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礼金,你想说点什么?
昨天参加一同事的婚宴,所有同事皆送礼100,我想如果是在家的话,少说也得两百块钱。今天下午跟一贵州的同事闲聊,说起了送礼这回事。随着物价上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礼金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从最初的二十三十五十涨至一百两百三百甚至更多,主要是太少都不好意思拿出手,每家每年送的礼金估计得上万。各种由头的待客摆酒,搬家盖楼周岁大寿红白喜事等等名头层出不穷,每年的礼金估计得拖垮那么几个人,虽然心里不喜,却又无可奈何,因为都这样,送出去的钱总得找个名头收回来。
同事说,他们那儿一开始时,盖楼今年盖好了摆酒,明年再加盖一层,还是要摆酒,就是因为类似于这种无理的摆酒名头太多,所以当地政府出台了一项政策,除了红白喜事以外,任何名义的宴席一律禁止。这项政策也间接的杜绝了巧送礼,巧敛财的情况,我觉得很值得借鉴。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昨天参加一同事的婚宴,所有同事皆送礼100,我想如果是在家的话,少说也得两百块钱。今天下午跟一贵州的同事闲聊,说起了送礼这回事。随着物价上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礼金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从最初的二十三十五十涨至一百两百三百甚至更多,主要是太少都不好意思拿出手,每家每年送的礼金估计得上万。各种由头的待客摆酒,搬家盖楼周岁大寿红白喜事等等名头层出不穷,每年的礼金估计得拖垮那么几个人,虽然心里不喜,却又无可奈何,因为都这样,送出去的钱总得找个名头收回来。
同事说,他们那儿一开始时,盖楼今年盖好了摆酒,明年再加盖一层,还是要摆酒,就是因为类似于这种无理的摆酒名头太多,所以当地政府出台了一项政策,除了红白喜事以外,任何名义的宴席一律禁止。这项政策也间接的杜绝了巧送礼,巧敛财的情况,我觉得很值得借鉴。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