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吧 关注:6,536贴子:39,503
  • 16回复贴,共1

窃负而逃 真的好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
孟子曰:“执之而已矣。”
“然则舜不禁与?”
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然则舜如之何?”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窃负而逃,通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
另外,“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对这种做法也不是太理解,求解答。


IP属地:日本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6-12-05 22:22回复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12-06 12:19
    回复
      感觉楼主对于字句的把握似乎不太妥当,假如舜真的对父亲所杀之人毫无感情,“逃”该作何解释呢?商鞅对于犯错误的太子不处置,尚且没有人敢跳出来讲“应割掉太子的鼻子。”舜把自己的父亲保全住了又如何呢?但是不行的,因为公理不是虚妄的。舜之逃,一不忍见老父受刑戮之苦,二司法官上承天命,无人可以阻挡他贯彻正义。“逃”彰显词典,是“逃”非“抗”,可仔细把玩其中意味。海滨之处,远离人居,常人所不愿去,舜与父亲居住在那里,却能安然享受父子之情,所以感不到痛苦。令“直在其中矣”不是说此事是正直的,而是“直”的精神蕴含其中了。所谓直者,“怅也欲,焉得刚”,为外物所弊,丧失人所依据之处的,不可以算是刚强。儿子举报父亲,是畏惧法律,是忍心见父亲受刑戮之苦的,恐怕已经麻木到了极点了吧。


      IP属地:浙江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6-12-07 20:49
      收起回复
        站在公义的角度,他的位置有维护法治的责任;
        而处于私情,父亲如果得受刑戮,舜又有不忍之心。
        所谓有所受之,孟子不好意思这样讲圣人,只能讲的客气,其实就是有所不受。
        古人的行事,当然最好是公义私情都要兼顾,但实在权衡之下,公义私有两个方面实在很难兼顾时,就抛弃了公职,放弃了当皇帝,宁愿做乡巴佬。这是人最纯真的东西,自己做皇帝却杀了父亲,这其实是自私的欲望,因为要维护自己统治的面子嘛。
        至于你说的纣王那个问题,其实父亲即使是大坏蛋,但是如果灾难过来,做儿子的责任就是救他。天下人可以屠戮他,做儿子的不能,必须救。因为有父子的关系在这里。反过来,儿子也有劝谏他使他改正的责任,比如比干,他那个位置必须这样做,他是辅臣嘛,有那个责任在,所以死得其所。而泄冶劝谏陈灵公而被杀了,孔子反而说他死而无益,便是因为泄冶和陈灵公之间的联系少,大概是贪图忠臣的名声之类。
        再贡献一个故事:公叔座和商鞅。公叔座站在公的立场要杀商鞅,但是报告完魏王后,反过来又劝商鞅快跑。这就是立场的不同,行事方式截然相反,以现代人的观点看是两面派,其实这是古人公私分明的处事智慧。
        所谓舍生而取义,其实就是哪一头更大的取舍关系,父子关系与个人功名富贵,父子关系与普通人民关系,在不得已之下的对比,需要权衡出哪一种方式更合适,便符合【义者,宜也】的要旨。
        圣人宁取狂狷之士,而非乡愿也。


        IP属地:江苏7楼2016-12-13 22:2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