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光绪《古州厅志》地里志一第二页载:“古州有里外之分,自宋至元明,建寨设州设长官司,皆外古州也。而里古州历代具为化外生苗,雍正七年始开辟而版籍之,以隶府属。 古州在府治西一百八十里“。《古州厅志》是现今榕江这个古州的地方志,里古州即现今榕江县城。自宋至元明直到清朝顺治康熙,设州设长官司的只有一个古州,即现今的黎平罗里,那时没有“里古州”“外古州”之分之称。请看宋、元、明清史书只有称“古州八万军民总管府”、“古州军民长官司”、 “古州蛮夷长官司”、 “古州长官司”的,没有称“外古州……长官司”的。直到清雍正五年设“古州镇总兵”,并建城修筑石城墙成为军事要地后,此时,沿续几个朝代的“古州长官司”同时存在黎平罗里。为了区别方便,清朝地方政府把修筑有石城墙的溶江“诸葛营”古州镇称“里古州”,把黎平罗里“古州长官司”称为“外古州”。
明朝继宋、元沿续在黎平罗里设置“古州蛮夷长官司”。在清朝顺治、康熙前,“古州长官司”(罗里)、黎平、铜鼓早就有军政建置和任职长官。而“古州镇”“古州厅”(榕江)、下江在清雍正五年(1727年)后,始有军政建置及外地流官任职。“古州厅”与“古州长官司”的建置时间、地点、政权性质、任职长官来源等都不同,“古州厅”系由外地流官任长官的政权机构,“古州长官司”系由本地少数民族大姓家族世袭的“土司”。
明朝继宋、元沿续在黎平罗里设置“古州蛮夷长官司”。在清朝顺治、康熙前,“古州长官司”(罗里)、黎平、铜鼓早就有军政建置和任职长官。而“古州镇”“古州厅”(榕江)、下江在清雍正五年(1727年)后,始有军政建置及外地流官任职。“古州厅”与“古州长官司”的建置时间、地点、政权性质、任职长官来源等都不同,“古州厅”系由外地流官任长官的政权机构,“古州长官司”系由本地少数民族大姓家族世袭的“土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