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国是当时东北大地上受盛唐文明影响最大,因此也是最先进的一个自治藩国。可以想象,刚刚从一种比较原始的游牧生态走过来的部落,要不要接受当时也许是世界上最高文明之一的盛唐文明,是会经历一番长期而艰苦的斗争的。翻来覆去斗争了好多年,终于以先进战胜保守,以文明战胜落后,在大仁秀时期(817-830)达到鼎盛,世称“海东盛国”,其首都与唐朝长安一东一西地并立于世。
但是,切莫乐观,先进真的战胜了保守吗?文明真的战胜了落后吗?未必。
达尔文的进化论一般到社会历史上来常常碰壁。“海东盛国”太招眼,太容易引起周围人们的忌恨了,它与唐朝的亲密交往也太让别的游牧部落看不惯了,它所汇集的财富太让人眼红了,它拥挤的街市太能够刺激别人的占领欲了,它播扬四海的赫赫大名太能煽起别人要来吞食它的野心了,于是,它最强盛的时期也就是它最脆弱的时期。千万不要为万众瞻仰而高兴,看看瞻仰者的眼神吧,最严重的危机已在那里埋伏。
大仁秀时期才过去100年,公元926年,渤海国竟一下子被契丹所灭,像是一出有声有色的戏突然来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但仔细一想,这个结尾却也是合乎逻辑的。
既然拥有如此强大的盛唐文明,怎么还会被游牧民族所灭呢?提出这个问题的朋友未免天真。不管哪一种文明在最粗浅的层面上是无法与野蛮相抗衡的,“秀才遇到兵”的可悲情景会频频出现。遥远的唐朝有时可以在实力上帮点忙,但也十分有限。唐朝自身也经历着复杂的内部斗争,后来自己也灭亡了,怎么帮得上呢?因此,渤海国中主张接受盛唐文明的先进分子注定是孤独的悲剧人物。他们很可能被说成数典忘祖 [ 1 ] 的“亲唐派”,而唐朝却又不会把他们看作自己人。在这一点上,唐玄宗时期渤海国的大门艺(渤海国统治者的弟弟,亲唐派,与其兄观念对立,后逃至唐,其兄要求唐皇处死他,唐皇谎称已流放,实则未行,后露破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切政治家都是现实主义者,至少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不会为一种远离自己的文明和文化付出太大代价。那位叫做大门艺的弟弟只能在长安城里躲躲藏藏,为了故乡都城的文明而奋斗,但故乡的都城却容不了他。后来,渤海国由于自身的改朝换代进一步走向了文明,但这样一来渤海国本身也就成了那位弟弟,因高度的文明而走向孤单,走向脆弱,走向无援。
【注】
[1]数典忘祖:
数:数着说;典:指历来的制度、事迹。谈论历来的制度、事迹时,把自己祖先的职守都忘了。比喻忘本。也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后来就用数典忘祖比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出自先秦·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五年》:“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
——余秋雨《中国之旅·盛唐文明与游牧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