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吧 关注:4,753贴子:40,748
  • 6回复贴,共1

完全不明白四等介音的產生過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好了, 現在學者的結論是, 四等介音-j-在盛唐和中唐之間產生...因為盛唐以後四等和三等同用反切上字
日本吳音, 青韻字除了【丁】是tau/tjau (>tou/tjou)兩讀, 剩下的基本上都是-jau。吳音不是南朝音嗎? 怎麼吳音有介音, 而且和庚三清一樣? 漢音(中晚唐以後)又是清一色的-ei
莆田青韻字文讀-eng (其實就等於閩南的an層早期文讀), 和清韻字迥然不同。莆田 鄭ting≠定teng, 青tsheng≠清tshing, 京king≠經keng...青韻-eng這個文讀層很明顯是最晚的一層, 而青韻白讀卻一大堆的-iann。
鼎tiann, 定tiann, 聽thiann....
為什麼會有這種早層有介音, 晚層無介音的現象?


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6-12-18 13:26回复
    那完全有可能是後來的變化。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6-12-18 18:34
    收起回复
      2025-05-29 22:00:10
      广告
      对应闽南an的怎会是最晚层次?


      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6-12-19 14:27
      回复
        你的意思是an比inn和iann都早。但是問題是, 第一,閩南an對應莆田eng, 而莆田eng確定是文讀,包含了很多書面字。第二, 有很多閩語鑒別字都在inn和iann層, 比如【冥】字, 【經(經絲) 】 【並(比較)】, 而an層感覺上就非常文。第三:鼻化韻(-nn)和束喉韻(-h)的產生影響了所有主元音非-i, -u的中低元音。an韻青登沒有被影響到, 因為鼻化這個音變應該發生在iann層和an層之間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6-12-20 12: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