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国为师?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一直有着两条路线的争执。上述的市场化路线,很容易看出其是以美国医疗卫生体制为蓝本的。美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就是建立在高度市场化和私有制基础上的。美国政府不直接为医疗机构和保险机构进行财政补贴,而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法。在美国,保险公司是私有的,美国为全部65岁以上的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老年医保”(可报销医疗费用的90%),为极端贫困的人提供贫困医保(可报销80%),具体运行上则是美国政府替这些群体向私人保险公司购买保险;而最主要的一种保险,则是由企业为其雇员向保险公司购买的商业医保。这样一来,老年人、残疾人和穷人看病有政府埋单,有工作的雇佣工人阶级由老板为他们买保险,富有的资产阶级自然不缺那几个钱购买保险,因此,几乎每一个美国公民都被纳入到医保系统中了。
众所周知,美国的医生是令人羡慕的高收入职业,正因为其收入高,并不缺乏为过上好日子而去做医生的人作为补充,若想深入了解,笔者认为大可以看著名的美国电视剧《实习医生格蕾》。医生的高工资和医院的高利润是成正比的。医疗服务市场是一种刚性需求,医院根本不愁赚钱,在完全市场化定价中,美国无论是医护人员工资还是药价,在国人看来,甚至是在美国普通人看来都是高的惊人的。做一个治疗近视眼的激光手术,需要花费几千美元;而在国内几百美元就搞定了;在医院一天的住院费用,基本上等于一个普通美国人一个月的工资!由雪儿所写的《最美国》一书中提到,他的一个朋友在美国看了一个急诊,医生没有做任何检查,只是开了两片药,结果总费用花掉了几百美元。
看那!在这种体制中,保险公司很高兴、有医保的老百姓很高兴、医院和医生也很高兴,大家都能赚到钱。但中国为什么玩不转?首先,中国的医院绝大多数是公立的,从产权上不可能完全按照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去制定自己的经营策略;其次,中国医疗卫生服务和药品价格很大程度上仍受到政府的计划管制,这样的价格不能完全反映药品和服务的价值,更不能准确反映出供求关系,往往是远远低于产品或服务本身的价值的,尤其是医护人员的劳动力价格(工资),一个在CCU工作的、需要保持高度紧张的护工,还没有一个看娃娃的全职保姆挣得多,而且,培养一个医务人员成本极高,需要在医学院学习极长的时间,进入工作岗位后,还需要进行若干年的轮转,了解各个不同的专科,才能真正落到自己的岗位上。但医务人员的报酬并不能反映出真实的价值水平,又累又赚的少,这只会导致学医的人越来越少,前段时间出现的儿科大夫供应吃紧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再次,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缺乏必要的管制和规范,一段时间内假药横行,潜规则泛滥,拿红包、收回扣成了真正的律法,一些新闻媒体“看热闹不嫌事大”,直接或间接地激化了已经极为紧张的医患矛盾,大大伤害了医患之间的信任。最后,也是具有全局意义的,是国家的医疗改革进程推得太快太急,在关乎人民群众生命的医疗卫生领域也搞“摸着石头过河”,盲目照搬照抄其他行业的改革经验,这根本不是实事求是的作风。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还因以有限的资源保障了民众的健康而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赞许,到了本世纪初,中国在这方面再也无法夸耀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市场化主导的医疗改革遭到了惨重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