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的qin110吧 关注:71贴子:1,849
  • 1回复贴,共1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出处: (北宋)包拯《书端州郡斋壁》
原典:
清心为治本,
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
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
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
毋贻来者羞。
释义:
包拯(999-1062年),北宋著名政治家,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包拯的一生,体现了坚持正义、嫉恶如仇、为民请命、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铮铮风骨。包拯流传下来的诗仅此一首,可谓吉光片羽,却成为包拯一生为官做人的光辉写照。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包拯的为官之道和做人原则。他始终坚信,一个清官,一个为老百姓做主的官,就会被人拥戴,就会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不论你作官还是为民,都要把握基本的原则,就是要正直,不要有邪恶之心,为人要光明磊落。这与孔子的“君子坦荡荡”的思想如出一辙,说明包拯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包拯还坚信,一个人只要有了报国的思想,且有报国的才能,最终会有所成就,即“秀干终成栋”。当然,一个人要有远大的抱负,精钢要用到该用的地方,不能做鱼钩那样的小玩意儿。只要有远大的抱负才能有大的作为。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悲”句,历来有很多解释。一种观点认为,是指不要把财物都积聚在国家的仓库里,那样可能会纵容贪污腐化,而民间没了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老百姓就会发愁,就可能有人因为不惧死而造反。
最后,包拯告诫人们,历史的教训要引以为戒,不要成为历史上留下笑柄的人。正如他在遗嘱中所言:“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昭后世。”
从包拯的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为民做主的清官,为国尽瘁的忠臣的思想脉络,他受到历代人们的感戴和赞颂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也提醒我们每个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把握好人生的尺度,控制自己的欲望,检点自己的行为,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杨立新)


IP属地:北京1楼2016-12-23 09:24回复
    包公的高品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参加科举考试,一举成功,得甲科进士,被任命为大理寺评事,出知建康县。这时候,应该欣然就道。十年寒窗,一朝及第。在他人必然欢欣莫名,希图从此青云直上,逐渐地掌握大权。可是,他因为双亲皆老,辞而不就。得新的职务,监和州税。亲又不欲行。于是归养父母。十年以后,父母相继逝世。包拯,庐墓终丧,仍旧迟迟不去。这段时间,他只知道孝亲,而不知其他。里中父老,多次来劝勉,方赴调知天长县。在那时,做官与否,好像还有一定的个人的空间。似乎来去自由。他为官之后,正好遇到仁宗,是一个纳谏的帝王,器重包拯的才高行洁,君臣相得,包得以施展才能,提供了好多建设性的有关国计民生的下疗民病中塞国蠹的建议。忠君爱国,也做到了极致,善始善终。当时及后世之史书,皆无异议。为他人所不能及。包拯,真是封建时代的出色的人物。他曾经有这样的两句诗: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秀干终于成为栋梁之材,好的材料必有大用。此可见他从小就立下大志。我们教育后代,必须重视志向的树立。有了高尚的志向,方能为未来的成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包拯以其政绩和品行为人爱戴,因而包拯去世的噩耗传出时,朝野震惊,全城尽悼,“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闻于衢路”。现藏开封博物馆的北宋《开封府题名记》碑,上刻一百八十三位开封知府的姓名和上任年月,而包拯的名字却已磨去,据说这是因为人们在观赏碑记时,由于敬仰包拯而经常用手抚摸指点其名,天长日久,竟将碑字磨去。


    星座王
    点亮12星座印记,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6-12-23 09: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