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货的初始计量略过,主要是期末计量不好处理。
涉及到合同的,合同范围内的存货按照合同规定价格计算;合同范围外的按照市场价格处理。
简单点说就是一句话:存货均按市场价处理,除非它属于合同规定的范围。
存货期末计量很麻烦,搞了半天没看懂什么意思,做了两道题大概弄明白一个方向。
材料作为存货的一种可以直接出售也可以继续生产产品,所以他比较特殊。
如果材料直接出售,那就直接拿他和自己的可变现净值比较,谨慎性原则要求我们采取了孰低原则。材料的可变现净值就是用材料的售价扣掉材料的销售费用和税费,说的简单点就是材料销售后的净值。如果出了一道题,仅仅是直接销售材料的话,那就用销售后的净值跟原成本比较一下就可以了,哪个低算哪个。
如果材料用于生产产品就比较麻烦了。在出现继续生产产品的时候是无法用材料直接判断的,而是用产品的价价值变化先去做一个判断,先看看产品的价值是否出现减值。产品成本=材料账面价值+加工的成本。这是产品的成本,但我们不知道产品销售的时候是赚是赔,可能销售的价值达不到产品的成本,所以必须先通过产品的可变现净值来判断是否出现了产品的减值。产品可变现净值跟上面的材料计算思路一模一样,也是销售后的净值,只不过 上面用的是材料本身,此处用的是继续加工的产品。
为什么材料继续加工成产品,在判断材料的期末计量的时候就必须先用产品是否减值来判断呢?
其实上面说了那么多,只要理解了本质根本不需要记忆,理解了自然就知道怎么回事。我也是突然明白的,解释一下。
如果通过计算产品没有发生减值,本质就相当于材料的价值不单没有降低反而增长了,材料有了附加值,所以此时就用材料的成本作为直接计量就可以了。如果产品发生了减值,本质就相当于材料的价值出现了损失,就只能用材料的可变现净值作为计量的基础。
所以说,由于材料加工成了产品不能再像直接销售那样自己跟自己比,而是用加工后的形态-也就是产品来做一个判断。产品减值与否跟直接销售材料时,材料成本和材料变现孰低在本质上一样,只不过是老黄瓜刷绿漆,多了个产品作为新的标准,看着更新鲜点儿罢了。
不过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如果减值的情况下,需要计算一下材料的可变现净值。由于这里的材料是通过产品判断出是否减值的,在计算其可变现净值的时候千万不能傻不拉基的直接用销售材料的可变现净值计算,而是用产品的售价扣除产品的销售费用和税费再扣除产品完工的成本计算出来。是不是看着挺唬人的?
让我们来理解一下,理解了就不用记也能做出来。
材料的可变现净值=产品的售价扣除产品的销售费用和税费扣除产品完工的成本。其中:产品的售价扣除产品的销售费用和税费,这个算出来的其实就是产品销售的净值,说白了就是产品的可变现价值,就是因为产品可变现价值低于了产品成本所以才减值的么,你引起的减值当然由你负责了,孰低原则么~。然后再用产品的可变现值干掉当初产品完工时投入的成本,DUANGDUANGDUANG!于是就从产品变回了材料成本,但是,这玩意儿是由造成减值的产品的可变现净值变回来的材料成本,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什么呢~就叫它:材料可变现净值。
以上就是整个推导过程,其实说了一大把,上下两者的本质是一样的。
材料直接买卖,就用自己直接比较,哪个低用哪个。简单明了。
材料变成了产品,由于材料的形态已经被产品所取代,所以就用产品的成本和产品销售后的净值比较,如果产品成本大就意味着没有发生减值,材料直接用自己的成本就搞定了。如果发生了减值,说明产品销售后的净值更低,材料就不能直接用自己的成本,而是用产品的售后净值去计算出它所对应的材料的净值,把产品售后净值扣除加工成本就是这个它所对应的材料成本,由于这个材料成本对应的是产品可变现净值,所以它就叫材料可变现净值,也就是产品减值情况下材料的期末计量价值。
就是这么简单的逻辑,真是越说越清晰,越说越明白
~
会计这孙子,都是表面看上去特别困难,一旦弄明白就知道它净是唬人的。看不懂的时候就做两道题,做完就能多少明白点儿。
够晚了,今天就到这里吧!废了一晚上只搞清楚一个知识点,有些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