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呢喃吧 关注:1,596贴子:51,780

回复:公知之死(转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5.网络的新时代(中)
  网络的新时代对于公知来说还有什么现实的意义呢?
  那就是,网络挑战了公知的话语权。公知之所以被叫做公知,事实上,是由于他们垄断了话语权导致的,也就是说公知最大的一个根基就是话语权。
  从历史上看,很多公知说的话也都是经不起推敲的,但是,为什么这些话能不断地留下来呢?因为反馈的声音无法让所有人看到。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古代,如果一个公知颠倒黑白,那么自然最简单的分成了知道他颠倒黑白的人和不知道的人,知道他颠倒黑白的人的话语权是无法站到与公知同一高度的,那么自然公知怎么说都行了。
  但是,在网络时代,这种优势丧失了。
现代公知最大的尴尬就是,他们所要面对的问题并不是自己说的话有多少人信。
因为古人就都对公知的话全相信么?
  答案是否定的,在孔子和孟子的时代,反对儒家的人有的是,但是能在公共话语权平台上发表自己意见的人少得可怜。所以,自然反对者的声音非常稀疏微弱。
  但是今天,一个公知发出任何一句话,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可以快速地在不同的平台上进行搜索和反馈,尤其是博客和微博出现以后,其中有很多人的一项乐趣就是看回复。所谓“评论才是本体”嘛。
  看回复事实上就是反馈者的声音,他可以使得反馈者非常轻松地就和公知站在同一高度的话语权平台上进行辩论,这就是公知的一个非常大的隐患。
  因为,双方的任何一句话,都有大量的人盯着,并且由于知识的扩散和破产,导致的结果是知识型人才本身裂变式增加。
  在中国拥有大学文凭的人,已经是多如牛毛;而在网络时代,足不出户就可以拥有大量的知识。网络上多的是知识可以任凭各人学习,这导致了不管是在专业性道路上,还是在舍弃自我道路上,都充满了监视的眼睛。
  在专业性上,一个公知发表一个专业性的言论,那么也许就会有和他同等学历,甚至在学术上的造诣还高于他的人跳出来和他辩论,最要命的是还可以匿名辩论。
而且在海量的公开资料支持下,任何专业领域的争论都很有可能走向对公知不利的方面,因为他必须时刻小心,他写1000字的文章,很有可能有上万人盯着这1000字,然后拿出显微镜来不断地逐字分析,在这种压力下,专业型公知想在文章里加点私货就必须非常小心。
但是对于专业型公知来说,情况还是可控的,因为毕竟专业型公知他的立身之本就是因为他在那个领域的专业性上站住了脚。
但是对于舍弃自我的公知来说,麻烦就要大得多了。


IP属地:重庆43楼2016-11-21 17:26
回复
    17.什么造成了公知之死(上)
      如果说公知里没有聪明人,那是肯定不对的。但是,为什么一群聪明人,陷入了如此明显的不利情况,却不能转变态度呢?
      这才是公知们的最大问题。
      也就是说,如果说近代公知是现代公知的开创者,那么既然以有形对有形这条路走不通,那么就往别的路上走不就行了么?也就是现代公知们干脆再回到以无形对有形这条路上不就行了么?再创造一代新的公知,那么很快不就能重新垄断话语权了么?
      但这显然是不行的。为什么?
    因为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这就要谈到近现代公知出现的背景是什么了。
    现代公知之所以出现,一个表面上的原因是一些公知转变了态度导致的,但实质上,是中国王权消亡的结果。也就是说,现代公知的出现是由于王权在中国再也无法兴起所导致的,所以才有一些公知离开了古代公知的模式,创造了新的公知。
      那么,请问,公知还能回到古代公知那条路上么?
      答案就是不行,因为王权本身已经消亡了。所以,不管圣贤和先人是多么地好,但那些人大都是王侯贵胄,尤其是尧舜禹汤,更是古代王权的代表人物。而王权本身已经衰亡了,大家族也基本上瓦解了,那么又怎么可能回到那个以他们为榜样的时代呢?
    更为尴尬的是,如果想往前走,那么就要以民权为榜样。但是近现代公知所比较的标杆,是以有形的外国民权为标杆。
    也就是说,公知们使用的民权标杆,不管如何说,都已经无法脱离有形的民权标杆了,这样的结果就是,往前走的路也封死了。
      所以,实际上,公知可以转变的路消失了。
      可以转变的路没有了,那么就只能在由近代公知开端的这个模式下进行。那么自然就要开始造谣、造假,形形色色的双重标准就在“公知体”中大行其道。
      而专业领域型的公知,他们的活路还是相对较宽的,因为他们只要在专业性上有一定成就,还是能站住脚的。
    但是,舍弃自我型的公知就惨了,因为“舍弃小我成就大我”这条路本身的选择,和他们所做的各种造假和双重标准的出现,等于是他们在自己杀死自己。


    IP属地:重庆46楼2016-11-21 17:27
    回复
      18.什么造成了公知之死(中)
      从一个小的环境上说,公知是锁住了自己的通路,所以只能在原地打转。
      而他们原地打转的大背景是:随着欧美可扩张的空间在消失,结果就是欧美各大“先进国家”的社会问题开始出现。而原本被近现代公知所说得天花乱坠,如天堂一样的欧美,也出现了问题。那么往前走不了,公知们只能开始编造谎言和双重标准。
      这就是为什么原本近现代公知被称为“人民的良心”,而现在却变成了一个用来骂人的贬义词的关键原因。
      因为他们所宣传、所梦想的美好世界,原来也并不美好。
      并且,编造和双重标准,本身都是在违反着行为论。违反了行为论,那么舍弃自我的光辉形象便自然大打折扣,这样的结果就是形象大受损失。
      又因为来到了一个网络时代,那么公知们在专业性上的优势在丧失,话语权的优势在丧失,在自我追求上又在自己摧毁着自己,那结局自然是公知的名声越来越臭。
        这就造成了公知从古代的人民偶像,变成了今天一句羞辱人,骂人的词。
      但实际上,如果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上去看这个问题,那么问题还不这么简单。
      让我们来到问题的最深层:那就是“公知”到底是什么?
        古代公知也好,近代公知也好,都是阶级社会中的中间层,介于普通人与贵胄之间的人。他们因为对于知识的垄断和话语权的垄断,所以创造了属于他们的道德标准,也就是文人标准。那么在一个大发展和新时代的社会,他们的衰落,其实并不是一个偶然。
        也就是说,不仅仅是因为近代公知改变了自己的立场,所以最后他们走向了衰亡。而是一个必然现象。
      因为,那些原本在文人和公知以下的人民大众,终于逐渐追赶了上来,而上面的王侯贵胄们又跌落了下来。
      所以,随着知识的破产和王权时代的终结,真正让公知死掉的,既是公知自己,又不单纯是公知自己,而是中国社会达到了一个新的时代,社会资源开始不断扩散的结果。
        旧中国文盲之多是一个普遍现象,而到了新中国,文盲逐渐变成了偶然现象。教育与知识的扩散导致原来不能接触到知识的人,大量地充沛着自己。
        而公知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位置,就逐渐显示出了他们的危机。
        也就是当人人都可以在一个平台上对话的时候,那么公知本身的话语垄断权就自然被打破。当一个普通人可以直接在微博上与大学教授之间进行辩论,甚至可以质问大学教授的时候,公知便开始“死”了。
        说到底,公知这个阶级正在失去自己的价值,而一旦价值消失了,那么自然要被取代。
        那么,谁将会取代公知呢?


      IP属地:重庆47楼2016-11-21 17:27
      回复
        感觉是很多篇文章合一起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49楼2016-11-21 20:1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