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马目前被列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野马的价值还不仅于此。动物学家指出,野马具有6000万年的演化史,很少有动物能像野马这样留下自己完整清晰的历史,包括大熊猫。6000万年是个什么概念?那时天山山脉正在隆起。地球还不是今天的模样。那时候地球上还没有人类。森林里跳跃着一种狐猴,这种猴子还没有想好自己究竟是演化成古猿还是继续做猴子。野马就在这时出现了,它只有40厘米高,大如狐狸,脚有5趾,生活在森林中。当人类的第一位祖先“南方古猿”直立行走时,野马已经变成草原动物,蹄子由5趾变为3趾,最后又进化成现在的单趾,身材也变得高大了。达尔文的进化论,野马演化是其重要例证之一。
每一匹野马都是“活化石”,都是一座基因库,每一匹野马的血液里都流动着6000万年的故事。野马研究专家石存海工程师说:野马与家马绝非同种,野马具有家马不可替代的意义。他说,野马在外形毛色形态结构上与家马不同,而且在解剖学、染色体血型上都与家马不同。野马头大脖颈粗短,筋肉发达,肺活量大,身高大于身长,呈高方型,从力学上说,属于快速奔跑型动物,时速可达60公里,是家马的一倍。野马的染色体都是单数,血液中红细胞含量大,而家马染色体多为双数。野马性情暴躁凶野,生有胡须,杂乱无章,像张飞的络腮胡一般。周副教授说。
100年后的温顺目光(小)
杨处长说,普氏野马的原产地在新疆准噶尔,1986年,18匹野马从德国、英国、美国万里迢迢回到故乡,故乡的人惊叹着野马的奇异相貌,野马也瞪着受惊的眼睛审视着这片荒原。真是相见不相识,相顾两茫茫。回家者已是当年背井离乡者的第八第九代了。1878年俄国军官普尔热瓦尔斯基在新疆捕获野马,野马因之被冠以“普氏野马”后,德、英、法、荷兰的探险家蜂拥而入准噶尔进行捕猎。他们在春天野马产驹时节穷追野马群。成年的野马奔逃而去,可怜刚出生的幼驹不是跑得肺炸裂而死,就是被活捉。1899年俄国人捕到7匹,经7个月的跋涉到达乌克兰时,死了3匹;1900年德国人捕获52匹,经一年辗转到达汉堡只余28匹。可以想见,上个世纪野马跨越欧亚大陆的旅途是多么艰辛与坎坷。
到达欧洲的野马成为马戏团的演员,彩饰披挂。野马家族在荒野上不堪人类猎杀和西伯利亚风雪而灭绝时,正是这些“演员们”延续了野马家族的香火。当年运抵德国的28匹野马中有18匹繁殖。现在世界26个国家和地区的112个饲养点的近1000多匹野马,大多是这18匹的子孙。近亲繁殖,离开原野和故土的野马体质不断下降,繁殖成活率很低,野马始终面临着种群灭亡的危险。国外的专家们想了许多办法,但野马就是不发情,不交配,即使交配成功,流产的居多。成活率只有25%,有的3—5年不能连续繁殖。1978年国际野马组织的专家汇集荷兰提出“野马还乡保种”计划,就是让野马回家乡增加数量,然后放归大自然,重建野生种群,于是有了10匹野马万里迢迢“还乡”的故事。
杨处长告诉记者,夏季干旱野马为喝一次水常常奔走百公里,冬天西伯利亚寒流带来厚厚积雪,野马渴则吃雪,饥则以蹄刨开冰雪吃草根。野马一般以10匹左右为一群,一群马中只有一匹公马。野马家族遵循最强原则,淘汰弱者,公马只有经过争雄斗败其它公马,才能成为母马们的“丈夫”。母马也以强弱排出严格的秩序。最强者在马群中地位最高,享有吃草、饮水、交配的优先权。一匹小马驹成年之后就会被毫不客气地逐出家族去重新组群,近亲繁殖自然避免。荒野中的野狼是野马的天敌。一般一两只野狼不敢侵犯马群,护群公马和带驹母马会和狼殊死搏斗,据说野马腾起的后腿可以准确无误地致狼于死地。但群狼斗野马就是一场势均力敌惨烈异常的血肉之战。这些都成为野马遥远的过去,100年的圈养使野马有了很多变化。见人不逃避这是我们最大的感受。野马的眼里流露的是和家马一样温顺的目光。抚摸它,它还会抖动皮毛摇摇尾巴。每天按时喂水喂草,每年打预防针;夏天喂西瓜,冬天吃优质苜蓿,野马按家马的方法养了100年。
每一匹野马都是“活化石”,都是一座基因库,每一匹野马的血液里都流动着6000万年的故事。野马研究专家石存海工程师说:野马与家马绝非同种,野马具有家马不可替代的意义。他说,野马在外形毛色形态结构上与家马不同,而且在解剖学、染色体血型上都与家马不同。野马头大脖颈粗短,筋肉发达,肺活量大,身高大于身长,呈高方型,从力学上说,属于快速奔跑型动物,时速可达60公里,是家马的一倍。野马的染色体都是单数,血液中红细胞含量大,而家马染色体多为双数。野马性情暴躁凶野,生有胡须,杂乱无章,像张飞的络腮胡一般。周副教授说。
100年后的温顺目光(小)
杨处长说,普氏野马的原产地在新疆准噶尔,1986年,18匹野马从德国、英国、美国万里迢迢回到故乡,故乡的人惊叹着野马的奇异相貌,野马也瞪着受惊的眼睛审视着这片荒原。真是相见不相识,相顾两茫茫。回家者已是当年背井离乡者的第八第九代了。1878年俄国军官普尔热瓦尔斯基在新疆捕获野马,野马因之被冠以“普氏野马”后,德、英、法、荷兰的探险家蜂拥而入准噶尔进行捕猎。他们在春天野马产驹时节穷追野马群。成年的野马奔逃而去,可怜刚出生的幼驹不是跑得肺炸裂而死,就是被活捉。1899年俄国人捕到7匹,经7个月的跋涉到达乌克兰时,死了3匹;1900年德国人捕获52匹,经一年辗转到达汉堡只余28匹。可以想见,上个世纪野马跨越欧亚大陆的旅途是多么艰辛与坎坷。
到达欧洲的野马成为马戏团的演员,彩饰披挂。野马家族在荒野上不堪人类猎杀和西伯利亚风雪而灭绝时,正是这些“演员们”延续了野马家族的香火。当年运抵德国的28匹野马中有18匹繁殖。现在世界26个国家和地区的112个饲养点的近1000多匹野马,大多是这18匹的子孙。近亲繁殖,离开原野和故土的野马体质不断下降,繁殖成活率很低,野马始终面临着种群灭亡的危险。国外的专家们想了许多办法,但野马就是不发情,不交配,即使交配成功,流产的居多。成活率只有25%,有的3—5年不能连续繁殖。1978年国际野马组织的专家汇集荷兰提出“野马还乡保种”计划,就是让野马回家乡增加数量,然后放归大自然,重建野生种群,于是有了10匹野马万里迢迢“还乡”的故事。
杨处长告诉记者,夏季干旱野马为喝一次水常常奔走百公里,冬天西伯利亚寒流带来厚厚积雪,野马渴则吃雪,饥则以蹄刨开冰雪吃草根。野马一般以10匹左右为一群,一群马中只有一匹公马。野马家族遵循最强原则,淘汰弱者,公马只有经过争雄斗败其它公马,才能成为母马们的“丈夫”。母马也以强弱排出严格的秩序。最强者在马群中地位最高,享有吃草、饮水、交配的优先权。一匹小马驹成年之后就会被毫不客气地逐出家族去重新组群,近亲繁殖自然避免。荒野中的野狼是野马的天敌。一般一两只野狼不敢侵犯马群,护群公马和带驹母马会和狼殊死搏斗,据说野马腾起的后腿可以准确无误地致狼于死地。但群狼斗野马就是一场势均力敌惨烈异常的血肉之战。这些都成为野马遥远的过去,100年的圈养使野马有了很多变化。见人不逃避这是我们最大的感受。野马的眼里流露的是和家马一样温顺的目光。抚摸它,它还会抖动皮毛摇摇尾巴。每天按时喂水喂草,每年打预防针;夏天喂西瓜,冬天吃优质苜蓿,野马按家马的方法养了1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