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碧园吧 关注:13贴子:5,360

张筠英 朗诵作品系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张筠英,副教授,1943年生,北京人。1965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现为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协会,北京语言学会朗诵研究会理事。张老师从事影视工作多年,后来致力于广播演播事业,贡献卓著,曾在话剧《青松岭》、《霓虹灯下的哨兵》、《杨开慧》等戏中担任主要演员。 
  张老师为中央及各地广播电台录制了近千余篇文学作品,其中诗歌《一月的哀思》、《风流歌》,长篇小说《北国草》、《秋之惑》、《你为谁辩护》、《圈套与花环》等影响广泛。1987年被中央台列为十大演播家之一,1991年再次获得“优秀演播艺术家”称号。独立执导译制片240余部(集),其中有《空中小姐》(日)、《三个侦探》(英)、《两个女人的命运》(西)等,在第二届全国译制片研讨会上发表了题为《舞台——广播——配音的语言处理》的论文。
  提起张筠英这个名字,大家好象不是很熟悉,但提起《让我们荡起双浆》这首家喻户晓的歌曲,我们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但是,有谁知道这首歌是一首电影主题歌呢? 
    这部电影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儿童片,片名就叫《祖国的花朵》,而这部具有开创意义的儿童电影的主演,就是张筠英。




IP属地:河北1楼2005-10-10 09:00回复
    张筠英朗诵:《望天门山》
    http://bbs.audio-books.cn/attachment.php?aid=6361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IP属地:河北2楼2005-10-10 09:08
    回复
      • 221.195.66.*
      琵琶行
      (由瞿弦和,张筠英朗诵)
      http://bbs.audio-books.cn/attachment.php?aid=9277

      琵琶行 并序

      元和十年,余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令酒使快弹数曲。 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余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舱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3楼2005-10-10 09:24
      回复
        • 221.195.66.*
        观沧海 朗诵者:张筠英
        http://bbs.audio-books.cn/attachment.php?aid=9603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4楼2005-10-10 09:27
        回复
          • 221.195.6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张筠英朗诵
          http://bbs.audio-books.cn/attachment.php?aid=9279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楼2005-10-10 09:38
          回复
            • 221.195.66.*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张筠英
            http://bbs.audio-books.cn/attachment.php?aid=9522

            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6楼2005-10-10 09:42
            回复
              • 221.195.66.*
              声声慢--张老师作品
              http://bbs.audio-books.cn/attachment.php?aid=8570

              声声慢①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侯,②最难将息。③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④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⑤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⑥怎一个愁字了得!⑦ 

              【注释】 ①此调原名《胜胜慢》,后蒋捷用此调咏秋声, 全词都以“声”字押韵, 因称《声声慢》。上下阕,九十九字,有平韵、仄韵两体。 ②乍暖还寒:时而暖和,时而寒冷。 ③将息:养息,保养。 ④谁:何,承上文指花。有谁堪摘:犹言无甚可摘。一说:有谁堪与共摘。 ⑤怎生得黑:看样才能捱到天黑。 ⑥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 ⑦了得:怎得包含得了。 

              【品评】 此词亦于篇末托出一个“愁”字,这种愁远非李清照前期词中那种轻淡的春愁、离愁可比,它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而显得格外深广与厚重。开头连用十四个叠字,细致地描绘了她痛定思痛时“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心理过程。“寻寻觅觅”,包括寻思失坠的记忆,追念如烟的往事。这种寻觅,只能使她更感到现实景况的孤苦。于是,“冷冷清清”,先感于外;“凄凄惨惨戚戚”,后感于内,如此陷入愁境而不得解脱。但全词除结句一语道破外,都没有直接说愁,而是从刻画冷清萧索的环境来烘托惨惨悲切的心境。无论忽寒忽暖容易致病的天气,淡薄的酒味,入夜猛起的秋风,天上的过雁,满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无一不是生愁、助愁、牵愁的,简直是触处成愁,成了愁的世界了。生活给予她精神的压力这般深重,难怪她说不是一个“愁”字所能包容得了的。在艺术上,此词颇多独到之处。前人一致赞赏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这么多的叠字,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后来有不少词曲仿效这种写法, 都不如她用得出奇制胜而又自然生动。“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等语,几乎纯属白话,写的又都是普通的日常生活,却典型地表现了作者晚年孤独无依的生活境遇。词调取名《声声慢》,声调上也因此特别讲究,用了不少双声叠韵字,如将息,伤心,黄花,憔悴,更兼,黄昏,点滴,都是双声;冷清,暖还寒,盏淡,得黑,都是叠韵。李清照作词主张分辨五音,此词用齿音、舌音特别多:齿音四十一字,舌音十六字,共计五十七字,占全词一半以上的篇幅。尤其是篇末,“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余字中,舌、齿两声交加重叠,看来是特意用啮齿丁宁的口吻,来表达忧郁惝恍的心情。这些,都是经过惨淡经营的,却绝无雕琢的痕迹,同时,用心细腻而笔致奇横,使人不能不赞叹其艺术手腕的高明


              8楼2005-10-10 09:45
              回复
                • 221.195.66.*
                劝学--张筠英
                http://bbs.audio-books.cn/attachment.php?aid=9316

                荀 况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9楼2005-10-10 09:48
                回复
                  • 221.195.66.*
                  陌上桑--张筠英
                  http://bbs.audio-books.cn/attachment.php?aid=9521

                  汉• 汉无名氏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怒怨,但坐看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
                  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
                  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
                  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
                  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
                  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
                  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
                  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
                  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
                  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
                  四十专城居。为人结白皙,
                  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
                  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
                  皆言夫婿殊。


                  10楼2005-10-10 09:54
                  回复
                    • 221.195.66.*
                    一切从童年开始

                    知道瞿弦和与张筠英吗? 

                      凡是看过新中国第一部大型儿童故事片《祖国的花朵》的人,都会记得那个渴望入队的杨永丽吧?那就是张筠英扮演的。现在,张筠英是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师。她导演的广播剧《老莫的第二个春天》,在日本荣获金马奖;她本人还在《红牡丹》、《干杯吧,女兵》和《黄山来的姑娘》等电影中扮演角色。 

                      瞿弦和现任中国煤矿文工团总团团长。他也是位出色的演员:在《江南一叶》中演叶挺军长;在《赵武灵王》中演赵武灵王;在《特别记者》中演记者。瞧,都是主角! 

                      干嘛把他俩联在一起呢? 

                      问这话的人大概不知内情,这哪用我去联?自1956年起,他们就是北京市少年宫的同学,如今已做了20多年的夫妻了。而且他俩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合作朗诵系列长诗《风流歌》和长篇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早已佳话传神州。当然,他们的成就远不止于此。 

                      我决定采访这对传奇式的夫妇艺术家。 

                      先试着发出一封信。第二天,我就接到了瞿弦和的电话,那热情随着声音传了过来: 

                      “孙云晓同志。我们很高兴接受您的采访,您想什么时间来?” 

                      “明天上午行吗?”我看了看日程表,问道。 

                      “行!您明天来先和张筠英谈吧,我得上班去。不过,嘿嘿,您和她谈与和我谈差不多。”豪爽的男子汉谈吐。 

                      第二天,当我坐在他家的灰色沙发上,已经45岁的张筠英开口向我这样感慨道: 

                      “一切都是从童年开始的!” 

                      表层的传奇下面,开始露出深层的传奇。 

                       

                      幸福的瞬间,难忘的时光 

                      张筠英回忆说—— 

                      1953年,我在培园小学(即今天的景山学校)上五年级。刚解放的日子,无忧无虑,爱歌爱舞。爸爸妈妈都是大学毕业生,一个学法律,一个学经济,但都喜欢音乐。妈妈还跟著名二胡演奏家刘天华学习过呢。姐姐在音乐学院学作曲。所以,这也影响着我,一听到音乐就想跳起来。 

                      这年9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刚刚响过,我和伙伴们就冲向了操场。你想啊,憋了45分钟了,课间休息,能不撒欢?我一点儿不知道,团市委的人正在悄悄观察我们的活动。一会儿,校长让我出来拍了张像。 

                      不久,团市委请我们20个孩子去中山公园玩。玩还不高兴?管它哪儿组织的。咳!有些同学到了那儿不会玩了,拘谨得手和脚都不知该放哪儿。我马上嚷起来了:“哎——,咱们玩‘偷白薯’的好吗?”那时候,一偷白薯一是个挺流行的游戏,同学们都喜欢玩,所以,纷纷冲我跑来。我当然抢着当“白薯”,可一会儿就被一个女孩“偷”着了。我瞧见她偷偷看来着,不眼气地说:“这次不算数,她耍赖,重来!”我小时候很诚实,就连做游戏也不能容忍弄虚作假。 

                      9月30日,我们又去了团市委,当时的孩子太朴实了,朴实得有些傻气。就这么左一趟右一趟,我们也不问问为什么。我只知道了总带我们玩的团市委那位大姐姐,名叫姬君式,她现在国家教委工作。那天吃中午饭时,上来一个好菜——水鱼,也就是王八。我是头一回见这怪东西,说。“这是什么?没吃过。”姬君式一边告诉我一边站起来,晃动着辣椒粉瓶准备往里洒,我立刻跳起来挡着,说: 

                      “别洒别洒,太辣了怎么吃呀?” 

                      那时候,我不知害羞,也不知道害怕,就知道吃和玩。我第一个吃完,第一个出来玩。姬君式跟了出来,、问我:“会跳舞吗?”我说。“那当然了,不信,给你跳一个!”我大大方方地为她跳了一段“跑马溜溜的山上”。她笑了。 

                      这天下午,北京市长彭真来了,挨个问我们话,还送松籽糖给我们吃。我们愈发高兴,心想:这些天掉进蜜罐里了吗?净是好事。过了一会,姬君式宣布同学们可以回家了,但她留下了我和一个名叫王小怀的男同学。 

                      我正纳闷呢,姬君式神秘地问我: 
                    


                    11楼2005-10-10 10:02
                    回复
                      • 221.195.66.*

                        这就是瞿弦和的少年形象。 

                        可是,梦的实现是艰难的。他生活在一个条件优越的家庭里。除了父母的关心外,还有保姆的精心照顾。因此,他吃不愁、穿不愁,只是生活能力差让他出了丑。 

                        那年夏天,少先队中队去西郊玉泉山过队日。按照事先的约定,野炊的时候,每个队员必须独立完成一项任务。瞿弦和是个热心人,又好逞能,他抢先包下了采购的重任。等他骑着车子找到副食商店,面对着那一排排瓶瓶罐罐,望着令人眼花绦乱的各类疏菜,这才不得不承认自己生活知识的贫乏。幸亏有热心的售货员帮助,才选好了该买的东西。 

                        老天爷也象是要考验一下瞿弦和。就在他得意洋洋地骑车返回的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地面冒起白烟似的水雾,有一段路面,滑得发出亮光。瞿弦和刚学会骑车没几天,哪经得住这阵势?晃晃悠悠,便连人带车栽进了大水塘里。他委屈得泪如雨下,可在这荒郊野外,哭鼻子有何用? 

                        人被逼到绝路上,也会生出本人意想不到的勇气。瞿弦和用泥手摸一把脸上的泪,咬牙挣扎着扛起车子往外爬,又一样样捡起摔落的蔬菜和油盐酱醋。上下湿透了,全身瑟瑟抖着,象个发烧的泥猴子。当他坚持着返回营地,把采购的东西逐样交给辅导员时,这才尝到了自立自强的滋味。 

                        类似的生活,张筠英也经历过许多。一提起夏令营,她就想起一幕可怕的情景:有一次野炊,她被选为掌勺。锅烧热后,她想:这么多队员吃饭,不多放油能香吗?果断地倒进半瓶子花生油。谁知,锅底下的火苗馋了,歪着脑袋一舔,那油锅立时窜起一股烈焰,吓得掌勺仰面而倒。幸亏辅导员急中生智,迅速扣上锅盖,才化险为夷。 

                        不过,更使张筠英久久难以忘怀的,还是她参加拍摄电影《祖国的花朵》。 

                        那是1955年,张筠英上六年级的时候。本来,导演让她扮演配角——一小队长,因为她是中队委,个子又高。可是,摄制组集体生活了半个月后,导演发现她极天真,即使在耀眼的镜头前,也不失纯真的表情,所以,临时决定让她扮演主角——杨永丽。 

                        “张筠英,演小队长高兴吗?” 

                        导演试探着问。她毫无它想地回答: 

                        “高兴!” 

                        “那么,让你演杨永丽行吗?” 

                        “行啊!” 

                        “她可是个没入队的学生呀。” 

                        “啊?我是老队员呀!” 

                        张筠英急了。导演笑着解释: 

                        “这是演戏,不是真的。后来,杨永丽也入队了。” 

                        她这才松了口气,说: 

                        “那行啊!” 

                        电影正式开拍了。


                      13楼2005-10-10 10:02
                      回复
                        • 221.195.66.*
                        又回南泥湾--瞿弦和、张筠英
                        http://bbs.audio-books.cn/attachment.php?aid=3341


                        16楼2005-10-10 11:05
                        回复
                          • 221.195.66.*
                          《我爱这土地》李默然 张筠英 朗诵
                          http://3hj.cn/bbs/UploadFile/2004-2/200422010421384351.mp3

                          我爱这片土地 
                          作者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7楼2005-10-10 11:10
                          回复
                            为何没有《风流歌》呢?
                            那个:“说风流吆,唱风流,情飞九州……”不错!


                            18楼2005-10-10 13:16
                            回复
                              • 202.103.179.*
                              张老师,朗诵《劝学》配什么音乐好????


                              19楼2005-12-08 15: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