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文版)
11月22日的杭州,烟雨迷蒙。
位于十五奎巷99号的杭州越剧院会议室里,飘出悠扬婉转的京剧歌声。当天,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69岁高龄的裴艳玲,受邀为杭州越剧院全体团员讲课,讲到兴起,她还亲自示范唱腔,听得不少人落下了眼泪。
一件藏青大褂、灰色裤子,一双布鞋,一顶布帽,要是不开腔,裴艳玲看上去是个再普通不过的老太太。然而一开腔,裴艳玲的神气就全不一样了。从5岁登台唱戏至今,裴艳玲已经唱京剧60余年,擅长武生,被誉为“梨园国宝”。演讲当天,她谈了自己的经历,谈了名家们的奇闻异事,也为年轻人寄予谆谆教诲,全场金句迭出,掌声雷动。
裴艳玲一上来,就教育越剧院的学生们要“尊重传统”、“拿出代表作”。“我们的传统里有很多登峰造极的东西,比西方的更好,只是我们缺乏自信心。东方的艺术每一点一滴、喜怒悲欢里都有一个美字。不尊重,不了解,不爱传统,等于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你看树这么繁茂,它的根系远比枝叶要发达。传统是非常博大精深的,你们现在看到的好的东西,那都是祖宗的微光。你们当我是国宝,其实我连祖宗的脚面都还够不着。当年我学演《醉打蒋门神》的时候,我师父说我不像醉,像晕船了,叫我去看梅兰芳的《贵妃醉酒》。我发现梅老先生的贵妇,是从根部起的劲头,脚底下‘拌蒜’,而我是摇头晃脑。(学到这一手后),我每次演《醉打蒋门神》,底下的人都很过瘾,我自己也过瘾。”
她希望每个从业者都能把“创作好作品”放在心上。“一个团队没有它的代表作,就无从谈起。说起杭州的越剧,我的记忆里还是《梁山伯与祝英台》那些经典剧目,说明老艺术家们早就有这种意识了。京剧艺术大师程砚秋有一支七、八个人的团队,梅兰芳有一个18个人的团队,他们团队经常坐下来各自聊戏。其实这些艺术家们,一辈子也就完成了几部经典作品,比如梅兰芳的《贵妃醉酒》。但是这些塔尖上的戏,是团队几十年地演出铸起来的。老一辈人,他们都有这种自觉,要做自己的代表作,我们团队里的人也要加强意识。”
一个戏曲演员的自我修养是什么?裴艳玲的答案是:“戏曲演员,别贪图剧作家给你写了好剧本,或者灯光打得漂亮、服装很亮丽,你把责任都给了人家,你自己在干嘛呢?一个好的演员,是能够填补剧本空白的。同时,你也要去琢磨传统的东西,因为传统的东西无处不在。但凡淘到一点点,就会让你光芒四射。”裴艳玲进一步补充,“尊重传统,不要人云亦云:‘时代不一样了’,越是有人这样喊,我们越要想想自己家里那些玩意儿。家里都空了,怎么跟上时代?你只有满满当当的,才能跟上时代。不管生、旦、净、末、丑,哪怕是一个龙套、一个小兵,站那看着顺溜,就是传统。你找到你那个行当了吗?要把自己放到这个行当里去,这个特别重要,就是一个手指头,都很有讲究。”
“尊重传统,不应该只在唱腔等一个支脉上,而是在方方面面。比如,传统行当还得讲规矩。从进了后台开始,你就应该守这个行业的规矩。在后台,手机咣咣响,流行歌曲在那唱,这都不是这个行业应该有的。我们手上的是一金碗,不能拿着金碗讨饭,要当家作主,把饭碗给填满。”裴艳玲说。
除了给年轻的戏曲从业者以中肯建议之外,裴艳玲更在现场“幽默”了自己一把。昨天一到杭州,裴艳玲就在宾馆的床上翻了几个跟头练功,她调侃自己,“哪个宾馆碰到我哪个倒霉!因为我得动啊,如果我不动,上台看得出来。”唱了60多年,裴艳玲还不打算离开自己深爱的舞台。反而愈是上了年纪,她愈发觉得该学的东西还太多。这两天,她就一直在钻研余叔岩(知名京剧老生)的唱腔,还在阅读一些文学书籍。“在艺术领域,我还是一个贫困户吧。”这位69岁的老人,为自己下了这样一个注脚。
(文/ 浙江日报 董小易)
下午的课结束后,裴艳玲先生清唱几段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OTA0NjIxNA==&mid=2649523294&idx=1&sn=f88b3431ab0f506a9b493436ad07c7c2&chksm=bed9597789aed061be38faf6d28f59ca187eb54ae201bdd536fb8599cfca5972e6674cf12f05&mpshare=1&scene=22&srcid=1123lHJZaU3qhhtct7qZvrr1#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