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的原始制陶被考古界誉为中国制陶史上的活化石,至今仍保留着新石器时代的制陶技艺特点 :手工泥条盘筑成型,低温露天堆烧。昌江原始制陶作为海南黎族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能够沿袭上千年的历史,其技艺传承的过程必定有独到之处。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从一代人传给下一代人,是一个文化的“濡化”(enculturation)[1]过程,必然遵循一定的社会准则。所有文化都历时而变迁,昌江原始制陶技艺也不例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昌江原始制陶的传承特点发生了变化。这是在全球性现代化进程中发生的“文化变迁”[2],可能会导致昌江原始制陶技艺的价值和习俗遭到不同程度的摧毁。本研究选取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太坡镇保突村的原始制陶技艺国家级传承人——羊拜亮老人及其传承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民族志(ethnography)[3]的田野工作方法,以一种整体论视角(holistic perspective),通过参与式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昌江原始制陶技艺的传承与变迁,分析其背后蕴含的社会、政治、经济、民俗等制度的相互关联。从 2014 年 2 月至 4 月,研究者分三次抵达昌江保突村羊拜亮老人家,田野观察原始制陶的制作过程,包括取土、和泥、制坯、晾晒、烧陶、淬火,并访谈羊拜亮老人及其传承人,为了解原始制陶技艺的传承积累了大量的田野调查资料。对羊拜亮原始制陶技艺传承的文化人类学解读,能够更好地为我们解答以下问题 :昌江原始制陶技艺是如何从一代人传递到下一代人,即如何“濡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是如何应对社会变化从而传承至今,今天的原始制陶技艺发生了怎样的“变迁”……
一、原始制陶技艺的“濡化”
人们与文化一起成长,因而学会自己的文化,文化借以从一代人传递到下一代人的过程被称为“濡化”[4],也是一个文化习得的过程。在昌江原始制陶技艺传承的过程中,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家族式传女不传男的谱系传承;二是“制陶不能停”的传承精神;三是口传心授的习得方式 ;四是自然博物知识的传递。
1. 家族式传女不传男的谱系传承
2006 年 5 月,海南原始制陶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2007 年6 月,文化部网站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 名代表性传承人”[6],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保突村村民羊拜亮阿婆成为原始制陶技艺国家级传承人。
一、原始制陶技艺的“濡化”
人们与文化一起成长,因而学会自己的文化,文化借以从一代人传递到下一代人的过程被称为“濡化”[4],也是一个文化习得的过程。在昌江原始制陶技艺传承的过程中,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家族式传女不传男的谱系传承;二是“制陶不能停”的传承精神;三是口传心授的习得方式 ;四是自然博物知识的传递。
1. 家族式传女不传男的谱系传承
2006 年 5 月,海南原始制陶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2007 年6 月,文化部网站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 名代表性传承人”[6],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保突村村民羊拜亮阿婆成为原始制陶技艺国家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