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鱼海棠与你的名字
当《你的名字》上映时,我依旧是首映观众之中的一人。
这部新海诚导演的动漫电影,其手法和深度以及表现力都绝对凌驾在《大鱼海棠》之上。前者对人性的刻画更细腻,对人物的性格把握更到位。在新海诚的手中,他的主人公栩栩如生。
如小桥流水,情节自然流露。搭配细节极为细腻的画风,新海诚把自己高度终于提升到了大师的水平。
我不得不承认,《你的名字》和《大鱼海棠》就不是一个层面的作品,这点相信很多人也会认同。
但是......必须在万籁俱寂后,必须在夜深人静时,必须在灯火阑珊处,必须在一人独处中。有一种感觉慢慢爬上心头......
这种感觉很难言明,随着大提琴的独奏失去了理性。我还会想念《大鱼海棠》,会比任何情况下都想念它。
我记得很久以前,写《红河谷》的影评时,有人觉得它过于煽情,有点做作。我想,也许会有更好的表现方式吧?
无论你站在什么角度去看时,我一直记住它是部电影。也就是说,它需要在一百二十分钟之内让你入戏,让你感同身受。
所以当《红河谷》中的丹珠慷慨赴死时,当《黄河绝恋》的安洁在黄河边,镜头前,张开双臂时。我明明知道它在煽情,还是会被感动。
后来我去了西藏,当然不是为了电影。当了那里后,我忽然发现,藏族中还真有人是那个样子。那么简单,那么纯粹。当我跪下,五体投地开始长头连绵时。他们立刻把我接纳为他们中的一份子,立刻愿意陪伴在我的左右。
那么我问你们,到底是简单还是真实?
当我回顾《大鱼海棠》时,我发现它的内容也是如此,简单,直白,大量煽情。只是,谈不上做作。它真的很纯粹。
我想起在我的老家,兄弟黑赫尔喜欢萨仁其其格。就是那样简单地喜欢,似乎不浪漫,似乎不内敛。就是在草原上,大声喊出那句话后,被她拒绝。
相对的,大和民族往往不会这样。他们大部分内敛且有教养。所以新海诚表现人物时,除了必要地表现出符合人物年龄的举止外,内敛也表现得很淋漓。
一个表现力粗旷,一个表现力细腻。对电影而言,当然是后者好。
但针对一个观众而言,结果就难说了。我想,我们可不可以不要老用一个评论家的眼光,带着批判和真知灼见去看一部电影。特别是主人公是孩子的电影。
孩子就应该表现得纯粹,就像藏族的孩子那样无拘无束,而不是拦车要钱。后者不是孩子,是被污染的生命。孩子就应该大胆,就像我老家的孩子那样,无数次地被马摔下来,就是要骑他最喜欢的那一匹。
躺在床上时,我认为孩子是这样的。成年人为什么就不能是这样?也许这话本身就很孩子气,很任性。但是想爱就去爱,为什么不可以?
其实我也喜欢我们老家的萨仁其其格,为什么我就不能那样去对她说?原因也许很简单,因为我不是黑赫尔,《大鱼海棠》也不是《你的名字》。
在城市里仰望天空,充其量有很多星星。但是离漫天繁星还差得远......
我知道在西藏,在我的老家,都是能在夜晚看见银河的。当我仰望着它时,我发现《大鱼海棠》的致命缺点。
它真的只是个半成品,只是导演的一个任性的想法。因为《你的名字》谁都可以走进电影院看它,然后给一个不错或者很不错的评价。但是《大鱼海棠》是挑那些见过高山,混过社会,尝过爱情,有着信仰且不忘初心的人。它会勾起你的记忆,让你在荧幕前找到共鸣。
两部电影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生死,一个更加激烈,一个更加怀柔。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你的名字》是对死亡更好的诠释,它更大气,更宏观,更耐琢磨。相比《大鱼海棠》更细腻和自然。
然而经历过生死劫的人都知道,当死亡要降临时,或者我们主动选择死亡时,最后一次演绎生命的过程,当然希望它更波澜壮阔,不是吗?
一个基调不断变化且顺理成章的电影,我的评价是必成大器。但让我静心一人时,我还是愿意再品尝一次,那能整个勾起我内心的电影。
有的电影,非常好,可以给予极高的评价。有的电影,不是很出色,却能让某些人一直记得。
道理简单,只给某些人呈现,只为自己而拍摄,知与谁同?
当《你的名字》上映时,我依旧是首映观众之中的一人。
这部新海诚导演的动漫电影,其手法和深度以及表现力都绝对凌驾在《大鱼海棠》之上。前者对人性的刻画更细腻,对人物的性格把握更到位。在新海诚的手中,他的主人公栩栩如生。
如小桥流水,情节自然流露。搭配细节极为细腻的画风,新海诚把自己高度终于提升到了大师的水平。
我不得不承认,《你的名字》和《大鱼海棠》就不是一个层面的作品,这点相信很多人也会认同。
但是......必须在万籁俱寂后,必须在夜深人静时,必须在灯火阑珊处,必须在一人独处中。有一种感觉慢慢爬上心头......
这种感觉很难言明,随着大提琴的独奏失去了理性。我还会想念《大鱼海棠》,会比任何情况下都想念它。
我记得很久以前,写《红河谷》的影评时,有人觉得它过于煽情,有点做作。我想,也许会有更好的表现方式吧?
无论你站在什么角度去看时,我一直记住它是部电影。也就是说,它需要在一百二十分钟之内让你入戏,让你感同身受。
所以当《红河谷》中的丹珠慷慨赴死时,当《黄河绝恋》的安洁在黄河边,镜头前,张开双臂时。我明明知道它在煽情,还是会被感动。
后来我去了西藏,当然不是为了电影。当了那里后,我忽然发现,藏族中还真有人是那个样子。那么简单,那么纯粹。当我跪下,五体投地开始长头连绵时。他们立刻把我接纳为他们中的一份子,立刻愿意陪伴在我的左右。
那么我问你们,到底是简单还是真实?
当我回顾《大鱼海棠》时,我发现它的内容也是如此,简单,直白,大量煽情。只是,谈不上做作。它真的很纯粹。
我想起在我的老家,兄弟黑赫尔喜欢萨仁其其格。就是那样简单地喜欢,似乎不浪漫,似乎不内敛。就是在草原上,大声喊出那句话后,被她拒绝。
相对的,大和民族往往不会这样。他们大部分内敛且有教养。所以新海诚表现人物时,除了必要地表现出符合人物年龄的举止外,内敛也表现得很淋漓。
一个表现力粗旷,一个表现力细腻。对电影而言,当然是后者好。
但针对一个观众而言,结果就难说了。我想,我们可不可以不要老用一个评论家的眼光,带着批判和真知灼见去看一部电影。特别是主人公是孩子的电影。
孩子就应该表现得纯粹,就像藏族的孩子那样无拘无束,而不是拦车要钱。后者不是孩子,是被污染的生命。孩子就应该大胆,就像我老家的孩子那样,无数次地被马摔下来,就是要骑他最喜欢的那一匹。
躺在床上时,我认为孩子是这样的。成年人为什么就不能是这样?也许这话本身就很孩子气,很任性。但是想爱就去爱,为什么不可以?
其实我也喜欢我们老家的萨仁其其格,为什么我就不能那样去对她说?原因也许很简单,因为我不是黑赫尔,《大鱼海棠》也不是《你的名字》。
在城市里仰望天空,充其量有很多星星。但是离漫天繁星还差得远......
我知道在西藏,在我的老家,都是能在夜晚看见银河的。当我仰望着它时,我发现《大鱼海棠》的致命缺点。
它真的只是个半成品,只是导演的一个任性的想法。因为《你的名字》谁都可以走进电影院看它,然后给一个不错或者很不错的评价。但是《大鱼海棠》是挑那些见过高山,混过社会,尝过爱情,有着信仰且不忘初心的人。它会勾起你的记忆,让你在荧幕前找到共鸣。
两部电影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生死,一个更加激烈,一个更加怀柔。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你的名字》是对死亡更好的诠释,它更大气,更宏观,更耐琢磨。相比《大鱼海棠》更细腻和自然。
然而经历过生死劫的人都知道,当死亡要降临时,或者我们主动选择死亡时,最后一次演绎生命的过程,当然希望它更波澜壮阔,不是吗?
一个基调不断变化且顺理成章的电影,我的评价是必成大器。但让我静心一人时,我还是愿意再品尝一次,那能整个勾起我内心的电影。
有的电影,非常好,可以给予极高的评价。有的电影,不是很出色,却能让某些人一直记得。
道理简单,只给某些人呈现,只为自己而拍摄,知与谁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