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熄灭的雨吧 关注:2贴子:397
  • 8回复贴,共1

碎碎念的冬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12-22 01:04回复
    阿佛洛狄忒的雕像笑你脸色苍白
    比月亮的底妆更用力
    若非如此,也遮不住
    患癌的皮肤
    因得了人类这病
    黑得死去活来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12-22 01:13
    收起回复
      「人类狂想曲」
      谁都拥有子宫
      都能生下
      黑夜,原野
      一颗昨天的太阳
      呱呱坠地。也不知男女
      /
      谁都不照镜子
      都走到街上
      看雪。地球正面的雪
      和反面的友人
      同样多
      /
      谁都能孤独终老
      都不必雇佣
      春风,或神明
      来浪费
      一个人类的死亡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1-29 18:02
      回复
        「黑」
        入殓。我不再跟裹尸布探讨佛学
        它专心于消化泥土的微笑
        死者拈花的姿势
        这些,我都已反刍多次了
        /
        洗笔。姓王的人家热衷于制造意外死亡
        把大好河山系好。把风骨清谈系好
        让它们自然而然地沉入池中
        水的生老病死,无关梅花
        若血红色变得太淡了,大概是
        发霉所致。不可嫁祸于我
        /
        入冬。雪栖息在屋檐上
        我所持的只有沉默权
        因没有饲养的能力
        日复一日
        目击白雪被更白的春光
        屠宰的过程
        成了我抹不去的污点
        /
        至夜。北极圈能看到极光了
        天穹之下,驯鹿和圣诞老人
        彼此推搡。礼物,小孩
        都是赤橙黄绿青蓝紫的
        就仿佛
        我也是明亮的
        /
        然后泡千两茶。看巴黎时装秀。再走一遍三角贸易
        听人家说,这样的定期旅行有助于成长
        从鱼长成猫。从黎明长成黄昏
        从瞎子长成庄子
        也能用排除法
        去掉
        共时的贫穷
        和历时的出生证明
        /
        但也有去不掉的。譬如
        一张黑桃A
        一个人
        锤着核桃
        说他输得一穷二白
        说他万念俱灰
        这些外族人深谙联合的兵法
        于是,果仁终于被咬碎
        是有人
        叫了我的名字吧
        /
        “黑桃A!”也许这便是
        选举出的民族共同语
        太锋利了。出口
        即割断手与足的血缘关系
        而你知道
        我长年奔波在外,没有近亲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2-19 00:37
        回复
          我们可以把展览比喻成一场感官之旅——那些通过语言文字图像声光电新媒体等等各种手段让观众在此过程中情绪、能量以及意识发生哪怕微妙影响的一场Trip一场Journey。展览就是一场仪式。
          而策展人就是那个设计、主持仪式的萨满,利用专业的对感官语言的把控能力、对场域构建呈现方式的实践能力,以及对观众情绪操控在微妙之处起承转合的引导能力去完成能量在艺术作品与人们之间转化的人。
          让我们来看一看策展人Curator这个词语的拉丁词根“Cure"——治愈,它最初的意思其实是:照料人们灵魂的人。
          我们从策展人的人类学起源来看,萨满是最早的策展人艺术家也是最早的医生。医术治愈我们的身体,而艺术治愈我们的灵魂。而在萨满身心灵合一的理论里,利用能量(中医称之为“气”)治愈身心本就是一体的。
          所以我常常戏称,My job is tripping people.
          不仅仅是宗教场所是一个展览,行为艺术表演现场是一个展览,一出戏剧一部电影的代入感、一本小说通过调动观众的想象力跟随着故事发展跌宕起伏情绪变化都是一个展览,我们购买艺术作品装饰房间也是一个展览——一个对来访者讲述主人的性格审美气质关于“我是什么样的人”的展览,其实我们的穿衣打扮配色也是一种对自我的呈现,也是一个展览。
          如果我们用更大的视野去看,“展览”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是政治宣传、宗教布道、广告媒介、品牌营销、橱窗陈列、公关活动;是催眠洗脑的手段,是价值观输出,是风水布局,甚⾄一本书就是一个陈列在纸⾯面的展览——一切运⽤用多感官的语⾔言在不同维度赋予⼈们体验的集合体都是展览不同形式的呈现。
          一个好的写作者并不是着力于雕琢词句的精致,而是擅长于对于气氛的营造——等同于一个展览的场域构建,所以好的文章好的艺术作品具有的东西叫做“感染力”。
          当代艺术是观念的艺术,从这个角度上说,当代艺术创作就是基于一种“策展思维”的艺术创作,是由观点(核心理念),表达方式(感官语言呈现)构成的。
          特别到了当代艺术这里,很多诸如装置这些的艺术作品的概念和框架是由艺术家设计的,局部内容是利用现成品、委托工人、工厂制作的——其实一件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一个展览。当代艺术本身越来越像是一种“策展”的艺术,而艺术家的工作越来越像个策展人。
          策展人是个什么职业
          到了这里,我们对“策展人”的工作大致有了一个概念。
          一个展览的实现包含了落地资源(场地空间和财务资源等等、社会资源等等)和展览的内容。严格说来,策展人的工作是解决后者即展览的内容的。
          如果把一个展览比喻成一部电影的制作,那么前者作为资源的整合方那个搭台唱戏的人是电影的制片人,而策展人是一部电影的导演和编剧,是一个学术性和技术性兼备的工作。而艺术家们是一部电影的演员,大牌艺术家就像是明星,是走到幕前的人。
          很多时候国内的标榜自己是“策展人”其实称为“筹展人”更为合适,他们更像是整合协调资源的制作人,他们策划的是一个展览的发生,而真正策展人的工作是策划具体展览内容。
          艺术管理是Project manage项目管理,只不过项目内容是艺术,策展人就像是产品经理。而一个展览作为一个产品,有着自己的功能、市场定位、研发目的等等。根据这些角色目的和定位不同,展览也有着不一样的分类,同时策展人的工作也有不同。
          有面向公众偏向于教育型的艺术展(大多来自于公立艺术机构博物馆、美术馆);
          有偏向于研究学术性质的展览(比如学院派展览,是艺术家简历的重要资本);
          有私人美术馆盈利性质的展览;有小型画廊的艺术家群展、个展;
          有收藏家的作品公开展以及名艺术家的回顾展;
          有国际大型的当代艺术双年展、三年展以及文献展;
          也有商业地产(比如Shopping Mall)以及旅游地产为了吸引人流所需求内容的商业艺术展;
          现在也有很多商业与艺术的交叉项目——利用艺术来提升**的类似公关PR活动。
          不同的展览有不同的做法,目的是积累学术资本,是教育公众,是卖作品,是吸引人流,是卖门票和衍生品,是提升品位,是为推艺术家而造势,是公益,是为了社交人脉, 还是基金会财团支持的真正为了推动艺术发展对时代发出的提问以及实验性的探索...
          论据向来都是为论点服务的,“为什么要做这个展览”是一个展览第一需要明确的内容。就像是一个项目的Mission, Vision, Value。第二步是根据这些来定位展览的受众“展览做给谁看的?”——艺术、艺术市场以及艺术行业是不同的概念,一个展览是面向大众还是艺术圈内群体,还是艺术收藏家,或者是服务特定群体?此后的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来展开的。
          明确了“为什么要做展览”以及“展览做给谁看”,然后就是展览具体内容。策展人是那个Story Teller讲故事的人。
          展览的内容分为展览的概念设计、理论与学术支持(What to say),以及具体操作层面上的框架设计、艺术作品选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8-07-08 20:58
          回复
            未来也会成为过去,我们从熵增中变得无序,无序亦是我们的归宿。无序的归宿是毁灭,所以人活着就预示着在时间的长河中奔向毁灭?
            熵增的反义词(有序),既然时间是不可逆的,是什么力量又一次次地把我们拉回有序。我觉得这股力量是对比的力量、是记忆的力量、认识世间规律的力量。
            我们从有记忆开始,便把所有的经历、知识、感悟等等都存储在我们的脑海中,时间越长,记录的东西越多,直到有一天我们害怕面对新事物、害怕适应新的环境,这个时候也就是衰老的开始、是无序的无法恢复。但是对于新生儿来说,又是一个新的开始,他所认识的世界是别人将要离开的世界。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07-05 12:25
            回复
              现在我一直遵循斯蒂芬·金说过的一句话,他说写东西尽量少用形容词和副词,多用动词。我个人会觉得,朴实的、一点不加修饰的文笔是最好的。像汪曾祺先生就是中国的文笔家,他的文章里几乎没有什么生僻的词、华丽的句子。比如他写吃,写高邮的咸鸭蛋,他就写一根筷子从这头一扎过去,那头啪滋一下油就冒出来了,你听着好像非常平实,但一下子就有食欲。现在好多美食自媒体号一说某个东西太好吃了,不是“入口即化”就是“Q弹”,我听到这几个字我就关了。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07-05 15:24
              回复
                未来以一种悖论的形式面向青春时代的人们:一方面,恰恰在你一无所有时,才掌握着最大量的可能性,而当你捕捉到其中一种,其余的可能性便向你关闭;另一方面,所有看起来纷繁复杂的各色人生,最后都会有类似的痛苦和厌倦,而那种只要跨出一步就是万丈晴空、芳草天涯的完美想象,只存在于青春时代的眼中。
                真是可以称之为幸福。一直到现在,我都常常会忽然想起数学课教室外的一片芳草,以及决定逃课之后那种破釜沉舟、无所畏惧的狂欢的心绪。有时是我处于一个类似的天气,有时仅仅是看到了诸如“香蜂草”这样的词,也有时是在我阅读《斯通纳》这样的书时。当然,这个故事有个极富正义性的结尾——我的数学考试最后没有及格。考试前一夜我借同学的笔记看,同学听完我的第一个问题就开始赶我去睡觉。她说:“你去睡吧,你不会及格了,就算左手一只鸡,右手一个老太婆去找数学老师,他也不会给你及格了。”对这个结果我心服口服。但我至今仍然觉得,正是在那个数学老师身上看到的沉浸于美中的快乐,才使我无法忽视另一种美对自己的召唤。他的投入使我焦虑,促使我必须寻求也能让自身投入的事物。


                IP属地:四川12楼2024-11-01 10: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