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马为什么会命丧车轮下?
普氏野马的放归地点位于216国道311公里处的西侧,距国道只有500米左右,水源紧临公路,食物丰富区在公路的另一侧,野马为了饮水和采食必须靠近和穿越公路, K310-K330公里之间的国道两侧也成了野马的主要活动区。其实在野马首次放归选址时,我们已经考虑到国道对野马的影响,但为了能找水草相对丰美的区域太不容易,水草丰美的地段基本都被牧民占据,所以才不得以选在国道附近,野马每天也不得不到国道附近饮水,这为野马被撞埋下隐患。
1990年国道建成通车后,由于受到公路微地形的影响,路基两侧水分条件明显优于远离公路区域,进入夏未,路基上植物枯萎期晚于保护内部,适口性也明显优于保护区内部,野马喜食的伴人植物,在公路两侧集中分部。当进入夏未秋初时节,野马习惯于采食路基两侧较优良的饲草,有时在一个小时内要横穿马路5次之多。这使那些应激性强的母马和当年新生活泼好动并缺乏应对危险经验的幼驹来讲,很容易因为惊慌而被高速行驶的汽车撞伤。
2004-2005年间,216国道经过重修,重修后的国道,根本没有考虑到野生动物通道问题,为增加通过量和过往车平稳行驶,不但加宽路面,路基也相应的加高,这大大降低了野马的通过速度。除此之外,野马活动是以群体为主,如果群内有一个马过到路的另一侧,紧随其后的个体也要过路,此时如果有车辆通过,后面的野马会不顾一切地奔跑过路,如果司机在这个时候不减速慢行,危险就会发生。还有一些情况下,野马在路面上行走,当有车辆通过时,多数情况下都会跑下路基躲避过往车辆,但如果遇到路基过高,一时很难下去时,野马就在路面上乱跑,这时是最危险的。尤其在夜间,野马在汽车强灯光的照射下,更加紧张,加之司机视线不佳,危险更容易发生。
216国道对小型汽车限速都在每小时100公里以内,但过往小型汽车的时速却多在每小时120公里以上,就连重型卡车的时速也不低于每小时100公里。运输车辆多数有超载违章问题,司机疲劳驾车更为普遍。在216国道上,经常有过往车辆相撞或翻到路基下等惨剧发生,2007年5-6月间,我在野马放归监测点至恰库尔图40公里的区间内,就目击此类车祸4起,多数是车毁人亡。人命都如此,何况野马乎!所以超速、超载和疲劳驾车是野马被撞的主要原因。
如何防范来往车辆撞伤或撞死野马?
综上所述,水源地和食物基地的分布是野马穿越国道的主要原因,超速、超载的车辆和疲劳驾车的司机则是野马的杀手。此时,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在保护区内修建公路,无论是从什么角度考虑,这也许都是一个错误,更不是我们这些养马人所能决定的,但这些都已经成为事实。目前我们能做到的只是如何尽量让悲剧不再重演。
首先,应该在穿越野马活动区路段内设立明显的限速标志,提醒过往司机降低车速,保证野马穿越路段的安全。具体措施是:(1)在K310-K330之间的路段,中型客车限速在每小80公里以内,大型客车限速在每小时70公里以内,货车限速在每小时50公里以内;(2)设立和完善该路段的指示性标识,譬如设立“前方两公里内为野马穿越路段,请减速慢行”的醒目标志;(3)在K310、K320和K330处分别铺设振动标线和太阳能黄闪灯,以提示夜间过往车辆。用上述方法亦可使野马利用此路段进行东西向的安全迁移,最终成为野马过路的专用通道。
其次,设置分段围栏,在穿越野马活动区且路面起伏大和急转弯的路段,司机视野不开阔,可考虑在道路两侧建立简易围栏,阻止野马及其它野生动物在此路段横穿公路,以防止发生撞击事件。
再者,对野马常利用的水源进行改造,使其远离公路,尽量减少野马到公路附近活动的机会,降低其上路被撞的风险。
最后,在野马放归地点的选址上,要着重强调国道对野马的影响,使野放点距离国道不少于5公里,在2007年6月新建的第二个野放点中,我们就已经着重的考虑到这一点。
经过六年野外磨练,逐渐适应了夏季酷热干旱,冬季寒冷短食的野马,却不能躲过文明人类的设施,国道又成为野马的无形杀手,野马的回归路上仍是到处充满荆棘。野马的死也能再一次为人类敲响警钟,保护野马刻不容缓。需要及时总结这一惨痛事件的教训,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并能得到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通力合作,我们相信回归自然的普氏野马仍然有着可期待的美好未来。最后,我真心的希望,野马命丧于车轮下的惨剧不再发生,行驶在216国道上的司机应该倍加关爱包括野马在内的所有野生动物,也祝福你们一路平安。
普氏野马的放归地点位于216国道311公里处的西侧,距国道只有500米左右,水源紧临公路,食物丰富区在公路的另一侧,野马为了饮水和采食必须靠近和穿越公路, K310-K330公里之间的国道两侧也成了野马的主要活动区。其实在野马首次放归选址时,我们已经考虑到国道对野马的影响,但为了能找水草相对丰美的区域太不容易,水草丰美的地段基本都被牧民占据,所以才不得以选在国道附近,野马每天也不得不到国道附近饮水,这为野马被撞埋下隐患。
1990年国道建成通车后,由于受到公路微地形的影响,路基两侧水分条件明显优于远离公路区域,进入夏未,路基上植物枯萎期晚于保护内部,适口性也明显优于保护区内部,野马喜食的伴人植物,在公路两侧集中分部。当进入夏未秋初时节,野马习惯于采食路基两侧较优良的饲草,有时在一个小时内要横穿马路5次之多。这使那些应激性强的母马和当年新生活泼好动并缺乏应对危险经验的幼驹来讲,很容易因为惊慌而被高速行驶的汽车撞伤。
2004-2005年间,216国道经过重修,重修后的国道,根本没有考虑到野生动物通道问题,为增加通过量和过往车平稳行驶,不但加宽路面,路基也相应的加高,这大大降低了野马的通过速度。除此之外,野马活动是以群体为主,如果群内有一个马过到路的另一侧,紧随其后的个体也要过路,此时如果有车辆通过,后面的野马会不顾一切地奔跑过路,如果司机在这个时候不减速慢行,危险就会发生。还有一些情况下,野马在路面上行走,当有车辆通过时,多数情况下都会跑下路基躲避过往车辆,但如果遇到路基过高,一时很难下去时,野马就在路面上乱跑,这时是最危险的。尤其在夜间,野马在汽车强灯光的照射下,更加紧张,加之司机视线不佳,危险更容易发生。
216国道对小型汽车限速都在每小时100公里以内,但过往小型汽车的时速却多在每小时120公里以上,就连重型卡车的时速也不低于每小时100公里。运输车辆多数有超载违章问题,司机疲劳驾车更为普遍。在216国道上,经常有过往车辆相撞或翻到路基下等惨剧发生,2007年5-6月间,我在野马放归监测点至恰库尔图40公里的区间内,就目击此类车祸4起,多数是车毁人亡。人命都如此,何况野马乎!所以超速、超载和疲劳驾车是野马被撞的主要原因。
如何防范来往车辆撞伤或撞死野马?
综上所述,水源地和食物基地的分布是野马穿越国道的主要原因,超速、超载的车辆和疲劳驾车的司机则是野马的杀手。此时,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在保护区内修建公路,无论是从什么角度考虑,这也许都是一个错误,更不是我们这些养马人所能决定的,但这些都已经成为事实。目前我们能做到的只是如何尽量让悲剧不再重演。
首先,应该在穿越野马活动区路段内设立明显的限速标志,提醒过往司机降低车速,保证野马穿越路段的安全。具体措施是:(1)在K310-K330之间的路段,中型客车限速在每小80公里以内,大型客车限速在每小时70公里以内,货车限速在每小时50公里以内;(2)设立和完善该路段的指示性标识,譬如设立“前方两公里内为野马穿越路段,请减速慢行”的醒目标志;(3)在K310、K320和K330处分别铺设振动标线和太阳能黄闪灯,以提示夜间过往车辆。用上述方法亦可使野马利用此路段进行东西向的安全迁移,最终成为野马过路的专用通道。
其次,设置分段围栏,在穿越野马活动区且路面起伏大和急转弯的路段,司机视野不开阔,可考虑在道路两侧建立简易围栏,阻止野马及其它野生动物在此路段横穿公路,以防止发生撞击事件。
再者,对野马常利用的水源进行改造,使其远离公路,尽量减少野马到公路附近活动的机会,降低其上路被撞的风险。
最后,在野马放归地点的选址上,要着重强调国道对野马的影响,使野放点距离国道不少于5公里,在2007年6月新建的第二个野放点中,我们就已经着重的考虑到这一点。
经过六年野外磨练,逐渐适应了夏季酷热干旱,冬季寒冷短食的野马,却不能躲过文明人类的设施,国道又成为野马的无形杀手,野马的回归路上仍是到处充满荆棘。野马的死也能再一次为人类敲响警钟,保护野马刻不容缓。需要及时总结这一惨痛事件的教训,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并能得到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通力合作,我们相信回归自然的普氏野马仍然有着可期待的美好未来。最后,我真心的希望,野马命丧于车轮下的惨剧不再发生,行驶在216国道上的司机应该倍加关爱包括野马在内的所有野生动物,也祝福你们一路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