片刻就来到了茅屋前。
“准备好了吗?”赵政委还没到跟前就说。
“都准备齐当了。”老伯说。
“那好,来,子明,跟我走吧。”赵政委拦住年轻人的肩膀。
青年回过头,“爹,我走了。”
“走吧!”老伯说。
赵政委挥手,“大伯,我们走了!”
“走吧!”老伯挥了下手。
青年和赵政委的背影很快消失在林子里。老伯站在原地,怔怔地望着林子,很久没有说话。
…………
青年和赵政委很快出了树林,远远地,他们就看到一支部队正沿着一条上山路向山顶走去!这支部队向上消失在山顶,向下正从长满树的山坡下面源源走出来。大部分战士都穿着灰军装,也有人是黑上衣,扎一条白头巾。他们有的背一把闪闪的大刀,有的腰间别着把手枪,有的背上挂一杆长长的汉阳造(注:老式步枪)。他们没有人说笑,或是低着头,或是看着战友的背,走着。唯有偶尔抬起头看前方时,他们的眼睛里才射出坚毅的光芒!那光芒不是一时半刻能够早就的,他们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翻了不知多少个山头,赶了不知多少里路来到这里,而现在他们依旧要继续走下去!
青年睁大了眼睛,兴奋与热情让他浑身充满了力量。他加快了步伐,跟着赵政委向部队走去。
然而,就在他们快要到部队跟前时,背后突然传来喊声:
“明子!明子!”
青年回头,只见爹驼着腰,气喘吁吁地小跑来,手里挥着一个黄色的东西。
到的近前,老伯喘着气说:“水壶忘带了,我回屋才看见!还好我发现的及时,不然没水喝就坏了!”把黄色物什递给青年,是一个牛皮水壶。
“爹!”青年叫了一声。
“好吧,走吧,上路吧!我不打扰你们了!”老伯说。
“大伯,放心吧,你儿子好样的,他会成为一个出色的战士的!”赵政委说,“走了,大伯!”
“走吧!”老伯挥手。
青年和赵政委走进部队里,远远的又听见老伯在后面喊:
“到部队里面好好表现!”
他们没有回答,已走入人流中了。
部队继续前进。老伯看着那个黑布包裹越来越高,越来越高,直到到山的那一边去,再也看不见了。
终于,最后一批人也经过老伯面前,向山顶走去。老伯一个人站在原地,目送着他们离去,心里又是悲伤,又是欣喜。他知道,他的儿子会跟着这支部队,翻过一座又一座高山,跨过一个又一个雄关,度过湍急的大河,踏过广阔的平原,最终到那一个安全稳定,可以让革命的火焰继续燃烧的地方。他望着他们的背影,看着他们坚定的步伐,似乎远远地听到他们在唱: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