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200吧 关注:210贴子:303
  • 10回复贴,共1

IBasso品牌十年简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Basso Audio成立于2006年,从一开始对个人发烧设备的爱好追求,到深入研究,再到精通,我们用了十年。为了更好的听到用户声音,和用户直接交流,2015年我们跟以前的国内总代理结束了合作关系。2016年1月,我们在国内推出DX80,算是我们正式进入国内市场。iBasso这个名字可能烧友们都有听闻,但可能了解不深,借此文章,我来介绍一下iBasso的十年。
没有谁是天生就会做产品的,我们也是从点滴开始慢慢积累。说起公司刚开始做的T1和D1, 从某些方面而言仍然算是失败的产品。 T1用的是美信的4410耳机放大芯片, 现在来评价这款产品的话可以说音质连Hifi手机都不如。D1虽然用上了CS4398,但是光纤同轴连24bit/192kHz都无法解码。现在再去回味D1,你会感觉简直像上个世纪的产物,D1的电源架构也是确确实实的存在问题。当年耳放及音频解码器是个小市场,大厂家看不上也不愿意进来,我们算是比较幸运,凭借不错的外观和良好的性价比在head-fi产生了一定影响力,并且一举奠定了公司3个系列的产品。 以超薄小体积"for IEM"作为卖点的T系列,以大推力可换OPAMP为主的P系列,及耳放解码一体的D系列。
经过了T1的预热,我们很快就着手研发T2,把Dr.Xin提倡的四通道技术运用到T2上。外观上T2的不锈钢外壳加亚克力面板成为当时的外观标杆。但当年的音质把控的确没有现在这么纯熟,导致T2的销量也不怎样。接着是T4,再是T3、T3D。可能熟悉iBasso的朋友以为我记忆出错了,其实确实是先有四通道的T4,再有三通道的T3。 原因是T3发现了一个很好的OPAMP,在三通道上反而出了好声音,毕竟做Hifi的最后还是用耳朵收货。T3D的出现是外界要求的产品,就是加了一个简单的数字音量。最后是BTL架构的T5,把小体积玩出新火花。
D系列里面最短命的是2007年推出的D2 Viper. 当时限量100台。因为7.4V的电池配对在当时比较困难,我们无法大量生产。老实讲D2 Boa相对于D2 Viper而言是一个退步,D2 Boa其实比Viper线路更简单,单电源供电。随后推出的D2+、D3、 D4、D10、 D12、 D5、 D6、D-Zero、D-Zero MK2、D42、D14这些 产品各有一些小特点,随着USB接收芯片和数字音乐的发展,我们的产品也有所进步。D3、D4是这里面的佼佼者。D3的声音很好,到现在我们都很喜欢,但采用的OPAMP容易受到手机干扰,总共卖了不到两百台就退出了历史舞台。D4的音质更上一层楼,当年在Head-fi的评价很高,这点从Skylab的评测里就可以看出来。 当然平民的售价也没受到多少人的注意。我只想说我们是在用心调音,即便是价格不高,我们也从未马虎敷衍了事。平民低价产品也可以做出极致声音。
P系列是在沿用Dr.Xin的四通道技术,加上高压大推力,能应付对推力要求高的耳机。这个系列有P1、P2、P3、P3+、P3DIY、 P4、P5。在研发P5时我们连PCB都用上了跟Dr.Xin机器一样的镀锡板,也算是对他的一种尊敬吧。P2用的则是和Viper一个类型的电池,但最终还是因为电池配对困难,没生产多少就停产。但又恰好是这个P2为我们引来了日本的订单——fi-Quest项目。这个产品国内玩家都以为是我们设计的,其实并不是,是日本客户设计,选料,和调音,我们只是负责画板和生产。还记得这是2009年的一个项目,当年我们无论是技术实力、还是调音方面都没到达设计出这产品的水平。还记得fi-Quest生产需要的电容、贴片电阻、焊锡都是从日本寄来的,这也给生产增加了一些麻烦。我们在fi-Quest之前的产品还没用上ALPS电位器,那位客户还让ALPS原厂来找我们,按要求给我们订做电位器。现在也不清楚fi-Quest主设计师和技术到了哪里,很希望他再做一个产品来与我们的新款P系列一战,因为我们一直在成长,也欢迎平等竞争。
PB1、PB2、DB1、DB2是P系列和D系列的平衡版。PB1, PB2的调音耗时都在4个月以上,只能说平衡的调音不好驾驭。听了那么多年的单端,转成调平衡有些不习惯。平衡的声音一开始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但调得不好的话听久了会发现味道不对。到PB2为止,我们在Head-fi上跟某美国公司战得难解难分。喜欢贵的买他们,追求性价比的选我们。
上面提到一堆产品和编号,好多看我这篇文章的人估计都晕菜了,其实很容易理解。按我们的规划其实就是3个产品:一个D系列,一个T系列,还有一个P系列。现在回头去看每一个换代进步都不算太大,但放在当时的市场而言每次推出新品都有一个不小的突破。
2010年我们开始筹备研发音乐播放器,老陆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打破Android ALSA对音频输出16bit/44.1kHz的限制,成为全球第一台24bit/192kHz的音乐播放器,老陆让我们的理想成为了现实。DX100是iBasso的转折点,不单止这台播放器让我们得到了广泛认可,也让我们的研发团队迅速壮大。老陆、文龙、天民为软件呕心沥血,没有他们就没有这套系统。外观和视觉效果上我们请来了ID、UI设计师,刘工、高工的出现让DX100以及之后所有的iBasso产品发生了一系列的外观变化,告别了我们四方盒子的时代。加上杨工的结构设计,彭工、李工、唐工的硬件设计及I/O逻辑定义,陈工的屏幕触屏支持,再加上各个IC厂家的技术支持我们才把DX100这款经典机型做了出来。DX100最终还是留下了两个遗憾。第一是RK当年的CPU太逊,老陆也是鞭长莫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点导致了系统始终无法达到顺畅稳定的效果。第二个是对ES9018s驾驭得不好,0.002%的THD+N现在看起来真是不好意思见人。目前同样用ES9018s的DB4比DX100在THD+N方面好了3倍以上。DX100数据虽然一般,但我们在调音上做足功夫下足血本,花费近半年时间,iBasso调音团队前后数次调音才铸造了这样一个经典机型。为了做出DX100,我们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我们不会在DX200再留遗憾。
DX50,DX90,DX80 这是最近两三年的播放器,大家会比较熟悉。DX50和DX90用到了老陆幸苦研发的Mango系统。这是一套基于Linux的封闭式系统,一切都是独立研发自主原创,我们的工程师团队一直在努力。没有参与其中的人可能看不到里面的细节和进步。但关注iBasso的人不难发现DX80比起DX50、DX90是一个飞跃。DX80在Mango系统里加入OPEN CL,让操作变得更流畅,硬件方面加入了XMOS芯片,实现对native DSD的支持,光纤24bit/192KHz输出,双SD卡,这些都是以前没有的。DX80采用了CS4398作为DAC芯片,虽然数据比DX90用的ES9018K2M差,但实际听感会更好。
2014年我们开始筹备做耳机,一开始我们都低估了耳机的难度,以为用最好的料就能出最好的声音,但事与愿违,刚开始的产品都不算成功。想想也是,如果我们真的精通耳机设计,那在2006年就应该开始做耳机,而不是现在。自己不行就另请高明吧。。2015年邓工、汪工的加入给我们的圈铁混合耳机项目带来了涅槃新生的机会,本想在15年推出的圈铁混合耳机只能押后等待更好的研发成果注入。从动圈单元的磁铁、膜片的重新选料设计、到耳机的内部结构、前腔、后腔的重新定义,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配合动铁单元而做出调整。
今年是iBasso的第十个年头,互相扶持、彼此陪伴也已经十年,这是第一个十年,还有第二个、第三个,甚至更多个十年在等待我们一起走过。这十年,我们做过的产品不计其数,但是每一个产品都是经过团队合作,同心协力做出来的,每一个产品都是我们的心血。多年以后再回首,这些岁月中的风云际会,都将成为美好的回忆。在这里也要感谢各位iBasso用户长期以往 的支持和厚爱,我们深刻了解内地市场中的混乱和龙蛇混杂,我们不屑通过水军和枪手去抹黑攻击别人,始终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也相信清者自清公道自在人心,我们绝不畏惧任何同级产品的挑战,因为我们期望真正唤醒国内hifi市场的良知,用产品说话,用耳朵收货。在iBasso的第十个年头里我们将会推出数款新品去追求更极致的声音。也期望真正热爱Hifi的烧友,与我们一起,见证用诚意制作的产品。风雨同行,感谢有你!
李建生
2016.05


IP属地:黑龙江1楼2017-01-02 17:58回复
    回复 东林暮雨 :2Vg讝ェ✰咀☊


    来自手机贴吧26楼2018-01-17 21: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