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清凝吧 关注:24贴子:3,014
  • 6回复贴,共1

【2017·春秋戏几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随手摘记


1楼2017-01-01 01:11回复
    那一年,我们暂居在琅琊山脚下。姑妈喜欢温柔地抱着一只猫,窗外下着一场细雨,细雨把远山打湿了,让那欧阳修曾经蛰居的小城更有诗意。那时我喜欢去山坡的草丛间捉一种带灯笼的小虫子,听说那就是萤火虫,在草叶间明明灭灭。
    夜幕降临下来时,我似乎又看到姑妈嘴角的一抹微笑,又开始筑她的“长城”,麻将哗啦啦上阵,变幻着无穷的乐子,阿拉的上海话如同一阵鸟语。姑妈风雅地抽起一支烟,细细飘起的烟雾里,有着过往的红尘。
    《上海姑妈》


    2楼2017-01-01 11:35
    回复
      走进凤凰城,感觉小城的确有着凤凰一样美丽迷人的风采。山水相依,钟灵毓秀,是小城生动的容颜。微雨过后的小城,空气格外的清新,远处的山峦上萦绕着一层薄雾,青翠欲滴的山林在薄雾中时隐时现。田野是绿的,山峦是绿的,沱江的水也是绿的。
      沱江是绕过小城边廊的一条河,河水清莹澄澈,河底的水草清晰可见。河上渔舟荡漾,欸乃声声,几只慵懒的鱼鹰随着渔翁的号子扎进水中,荡起圈圈涟漪,恰似你扩展的思绪。
      《走进凤凰城》


      3楼2017-01-01 11:40
      回复
        历史播迁,春秋数易。
        五月登楼,望短笛之梅,落瓣于芙蓉雪浪;
        九月凭栏,看长亭之柳,系舟在米市渔街。
        弄笔者对此,各有各的感悟:托兴寄情,写忧患文章者有之;叹乡关无觅者,更是不少。
        今天登楼的人,旺季时如蚁聚。然而在这里发思古幽情的,却没有几个人了。人们当然不必追寻汉朝的黄鹤翩然何处,唐代的白云又飘向哪里。鸡犬桑麻的往事,早已失落在满楼喧响的迪斯科舞曲中。夹在旅游的人群中,我也曾好几次置身这高拔的仿古建筑,临观苍茫河汉,回之望之,歌之啸之。
        《登黄鹤楼》


        4楼2017-01-01 11:48
        回复
          人的生命由时间和空间组成。时间再怎么长,也就白来岁吧,延长余地不大,但空间就不一样了,伸缩的范围可以非常悬殊。因此,生命质量的落差,很大程度上与空间有关。
          ——余秋雨《中国之旅·序》


          IP属地:北京6楼2017-01-23 19:51
          回复
            渤海国是当时东北大地上受盛唐文明影响最大,因此也是最先进的一个自治藩国。可以想象,刚刚从一种比较原始的游牧生态走过来的部落,要不要接受当时也许是世界上最高文明之一的盛唐文明,是会经历一番长期而艰苦的斗争的。翻来覆去斗争了好多年,终于以先进战胜保守,以文明战胜落后,在大仁秀时期(817-830)达到鼎盛,世称“海东盛国”,其首都与唐朝长安一东一西地并立于世。
            但是,切莫乐观,先进真的战胜了保守吗?文明真的战胜了落后吗?未必。
            达尔文的进化论一般到社会历史上来常常碰壁。“海东盛国”太招眼,太容易引起周围人们的忌恨了,它与唐朝的亲密交往也太让别的游牧部落看不惯了,它所汇集的财富太让人眼红了,它拥挤的街市太能够刺激别人的占领欲了,它播扬四海的赫赫大名太能煽起别人要来吞食它的野心了,于是,它最强盛的时期也就是它最脆弱的时期。千万不要为万众瞻仰而高兴,看看瞻仰者的眼神吧,最严重的危机已在那里埋伏。
            大仁秀时期才过去100年,公元926年,渤海国竟一下子被契丹所灭,像是一出有声有色的戏突然来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但仔细一想,这个结尾却也是合乎逻辑的。
            既然拥有如此强大的盛唐文明,怎么还会被游牧民族所灭呢?提出这个问题的朋友未免天真。不管哪一种文明在最粗浅的层面上是无法与野蛮相抗衡的,“秀才遇到兵”的可悲情景会频频出现。遥远的唐朝有时可以在实力上帮点忙,但也十分有限。唐朝自身也经历着复杂的内部斗争,后来自己也灭亡了,怎么帮得上呢?因此,渤海国中主张接受盛唐文明的先进分子注定是孤独的悲剧人物。他们很可能被说成数典忘祖 [ 1 ] 的“亲唐派”,而唐朝却又不会把他们看作自己人。在这一点上,唐玄宗时期渤海国的大门艺(渤海国统治者的弟弟,亲唐派,与其兄观念对立,后逃至唐,其兄要求唐皇处死他,唐皇谎称已流放,实则未行,后露破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切政治家都是现实主义者,至少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不会为一种远离自己的文明和文化付出太大代价。那位叫做大门艺的弟弟只能在长安城里躲躲藏藏,为了故乡都城的文明而奋斗,但故乡的都城却容不了他。后来,渤海国由于自身的改朝换代进一步走向了文明,但这样一来渤海国本身也就成了那位弟弟,因高度的文明而走向孤单,走向脆弱,走向无援。
            【注】
            [1]数典忘祖:
            数:数着说;典:指历来的制度、事迹。谈论历来的制度、事迹时,把自己祖先的职守都忘了。比喻忘本。也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后来就用数典忘祖比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出自先秦·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五年》:“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
            ——余秋雨《中国之旅·盛唐文明与游牧民族》


            8楼2017-01-24 15:26
            回复
              《祖山醉雾》
              谁也不愿拂去这样的湿润,只是想与雾相溶,与山相溶,与自然相溶,越紧密越好啊!对于来自闹市的人们,哪里去寻找如此纯净的天地?沉沉的雾笼罩了我们,而我们就成了树,成了草,成了雾中流动的灵性,与山不能切割。
              近处的山峰,一时迷茫一时清晰,这多像人们所追求的目标:清晰时,如有贵人相助,唾手可得;迷茫时,一个疏忽,一点偶然,又从手中滑落。人生就是这样反反复复。
              【注:我感觉这个地儿有点奇怪,应该是迷茫时有贵人相助唾手可得,清晰时一个疏忽一点偶然又从手中滑落吧】
              站在“天女”旁,轮流观看朦胧的距离内朦胧地构图,愿我们各自保存我们用惊异的眸子摄下的,渗透着崇高的神秘情感的朦胧底片,永不去冲洗它,我只觉得,此刻我被伟岸的幽灵包容了,一切空间感,距离感,时间感,都化为乌有。有的,只是一个朦胧的永恒。


              IP属地:北京9楼2017-04-04 09: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