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汉服吧 关注:94贴子:1,669
  • 1回复贴,共1

《弟子规》析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兰陵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109684/answer/2367214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弟子规》这本书,是通过一遍又一遍的心理暗示培养“顺民”的,我来解释一下,儒家关于孝的核心思想保存在《论语》《孟子》和《孝经》里,孝的核心思想讲的是“父慈子孝”,其中“父慈”和“子孝”是同等重要的东西,甚至“父慈”是更重要的,因为它是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子孝”根本无从谈起,如何与父母断绝亲子关系?这样的问题,以儒家的角度看,觉对是父母失德,儒家常以父子关系和君臣关系互通,孟子:“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 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雠。”态度不可谓不鲜明,后世搞出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种不知所谓的东西简直让人无力吐槽。而“父慈”这个重要的前提,《弟子规》不说。
再讲讲“子孝”,“孝敬”和“孝顺”是两回事,《孝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核心内容叫:“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翻译过来就是“父母要有一个敢于诤谏的儿子,那么他就不会陷于不义,因此父母不义,子女必须要诤谏。”这么重要的东西,《弟子规》怎么说?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翻译过来:”父母爱我们的时候,孝顺不困难;父母讨厌我们的时候,孝顺父母才是难能可贵;劝导时要和颜悦色,声音柔顺;父母听不进去劝解,和颜悦色反复说;父母不听恳劝,我们难过地痛哭流涕,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无怨无悔。”这玩意不叫孝,叫谄媚。
《孝经》:
曾子曰:“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
白话:
曾子说:“敢问子女听从父母的话,称得上孝吗?”
子曰:“放屁,放屁。”
对应《弟子规》:
“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扯淡,这种只给人片面信息而且一遍又一遍的灌输的行为,现代一般称之为“传销”。
每当我想起剃成半秃的《弟子规》作者,一个落魄的清朝秀才,拿起《孝经》读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时候,都忍不住抚掌大笑。
当然有人会问“你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大法呢?”
很简单的道理,我会把好东西里的渣子剔出去,但绝不会在渣子里翻好东西。
如果真的为子孙着想,请多教导他们逻辑思维,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以及分析能力,千万不要以为规定他们按照什么标准做事就好,孩子真的心智不成熟需要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也比《弟子规》好太多。


1楼2016-11-22 10:27回复
    转:
    《弟子规》里的孝道和传统汉家经典中的孝道的区别
    《弟子规》:“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孝经,谏诤章》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十三经注》:“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子贡问于孔子曰:「子从父命,孝;臣从君命,贞乎?奚疑焉?」孔子曰:「鄙哉!赐,汝不识也。昔者明王万乘之国,有争臣七人,则主无过举;千乘之国有争臣五人,则社稷不危也;百乘之家有争臣三人,则禄位不替;父有争子,不陷无礼;士有争友,不行不义。故子从父命,奚讵为孝?臣从君命,奚讵为贞?夫能审其所从之谓孝之谓贞矣。」
      ——《孔子家语·三恕第九》
    《曾子耘瓜》
    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向也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曾皙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蒸蒸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


    2楼2016-11-22 10: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