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吧 关注:861,001贴子:12,127,214
  • 1回复贴,共1

“麋竺”?“糜竺”?傻傻分不清楚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三国志集解》在《先主传》里,有一条关于麋竺的注。
◎盧弼曰:毛本、吳本“麋”作“糜”,誤。
◎胡三省曰:○《姓譜》:楚大夫受封於南郡麋亭,因以爲氏。或言工尹麋之後,以名爲氏。
◎李慈銘曰:本作“麋”,從鹿,音武悲切。漢有麋敬,蜀有麋竺、麋芳。《廣韻·六脂》、王應麟《姓氏急就章》皆同,並無作“糜”之姓。
其实“麋”“糜”兩姓皆存,然非同。
○唐《元和姓纂》有“麋”姓無“糜”姓,與北宋《廣韻》、南宋《姓氏急就章》同。《姓纂》卷二“麋”云:楚大夫受封南郡麋亭,因以爲姓。【東海朐山】漢有麋敬。《蜀志》有麋竺,生芳。(○孫星衍、洪瑩校:案《蜀志》作“竺弟芳”。○岑仲勉校:庫校云:“案《蜀志》作‘竺弟芳’。”余按《類稿》三引作“漢有麋竺、糜芳”。)宋有麋勗之。又麋信撰《說要》,注《榖梁》。(○孫星衍、洪瑩校:案麋姓之“麋”,一作“糜”字。○岑仲勉校:按庫本注原云:“案麋信之‘麋’,一作‘糜’。”)【元和姓纂,1/100】
○可知唐时仍以麋爲姓,未作“糜”。而清修四库,辑《姓纂》库本,其校记谓“麋”一作“糜”,知至清代《姓纂》中“麋”“糜”已混用。


IP属地:北京1楼2016-12-09 20:30回复
    ○《姓氏寻源》卷四“糜氏”又云:秬黍之類有糜即糜芑也。當取此爲氏,如麥氏、禾氏、榖氏、稷氏之類。【姓氏尋源,46】
    ○張澍爲當時著名學者,算得上一大家,他在考據姓氏的時候多會引經據典,然而“糜”姓卻沒有引用任何文獻,只是自己做了推測。顯然張澍並沒有找到文獻中有關“糜”姓的來源,於是用類比法做了推測。張澍前或未見“麋”“糜”並列,此時“糜姓”很可能是後起之姓,很可能是因爲對“麋”字的錯寫或簡寫而出現的新姓氏。
    ○然亦有有“糜”姓無“麋”姓者。其或始於宋。宋本《百家姓》今無從得見,然南宋謝維新《古今合璧事類備要·類姓門》保持了宋本原貌,其書有“麋”無“糜”(詳見王建霞《〈百家姓〉沿革及其衍生文獻研究》,內蒙古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爲姓氏之書所少見。
    但《百家姓》作者不著撰名,宋王明清《玉照新志》称爲“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則爲坊間無名者所著無疑。“麋”“糜”易混,無識者乃至以“糜”代“麋”,亦不爲怪。
    清代又有王相作《百家姓考略》,既不能正“糜”之誤,其考證更爲失實。
    ○《百家姓考略》“糜”云:宮音。汝南郡。夏同姓諸侯有糜氏之後。漢有糜竺。
    ○案,前引諸書“糜竺”皆作“麋竺”,列入“麋”姓而非“糜”姓。或有注曰“麋”一作“糜”者,也是以“麋”爲正,“糜”只是“一作”。《百家姓》誤將“麋”寫作“糜”本已誤,王相不審,竟以爲“麋竺”是“糜竺”。更有甚者,以爲“糜竺”之“糜”出自夏朝同姓“有糜氏”,完全無視漢唐宋諸書“麋竺”之“麋”出楚地的記載。而所謂“有糜氏”亦不知爲何國何人。《竹書紀年》有伯靡,助乃少康復國者,乃“夏之遺臣”,未知是否爲同姓。但伯靡不作“有糜氏”明矣。王相事跡無考,所注者皆蒙學讀物,不過簡單音義注釋,與考據諸家不可同日而語。


    IP属地:北京3楼2016-12-09 20:3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