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氏野马吧 关注:30贴子:668
  • 3回复贴,共1

探秘甘肃野马【1】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东方雪野的博客~~~~~~~~~~~~~~~~~~~
 
 


IP属地:广东1楼2008-10-06 17:27回复
    野马目前被列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野马的价值还不仅于此。动物学家指出,野马具有6000万年的演化史,很少有动物能像野马这样留下自己完整清晰的历史,包括大熊猫。6000万年是个什么概念?那时天山山脉正在隆起。地球还不是今天的模样。那时候地球上还没有人类。森林里跳跃着一种狐猴,这种猴子还没有想好自己究竟是演化成古猿还是继续做猴子。野马就在这时出现了,它只有40厘米高,大如狐狸,脚有5趾,生活在森林中。当人类的第一位祖先“南方古猿”直立行走时,野马已经变成草原动物,蹄子由5趾变为3趾,最后又进化成现在的单趾,身材也变得高大了。达尔文的进化论,野马演化是其重要例证之一。
    每一匹野马都是“活化石”,都是一座基因库,每一匹野马的血液里都流动着6000万年的故事。野马研究专家石存海工程师说:野马与家马绝非同种,野马具有家马不可替代的意义。他说,野马在外形毛色形态结构上与家马不同,而且在解剖学、染色体血型上都与家马不同。野马头大脖颈粗短,筋肉发达,肺活量大,身高大于身长,呈高方型,从力学上说,属于快速奔跑型动物,时速可达60公里,是家马的一倍。野马的染色体都是单数,血液中红细胞含量大,而家马染色体多为双数。野马性情暴躁凶野,生有胡须,杂乱无章,像张飞的络腮胡一般。周副教授说。
    100年后的温顺目光(小)
    杨处长说,普氏野马的原产地在新疆准噶尔,1986年,18匹野马从德国、英国、美国万里迢迢回到故乡,故乡的人惊叹着野马的奇异相貌,野马也瞪着受惊的眼睛审视着这片荒原。真是相见不相识,相顾两茫茫。回家者已是当年背井离乡者的第八第九代了。1878年俄国军官普尔热瓦尔斯基在新疆捕获野马,野马因之被冠以“普氏野马”后,德、英、法、荷兰的探险家蜂拥而入准噶尔进行捕猎。他们在春天野马产驹时节穷追野马群。成年的野马奔逃而去,可怜刚出生的幼驹不是跑得肺炸裂而死,就是被活捉。1899年俄国人捕到7匹,经7个月的跋涉到达乌克兰时,死了3匹;1900年德国人捕获52匹,经一年辗转到达汉堡只余28匹。可以想见,上个世纪野马跨越欧亚大陆的旅途是多么艰辛与坎坷。
    到达欧洲的野马成为马戏团的演员,彩饰披挂。野马家族在荒野上不堪人类猎杀和西伯利亚风雪而灭绝时,正是这些“演员们”延续了野马家族的香火。当年运抵德国的28匹野马中有18匹繁殖。现在世界26个国家和地区的112个饲养点的近1000多匹野马,大多是这18匹的子孙。近亲繁殖,离开原野和故土的野马体质不断下降,繁殖成活率很低,野马始终面临着种群灭亡的危险。国外的专家们想了许多办法,但野马就是不发情,不交配,即使交配成功,流产的居多。成活率只有25%,有的3—5年不能连续繁殖。1978年国际野马组织的专家汇集荷兰提出“野马还乡保种”计划,就是让野马回家乡增加数量,然后放归大自然,重建野生种群,于是有了10匹野马万里迢迢“还乡”的故事。
    杨处长告诉记者,夏季干旱野马为喝一次水常常奔走百公里,冬天西伯利亚寒流带来厚厚积雪,野马渴则吃雪,饥则以蹄刨开冰雪吃草根。野马一般以10匹左右为一群,一群马中只有一匹公马。野马家族遵循最强原则,淘汰弱者,公马只有经过争雄斗败其它公马,才能成为母马们的“丈夫”。母马也以强弱排出严格的秩序。最强者在马群中地位最高,享有吃草、饮水、交配的优先权。一匹小马驹成年之后就会被毫不客气地逐出家族去重新组群,近亲繁殖自然避免。荒野中的野狼是野马的天敌。一般一两只野狼不敢侵犯马群,护群公马和带驹母马会和狼殊死搏斗,据说野马腾起的后腿可以准确无误地致狼于死地。但群狼斗野马就是一场势均力敌惨烈异常的血肉之战。这些都成为野马遥远的过去,100年的圈养使野马有了很多变化。见人不逃避这是我们最大的感受。野马的眼里流露的是和家马一样温顺的目光。抚摸它,它还会抖动皮毛摇摇尾巴。每天按时喂水喂草,每年打预防针;夏天喂西瓜,冬天吃优质苜蓿,野马按家马的方法养了100年。
    


    IP属地:广东4楼2008-10-06 18:43
    回复
      “野马的确变得不适应野外生活了。”杨处长证实,圈养的野马腿变粗了2—3厘米,体重增加了50—70公斤,奔跑速度平均下降了一倍。“野马的婚配组群完全由人干预,破坏了野马的自由选择争雄择强的自然法则,其危害是致命的。”
      有一天,有一个马群因公马受伤而需调入一匹新公马,饲养员查过一本厚厚的野马家谱后选中了另一匹公马。这匹公马入群立即引起母马的骚动和愤怒,4匹母马一字排开与公马对峙。公马只要一接近母马,立即有几匹母马同时跃起蹬踏公马,不一会公马和母马身上都有了伤痕。其实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接受。因为没有第二种选择。于是,这匹公马就成了这个母马群理所当然的“丈夫”。因为人类认为它是最合适的,没有超过近亲繁殖危险系数。至于野马的“想法”和“感觉”就管不着了。
      杨处长忧虑重重地说:“百年栏养,野性难复。”如果将这样的马放到自然中去,不饿死,也会成为野狼的美餐。但是,野马就是野马,虽然圈养了100年,你说它没有一点野性也是不可能的,它还是具备着一定的野性。一次,我们的一个饲养员家里养了一个家养母毛驴,恰好这头母毛驴到了发情期,饲养员想让自家的母毛驴与野马交配,生一个“二转子”,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多年喂养的野马,当他把母毛驴放进野马围栏后,88号野公马立即冲了上来,一口咬住了毛驴的脖子,如果不是饲养员赶紧用木棒驱赶,哪个毛驴一定会命丧野公马之口。时代,圈养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就是要将它放归自然,所以,在2005年4月和9月,我们分两次将16匹野马放归大自然,并经过长时间的跟踪观察,这些野马能适应野外生活。
      放养野马膘肥体壮(小)
      1月12日上午11时许,记者和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乘车3个多小时,行程150多公里,迎着刺骨的寒风,终于来到了野马放养区,记者在这里看到,尽管当时大山里气温已是零下近20摄氏度,在瑟瑟寒风中,野马们仍在悠闲地踱着步子边晒太阳边吃草。据野马管护站的工作人员说,普氏野马体型比家马小,背毛整体来看是土黄色的,在春季或冬季毛色偏暗,鬃毛、鬣毛是直立的;头颈粗大四肢匀称,膝盖以下全是黑色;尾巴接近驴尾,松散、细长。在纯野生的条件下,它是一种半荒漠动物,善于奔跑,每天活动范围大概在80至120公里之间,嗅觉灵敏,采食种类丰富。为了保证野马的安全生长,野马管护处为每一匹野马都建立了详细的档案,包括体态、形状等方面的数据。繁育野马要作精确细致的谱系对比,以便选择血缘关系最远、品质最优良的马匹繁殖。有时甚至连野马的蹄子形状都在考虑的范围。
      在与野马的朝夕相处中,野马管护处的工作人员与野马建立起非同寻常的感情。工程师石存海自从野马引进后,一直就开始在这里从事野马的饲养、繁殖、观测工作,他说,和野马接触这么多年,每次休假回家以后,做梦时脑子里全是马,和马的感情没有办法用语言表达出来。一匹马从出生、成长、组群、繁殖,它的后代又进行组群繁殖,我们亲眼看它成长的经历,所以对马的感情比一般人要深得多。让野马回到故乡,并不是人们的最终目的;让野马回归自然,实现“野化”才是真正的目标。2005年4月,他们首次向野外放归了8匹野马。放野点选在瓜州自然保护区150公里处的祈连山南缘。经过对放归后野马不间断地监测和观察,人们惊喜地发现,第一批放归的野马已初步适应了野外生活,并在2007年5月和6月成功繁育了2匹小马驹,目前很健壮。同年9日,第二批共8匹野马又被放归大自然。但遗憾的是,第一批放归的一匹1岁大的小马驹,由于母亲怀孕留舍,失去了妈妈的它,被野狼残忍的杀害。管护处的工作人员还告诉记者,在第二批放归的8匹野马中,也有一匹老马,由于年老体热,在一次喝水过程中,倒卧在泥水中,永远告别了它的同伴和大自然。
      野马的“还乡”与“野化”是人类一项崭新的事业和大胆尝试,同时也是一项漫长、艰辛而又极为复杂的科学研究。作为这项事业的开拓者,野马保护工作者们付出了许多常人难以承受的代价。但是不管任务多么艰巨,无论付出多大代价,他们唯一的心愿就是在大家的共同呵护下,让这些可爱的生灵们顺利地回到大自然。


      IP属地:广东5楼2008-10-06 18:43
      回复
        ?


        IP属地:广东9楼2008-10-11 14: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