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川堂陈氏
出身颍川的中国姓氏
可谓是华夏族最古老的世族
(要说神马华夷之辨,
这几支最有得瑟的权利)
颍川堂出自颍川郡
是嬴政在公元前230年设置的
名字来自颍水,治所在阳翟
(就是今天的河南禹州)
阳翟,
早在上古时期就是黄河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后来成为了颍川郡的郡邑
秦朝的颍川是全国除了京都以外
最大,最繁华富有的城市
东汉定都洛阳
从这时期直到魏晋
中州(包括颍川,汝南,南阳三郡)
长期是政治中心,学术中心
由此产生了不少望族
成就了很多历史事件
因而对不少陈姓,钟姓,荀姓,庾姓族人来说
颍川是个不可忘却的地方
先人在这里书写过浓墨重彩的一页
因此他们的族谱和堂联上都有颖川堂字样
(日本学者,也对颍川世族做过统计
他们也有自命颍川堂的后人)
再来说颍川陈氏
颍川陈氏是颍川堂各姓氏中的排头兵
周武王灭商,大封帝王之后人
封舜的34代孙妫满于陈
(开封以东,安徽亳县以北)
并把大女儿许配给他,
建立诸侯国—陈国
都城宛丘(今天河南淮阳)
当时赐名为陈氏,就是陈满了
死后谥号胡公,
他是陈胡田三姓的始祖
春秋时期陈厉公的儿子陈完
因为一次国内政变而流亡齐国
陈完跑到齐国后
齐桓公要拜他为卿
(他没干,接受了一个管理百工的官)
并赏赐给他很多田地
为了感恩,陈完改姓“田”
(说是田,想的是天,意为王族之后)
后来陈完的后代都以田为姓
这也是陈田一家的由来
陈完的第五代孙陈凭把他的儿子改姓孙
就是著名的军事家孙武
他是孙姓的始祖
(孙膑,孙坚,孙权直到孙中山
算是一脉相承)
后来田氏代齐PK掉姜氏
成为齐国国君
直到秦国灭齐之前
齐王的第三个儿子田轸
看见势头不对,就投奔楚国
(为毛是楚国呢,
因为楚国是故地
陈国已经被楚国吃掉了
陈亡的时候,陈公的两个儿子
一个仍然是姓陈,
次子则取祖先谥号姓胡)
回到颍川的田轸,
当上宰相并重新得到封地
于是改回陈姓,
这是颍川陈氏的始祖
世代传袭到东汉末年,
更成为世家大族
东汉末年的名士陈寔
(就是拯救梁上君子那位仁兄)
他的后世子孙陈霸先在南北朝时期建立陈朝
一再追封先祖爵位,
于是陈寔在历经370多年后
成了颍川侯
唐朝时期,中原陈氏有两次南迁福建
第一次是军事平乱,
陈氏平定局势后设置漳州郡
这一派的后人一般以“开漳圣王派”自居
另一次就是颍川陈氏的后人陈邕
因为受到李林甫排挤,迁居到福建同安
这一支就是“太傅派”陈氏
(后来反清复明的陈永华就是这一系)
还有一支其实更早
隋炀帝时期颍川陈迈就领兵马镇守莆田
莆田设置县制后,他当了第一任县令
陈迈的后代到了南宋末年出了个状元陈文龙
仕途不得意,被贾似道排挤罢官
虽然不做官,
陈文龙还是要为百姓做事
在长乐治理旱涝,造福桑梓
修陈塘水利,汇北乡东、西二湖及七十二洋之水港,
南自渡桥通壶井江,至王铺闸入海,蜿蜒数十里,
有一百八十余村庄、十多万亩田园受其利。
乡人感文龙修水利之功,
便在出水口三门闸旁,建报功祠祀之。
后来蒙古人打来了
朝廷罢免了贾似道重新启用陈文龙
可惜元军已破临安,
文天祥绕到温州到长乐访陈文龙共商抗元大计
年底,元军大举进攻福建
张世杰,陆秀夫带着小皇帝由海上退往泉州
陈文龙散尽家财,招募死士死守兴化
福州知府王刚中却变节投降,
把陈文龙母亲儿子扣做人质
元兵派人到兴化招降
陈文龙斩杀来使带领整个玉湖陈家抗元
并且设伏兵在囊山寺前打了一场胜仗。
他还制“生为宋臣,死为宋鬼”两面大旗于军门前,以激励士卒。
可恨的是,一名叛将林华带数万元军兵临城下
却谎称是援兵来了,于是兴化城破
陈文龙自尽殉国不成被俘,押送杭州
途中绝食,后于杭州岳庙吞香炉灰而亡
文龙死后他的叔叔陈瓒
再次发起家丁及当地义民五百多人
继续与元兵作战,
不幸兵败被俘,不屈而死
陈母,弟弟弟媳全部自尽
文龙长子梦云,
随张世杰保护小皇帝从海路经莆田退入广东
后来定居广东东莞
次子梦雷,也随宋军入广东,后隐居雷州
三子梦祥,四子梦麟,都战死沙场
五子,就是最小那个被当人质的
被祖母的丫鬟偷偷抱出牢房逃亡到福清岱石
给同宗的叔叔陈天麟收为义子,改名逢泰
逢泰生三子,次子长孙迁居长乐,其余都定居福清
明清两代,只要是科举结束,
皇帝必派新科状元率团册封琉球台湾
册封团在海上行船为求平安,
将陈文龙立于船中拜祭
当时就有官船拜陈文龙,民船拜妈祖的说法
永乐四年,朱棣封陈文龙“水部尚书”
乾隆有样学样,加封陈文龙“镇海王”
百姓当陈文龙海上保护神,
台湾金马保存完好的陈文龙庙有16座
悲惨的历史在明亡的时候,又上演了一次
不过这次扛过陈文龙大旗的是另一脉陈氏族人陈永华
陈永华,是台湾陈姓的始祖
陈姓如今的分布主要还是东南沿海,向西北递减
浙江,广东 ,福建,海南,港澳台,都是排名第一的姓氏
其次是上海,广西和江西差不多,
湖南湖北江苏安徽差不多
再就是四川了,
反倒是真正的源头河南,人数没那么多
这也反应了传统华夏民族迁徙的过程
浙江,古来蛮夷之地
但不表示现在的浙江居民,是蛮夷的后代
还是以陈姓为例
自唐朝以来,福建陈氏,就不断迁往温州,台州,丽水
也有少量迁往金华,宁波,嘉兴
乐清8支陈姓,5支来自福建
义乌也有一脉是唐朝福建迁入
后来北宋变南宋,于是陈氏族人也随之迁徙到浙北
上虞和余姚,金华婺城区和婺东区的陈氏
都是宋室南渡时迁徙而来
(浙江的张姓,王姓,也不少是此时迁入的)
当然姓陈的,也不是都是汉人
宋朝的时候,有西夏国民改姓陈
金朝完颜氏,也有汉姓为陈
女真人,朝鲜人,藏民,哈尼族很多少数民族都有汉姓为陈
湾湾的土著,在日本占领时期被改了日本姓
老蒋收回台湾后,
让他们自选汉姓,也有很多改了陈姓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
能在墓地上注明颍川堂的
应该是道道地地的华夏族人
其实,
从一个姓氏的迁徙可以看到一个民族文明发展的轨迹
以前有汉语声韵学老师就说过
南方方言更接近古汉语
不管是客家话,广府话还是福建话,都是这样
大家可以尝试用南方方言读唐诗宋词
真是别有一番风韵啊
平仄辨别的清清楚楚。普通话反而不行
还有一些古老的词汇保留下来
比如警察吧,他们叫“差人”
薪水,“出粮”
下雨是落雨,下车是落车。。。
挺有意思的
出身颍川的中国姓氏
可谓是华夏族最古老的世族
(要说神马华夷之辨,
这几支最有得瑟的权利)
颍川堂出自颍川郡
是嬴政在公元前230年设置的
名字来自颍水,治所在阳翟
(就是今天的河南禹州)
阳翟,
早在上古时期就是黄河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后来成为了颍川郡的郡邑
秦朝的颍川是全国除了京都以外
最大,最繁华富有的城市
东汉定都洛阳
从这时期直到魏晋
中州(包括颍川,汝南,南阳三郡)
长期是政治中心,学术中心
由此产生了不少望族
成就了很多历史事件
因而对不少陈姓,钟姓,荀姓,庾姓族人来说
颍川是个不可忘却的地方
先人在这里书写过浓墨重彩的一页
因此他们的族谱和堂联上都有颖川堂字样
(日本学者,也对颍川世族做过统计
他们也有自命颍川堂的后人)
再来说颍川陈氏
颍川陈氏是颍川堂各姓氏中的排头兵
周武王灭商,大封帝王之后人
封舜的34代孙妫满于陈
(开封以东,安徽亳县以北)
并把大女儿许配给他,
建立诸侯国—陈国
都城宛丘(今天河南淮阳)
当时赐名为陈氏,就是陈满了
死后谥号胡公,
他是陈胡田三姓的始祖
春秋时期陈厉公的儿子陈完
因为一次国内政变而流亡齐国
陈完跑到齐国后
齐桓公要拜他为卿
(他没干,接受了一个管理百工的官)
并赏赐给他很多田地
为了感恩,陈完改姓“田”
(说是田,想的是天,意为王族之后)
后来陈完的后代都以田为姓
这也是陈田一家的由来
陈完的第五代孙陈凭把他的儿子改姓孙
就是著名的军事家孙武
他是孙姓的始祖
(孙膑,孙坚,孙权直到孙中山
算是一脉相承)
后来田氏代齐PK掉姜氏
成为齐国国君
直到秦国灭齐之前
齐王的第三个儿子田轸
看见势头不对,就投奔楚国
(为毛是楚国呢,
因为楚国是故地
陈国已经被楚国吃掉了
陈亡的时候,陈公的两个儿子
一个仍然是姓陈,
次子则取祖先谥号姓胡)
回到颍川的田轸,
当上宰相并重新得到封地
于是改回陈姓,
这是颍川陈氏的始祖
世代传袭到东汉末年,
更成为世家大族
东汉末年的名士陈寔
(就是拯救梁上君子那位仁兄)
他的后世子孙陈霸先在南北朝时期建立陈朝
一再追封先祖爵位,
于是陈寔在历经370多年后
成了颍川侯
唐朝时期,中原陈氏有两次南迁福建
第一次是军事平乱,
陈氏平定局势后设置漳州郡
这一派的后人一般以“开漳圣王派”自居
另一次就是颍川陈氏的后人陈邕
因为受到李林甫排挤,迁居到福建同安
这一支就是“太傅派”陈氏
(后来反清复明的陈永华就是这一系)
还有一支其实更早
隋炀帝时期颍川陈迈就领兵马镇守莆田
莆田设置县制后,他当了第一任县令
陈迈的后代到了南宋末年出了个状元陈文龙
仕途不得意,被贾似道排挤罢官
虽然不做官,
陈文龙还是要为百姓做事
在长乐治理旱涝,造福桑梓
修陈塘水利,汇北乡东、西二湖及七十二洋之水港,
南自渡桥通壶井江,至王铺闸入海,蜿蜒数十里,
有一百八十余村庄、十多万亩田园受其利。
乡人感文龙修水利之功,
便在出水口三门闸旁,建报功祠祀之。
后来蒙古人打来了
朝廷罢免了贾似道重新启用陈文龙
可惜元军已破临安,
文天祥绕到温州到长乐访陈文龙共商抗元大计
年底,元军大举进攻福建
张世杰,陆秀夫带着小皇帝由海上退往泉州
陈文龙散尽家财,招募死士死守兴化
福州知府王刚中却变节投降,
把陈文龙母亲儿子扣做人质
元兵派人到兴化招降
陈文龙斩杀来使带领整个玉湖陈家抗元
并且设伏兵在囊山寺前打了一场胜仗。
他还制“生为宋臣,死为宋鬼”两面大旗于军门前,以激励士卒。
可恨的是,一名叛将林华带数万元军兵临城下
却谎称是援兵来了,于是兴化城破
陈文龙自尽殉国不成被俘,押送杭州
途中绝食,后于杭州岳庙吞香炉灰而亡
文龙死后他的叔叔陈瓒
再次发起家丁及当地义民五百多人
继续与元兵作战,
不幸兵败被俘,不屈而死
陈母,弟弟弟媳全部自尽
文龙长子梦云,
随张世杰保护小皇帝从海路经莆田退入广东
后来定居广东东莞
次子梦雷,也随宋军入广东,后隐居雷州
三子梦祥,四子梦麟,都战死沙场
五子,就是最小那个被当人质的
被祖母的丫鬟偷偷抱出牢房逃亡到福清岱石
给同宗的叔叔陈天麟收为义子,改名逢泰
逢泰生三子,次子长孙迁居长乐,其余都定居福清
明清两代,只要是科举结束,
皇帝必派新科状元率团册封琉球台湾
册封团在海上行船为求平安,
将陈文龙立于船中拜祭
当时就有官船拜陈文龙,民船拜妈祖的说法
永乐四年,朱棣封陈文龙“水部尚书”
乾隆有样学样,加封陈文龙“镇海王”
百姓当陈文龙海上保护神,
台湾金马保存完好的陈文龙庙有16座
悲惨的历史在明亡的时候,又上演了一次
不过这次扛过陈文龙大旗的是另一脉陈氏族人陈永华
陈永华,是台湾陈姓的始祖
陈姓如今的分布主要还是东南沿海,向西北递减
浙江,广东 ,福建,海南,港澳台,都是排名第一的姓氏
其次是上海,广西和江西差不多,
湖南湖北江苏安徽差不多
再就是四川了,
反倒是真正的源头河南,人数没那么多
这也反应了传统华夏民族迁徙的过程
浙江,古来蛮夷之地
但不表示现在的浙江居民,是蛮夷的后代
还是以陈姓为例
自唐朝以来,福建陈氏,就不断迁往温州,台州,丽水
也有少量迁往金华,宁波,嘉兴
乐清8支陈姓,5支来自福建
义乌也有一脉是唐朝福建迁入
后来北宋变南宋,于是陈氏族人也随之迁徙到浙北
上虞和余姚,金华婺城区和婺东区的陈氏
都是宋室南渡时迁徙而来
(浙江的张姓,王姓,也不少是此时迁入的)
当然姓陈的,也不是都是汉人
宋朝的时候,有西夏国民改姓陈
金朝完颜氏,也有汉姓为陈
女真人,朝鲜人,藏民,哈尼族很多少数民族都有汉姓为陈
湾湾的土著,在日本占领时期被改了日本姓
老蒋收回台湾后,
让他们自选汉姓,也有很多改了陈姓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
能在墓地上注明颍川堂的
应该是道道地地的华夏族人
其实,
从一个姓氏的迁徙可以看到一个民族文明发展的轨迹
以前有汉语声韵学老师就说过
南方方言更接近古汉语
不管是客家话,广府话还是福建话,都是这样
大家可以尝试用南方方言读唐诗宋词
真是别有一番风韵啊
平仄辨别的清清楚楚。普通话反而不行
还有一些古老的词汇保留下来
比如警察吧,他们叫“差人”
薪水,“出粮”
下雨是落雨,下车是落车。。。
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