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会面发展,以影视艺术为基础、电影游戏新媒体产业为依托,掌握数字媒体艺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综合文化素养及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数字媒体艺术人才。
毕业生可在影视传媒、网络媒体、游戏动漫、移动互联网、数字娱乐、电视栏目包装、广告设计、新闻出版和数字媒体教育等跟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领域从事有关数字媒体内容创意、设计和制作等工作。
二、培养方式: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主要包括课堂理论和实验教学、艺术写生、实习实践教学、专题项目实践、联合创作、大学生科技创新、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和毕业设计等。
针对数字媒体的科技与艺术并重的学科特点,强调媒体艺术与技术两个专业方向学生在技能学习和创作实践中的协同学习和实践训练训练。在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创作的能力。
注重学生的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北京电影学院的优势电影教育资源环境下,设置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的实践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开展专题实践、联合创作和设计创新等实践教学,重视与行业领先企业和机构的教学合作,都是学生所学专业技能的实用性和时代适应性。
在培养环节中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加强与动画等专业同学的,协同学习及联合创作实践能力,发挥大学创新能力。推行导师制,强调个性化培养,力求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学习、发展的空间。鼓励高年级的学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参加高水平的学科专业竞赛,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在实践中发展,弥补理论学习中的不足。开阔专业视野,培养团队精神,创新精神,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依托学科和专业核心课程:
1、依托学科:
设计学、戏剧与影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专业核心课程:
设计基础、数字媒体、艺术导论、程序设计基础、视觉造型基础、视听语言、教学是基础、三维动画基础、虚拟手型设计、用户界面设计、游戏引擎技术应用、交互媒体角色与叙事、虚拟造型概念设计、交互设计可用性分析、数字媒体用户分析、游戏叙事策划、数字媒体专题创作(系列)、移动平台应用开发、移动媒体内容制作和教学媒体后期合成。
四、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本专业实践环节主要由基础技能学习、专题设计、联合创作、项目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组成实践性教学环。主要包括三维动画制作、游戏引擎技术应用、交互叙事、视觉造型基础、视听语言、故事版设计,用户界面设计,数字媒体声音设计、视觉概念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专题创作,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