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花消渴茶吧 关注:38贴子:333
  • 7回复贴,共1

【参花消渴茶】警惕!有了这些症状,说明并发症来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来自眼的信号
  视力急剧变化,如:瞳孔变小而在眼底检查时用扩瞳剂效果不佳,放大瞳孔的能力也较正常人差;反复眼睑疥肿、眼睑炎、睑缘炎;或见眼外肌麻痹,突然上睑下垂、视物力模糊、复视、头痛、头晕等症状都是糖尿病眼病的预警信号。
  二、来自耳的信号
  前苏联医学家发现糖尿病患者耳垢异常增多,而且常常是糖尿病越重越严重。因此凡感耳痒且耳垢异常增多者,应考虑是否血糖控制不良。
  三、来自口腔的信号
口腔烧灼感、口腔黏膜干燥型患者可见牙龈红肿、压痛,牙周组织水肿,牙周袋形成,牙齿叩痛、松动、脱落等。
  四、来自肾的信号
  微量蛋白尿可能是糖尿病肾病的先兆。有些患者得了糖尿病并没有症状,即使患糖尿病很多年,自己仍一无所知,而当发现糖尿病时可能已经有微量蛋白尿。糖尿病病程10年的患者微量蛋白尿的出现率可达到10%—30%;糖尿病病程20年的患者,微量蛋白尿的出现率为40%,且20年后有5%—10%的患者恶化成终末期肾病。青年期发病的糖尿病患者到50岁时有40%的患者发展为严重的肾病,需要血液透析和肾移植,否则只能面临死亡。
  五、来自皮肤的信号
  皮肤瘙痒症、反复出现毛囊炎、疖肿、痈及皮肤溃疡、红斑和皮肤破损等疾病,严重者甚至导致局部组织坏死或坏疽,常见于肥胖和血糖过高的患者,也可见真菌感染,如股癣、手足癣和念珠菌感染导致的甲沟炎。真菌感染容易发生在身体温暖和潮湿的部位(外阴部、乳房下、脚趾间等)。
  六、来自汗的信号
  糖尿病患者常常出汗,中医通过辨汗可以了解患者的病症虚实及患者处于糖尿病哪一阶段。糖尿病初期患者一般属中医实证,常在饭后、运动后出汗,为实汗。实汗又有热汗,粘汗之分,身热而汗出伴有口渴、大便秘结、小便色黄为热汗,为实热熏蒸而汗出;汗出色黄而粘,舌苔黄腻者为湿热熏蒸所致。患糖尿病时间较长后人体正气亏虚,体质不热,以手足多汗常见,称为虚汗。虚汗有冷汗、自汗之分。汗出而皮肤凉,平时也常感手脚发凉或夜尿多者为冷汗;因为阳气不足,皮肤不凉而汗出不断者为自汗,此类患者小鱼际(手掌小指侧)及手腕部皮肤常潮湿,易感冒,因气虚所致。手腕部皮肤出汗常常是糖尿病进入中期的标志。
  七、来自便秘的信号
  便秘是指排便频率减少,七天内排便次数少于2—3次,或次数不少而排便时困难,粪便干结。可能为周围自主神经病变、平滑肌变性所致,而且高血糖可直接抑制消化道运动。中医认为便秘主要由于气虚以及阴津的不足所致,虽有便意但无力将粪便排出,为气虚便秘,多见于老年人或体质较虚者;阴津不足表现为大便干结,腹中胀满,口干口臭,多伴有热。
 八、来自夜尿多的信号
  夜尿多是指夜间尿量或排尿次数的异常增多。一般来说健康人每24小时排尿约1.6升,正常人排尿次数昼夜比约为:青少年3:1或4:1,中老年1:1,70岁以上的老年人1:3。如果夜尿量大于一天总尿量的1/2或昼夜排尿次数比值减少都为夜尿多。其临床表现除有夜间尿量或次数增多外,患者往往兼有睡眠不足、精力减退、食欲不振、焦虑烦躁、精神萎靡等症。糖尿病所致夜尿多主要由于其导致肾小管损伤,如糖尿病代谢障碍、血液的高渗、高粘状态、微血管损伤、肾小球的高滤过、高灌注状态等均可使肾小管的结构异常,结构的异常必然导致功能受损。当远端肾小管受损时,出现尿浓缩功能减退,从而产生低渗透压、低比重尿。
  九、来自自主神经的信号
  患者心跳加快,安静时心率可达90~100次/分钟。正常人夜间心率比白天偏慢,而此类患者夜间和白天的心率变化不大。从卧位或蹲位起立时,常伴头晕、软弱无力、心慌、大汗、严重时晕倒。
  胃胀满、腹痛、恶心、食欲不振、吞咽困难、饮食后烧灼感、排便异常,间断出现夜间腹泻,量多呈水样,无腹痛,无便血,一般不伴有体重减轻或吸收不良。排尿时无力,小腹下坠,小便滴沥不尽,严重时尿失禁,阴茎不能勃起直至完全阳痿。
  十、来自四肢的信号
  感觉多是从足趾开始,经数月或数年逐渐向上发展。症状从很轻的不适感、表浅的“皮痛”到难以忍受的疼或深部的“骨痛”。典型的疼痛可为针刺、火烧、压榨或撕裂样疼痛。还会有麻木、发冷感。常有蚁行感或麻木感,由于温度感丧失、痛觉迟钝而易发生下肢各种创伤和感染。


1楼2016-12-03 16:26回复
    糖尿病患者存在“十高一低”的发病特点: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HbA1c、高血粘、高炎症反应、高微量蛋白尿、高尿酸、高胰岛素血症、高体重,免疫力低下。在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单纯靠控制血糖来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产生,效果并不理想。
    中国的糖尿病患者正在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患病率增长速度很是惊人,更有甚者因并发症控制不当对生命造成了威胁。这对于已经步入世界大国、强国行列的中国来说,无疑要引起更大的重视。


    2楼2016-12-14 09:32
    回复
      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中,每4人就有3人已经出现了糖尿病并发症。形势严峻到患病超过三年以上的糖友,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在46%以上;五年以上的糖友,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在61%以上;而十年以上的糖友,出现并发症的几率更是高达98%。
      在形形色色,数量多达146种的并发症中,足病(足部坏疽、截肢)、肾病(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眼病(模糊不清、失明)、脑病(脑血管病变)、心脏病、皮肤病、性病等是糖尿病最为常见的症状,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因素。


      3楼2016-12-14 09:33
      回复
        糖尿病人在回顾自己患病的轨迹时,会发现惊人的雷同。
        他们无一例外,先是生活方式普遍存在问题,造成体内复合毒素不断沉积,久而久之患病。心情由开始的惶恐不安,到暂时没发现并发症进而情绪上产生小松懈;等出现并发症后再次盲目紧张、转而认真服药;降糖药吃来吃去终于失了望;就千方百计寻找偏方;却依然难以阻止病情的不断恶化。


        4楼2016-12-14 09:35
        回复
          他们一边绝望,一边抱着希望。他们态度积极,求治心切,拜访医生,请教病友。
          他们逢广告必看、必信;逢偏方、单方,必试;大有“神农尝百草”的精神。
          当试了没用时,又听某某说什么药治好了谁的糖尿病,就去药店点名要什么药。过上一段时间,又听说另外的什么药还要更好,于是就又更换另外的药品。就这样换来换去,几乎各种药品都试过了。钱没少花,精力没少费,然而效果却总是停滞不前,最终还是被迫走上了注射胰岛素的不归路。


          5楼2016-12-14 09:38
          回复
            医生一般会这样告诉糖友,治好糖尿病的关键是合理!首先应合理用药!什么药?非降糖药莫属!选择合理用药的原则是:根据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根据病情是轻还是重;根据发病阶段是早期、中期还是晚期;根据有无慢性并发症等等的标准去选药,做到对每位病人高度个体化,不千篇一律,不采用相同的用药模式对待所有病人。再有就是饮食也要合理,这里的合理也就是这个不让吃、那个不准碰,像碳水化合物就是糖友大敌,碰不得!如此一来,便将血糖控制在一定范围,糖尿病也就“治愈”了。


            6楼2016-12-14 11:15
            回复
              听起来似乎是没大问题,因为几乎每一位糖友都是这么熬过来的。
              很多糖友分外“听话”,饭吃的少,药吃的“饱”,直至发生了较严重的低血糖反应:头晕、眼花、大汗、心慌、全身发软,甚至差点出了事,事后还要头痛好多天。
              糖友心说,血糖都这么低了,糖尿病肯定治的差不多了吧?
              其实这里面问题可大了。
              我说,低血糖是降糖药极严重的副作用反应,对人体,尤其是对大脑的伤害是极为严重的。出现低血糖一方面是由于患者没有做到饮食均衡,未能合理配置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没有做好低盐、低脂,多食新鲜蔬菜等饮食要求。另一方面,对A糖友合适的药对B糖友就不一定合适,切勿一概而论。用药的剂量也应从小开始,逐步根据血糖、尿糖调整,切忌照搬药物说明书剂量,很多人出现危险的低血糖症状就是由于药物剂量选择存在问题。


              7楼2016-12-14 11:33
              回复
                糖尿病中有70%的患者死于糖尿病并发症,这么高的死亡率呼唤起患者对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视,那么,糖尿病并发症怎么预防呢?主要有一下几种方法。
                1.多饮水,保持每日饮水量和尿量在1500~2000ml左右。
                2.适当限制钾和蛋白质的摄入。应节制含钾饮料、含钾水果的摄入。蛋白质应控制在每天每公斤体重0.6~0.8克,且以易消化的鱼类、瘦肉为佳。
                3.食盐摄入应有限制。糖尿病人菜肴应尽可能淡一些,食盐摄入量应在每天6克以内。
                4.严格控制血糖。其关键一是严格限制热量摄入,二是坚持良好的血糖控制,三是避免情绪激动、感染等引起血糖波动的各种因素。
                5.严格控制血压,尽量使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6.避免使用有毒性的药物。
                7.摄入充足维生素、微量元素。特别是维生素B、维生素C和锌、钙、铁等,对人体脏器有保护作用。
                8.禁止吸烟,吸烟是加重糖尿病的重要因素。


                8楼2017-01-12 11: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