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说不出哪好,也说不出哪坏。感觉除了3D有点多余之外,就剩下真实。真实地甚至让我觉得那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部纪录片。那些经过了精心处理的细节,就像演员没有经过处理的毛孔,舒张着,让人不舒服,但却鲜活。
走出影院,S发来信息说,“我走了,记得来看我”。我给他回了个电话,却不知道说什么。S在我眼中是一个特别的人,有着别人羡慕的生活,却又看透了生活,虽然看透了生活,却被生活左右。记得有天,他和我聊天,说“七年前,我从深圳的财经媒体辞职,回到县城,别人觉得我有病。七年后,我成为了县里的干部,又再辞职回到深圳,别人觉得我病得不轻。我不是有病,而是没得选。不过现在回头看看,虽然七年走了个轮回,却并不是那个原点。至少,我觉得自己越来越没有束缚。”
人生最好的状态,不正是越来越没有束缚吗?
恩师告诉我,男人成长的标志,就是他所谓的原则,越来越少。年轻的时候,给自己划一堆的框框,这不能做,那不能碰,结果年底一算账,没有一天不在挑战自己的底线。而成熟的人却不同。他们这也敢做,那也敢干,但所有的作为,不过是为了不断逼近那几个最简单的目的。
孔子说,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不逾矩”比知天命还难,圣人也不例外。这个要从的“心”,就是去掉框框之后的初心。而那个矩,正是我们自己划定的框框。
所以,框框不重要,心才是关键。什么是那个心?
电影里,蘑菇对林恩说——只要找到一个超越你自己的东西就好了。
是的,这大概是我能找到的最好的答案——超过自己和越过自己。
超过自己,是往前的追求。就像S。第一次辞职,没得选;第二次辞职,也没得选。但却在两次角色的切换中,完成了自我的突破。这种突破,像挣脱一个沉重的枷锁,很痛,却痛并快乐。
很多人,总在计较财富的增长,今年一百万,明年两百万。可李嘉诚和王健林,似乎已不在乎数字的变化。很多人,总在计较职务的提升,今年副处,明年正处,今年闲职,明年要职。可到了六十岁,他终究还是要把舞台交给后来人——甚至他曾经训斥过的人。很多人,总在计较名气的大小,今年大红,明年要发紫。可多少风光一时的人物,最后只能对镜自怜。
超过自己,不是追求量的增加,而质的改变。就像一件东西,价格无论怎么涨,总是有价。但价值的积累,无论多慢,终究会爆发。有人说,能登上金字塔的只有两种动物——老鹰和蜗牛。绝大多数人,没有老鹰的天赋,又不屑蜗牛的执着,所以一事无成。
我们,你,我,不过是芸芸众生里的灰尘,即便你飞在天上,也可能是蚂蚱,而不是老鹰。所以,还不如安心地做一只蜗牛。就像蜗牛一样旅行。安安静静、慢慢悠悠,在每一处风景,留下扎实的足迹,在每一刻时光,留下美好的回忆。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幻,内心里总装着自己的风景。而它要做的,不过是不断地给这风景,添上颜色。
超过自己,和每一个昨天说再见,和每一个明天say hello。
越过自己,是往内的探索。就像林恩,去伊拉克,没得选;杀死对手,没得选;成为英雄,没得选;但却在可以选择远离战火与死亡的时候,不去选。那一刻,他找到了一种在自己的生活、生命之上的东西。那种东西,不现实,却真实。那就是超越自我的存在。
很多人,总在计较每一件事情的意义。觉得赚钱有意义,创造财富有意义,于是把一切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了这永无尽头的追逐。结果变得很富有,却不知道和谁分享。所以,卡内基、洛克菲勒,比尔盖茨、巴菲特,会把一生的财富捐出来,换得生命最后一刻的安详。因为那时,他们超越了自我的存在。
很多人,总在计较身边每一个人的价值。和有用的人长相厮守,和没用的人不相往来,朋友圈里非富即贵,每一条消息,都有千人围观,百人点赞。可当他关闭朋友圈的时候,却不曾有人会来一条问候,一句关心。他深陷在了自我营造的幻象。
林恩在聚光灯下,成为了美国的英雄,也成为了美人的英雄。可他们关心的,只是那些很酷的故事,而并非他经历的残酷现实。因为,在他们眼中,林恩,只是一个符号。不过正巧这符号里有自己想要而未得的东西。
我们,你,我,又何尝不是别人眼中的符号?自己和别人眼中的自己,原本就是两个人。
越过自己,越过别人眼中的自己,找到真实的自己。越过真实的自己,越过你的生活、你的生命、你的一切以物质形式的存在,超越真实的自己。
那一刻,不管风动,还是幡动,你都将不为所动。那感觉,一定很美。

走出影院,S发来信息说,“我走了,记得来看我”。我给他回了个电话,却不知道说什么。S在我眼中是一个特别的人,有着别人羡慕的生活,却又看透了生活,虽然看透了生活,却被生活左右。记得有天,他和我聊天,说“七年前,我从深圳的财经媒体辞职,回到县城,别人觉得我有病。七年后,我成为了县里的干部,又再辞职回到深圳,别人觉得我病得不轻。我不是有病,而是没得选。不过现在回头看看,虽然七年走了个轮回,却并不是那个原点。至少,我觉得自己越来越没有束缚。”
人生最好的状态,不正是越来越没有束缚吗?
恩师告诉我,男人成长的标志,就是他所谓的原则,越来越少。年轻的时候,给自己划一堆的框框,这不能做,那不能碰,结果年底一算账,没有一天不在挑战自己的底线。而成熟的人却不同。他们这也敢做,那也敢干,但所有的作为,不过是为了不断逼近那几个最简单的目的。
孔子说,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不逾矩”比知天命还难,圣人也不例外。这个要从的“心”,就是去掉框框之后的初心。而那个矩,正是我们自己划定的框框。
所以,框框不重要,心才是关键。什么是那个心?
电影里,蘑菇对林恩说——只要找到一个超越你自己的东西就好了。
是的,这大概是我能找到的最好的答案——超过自己和越过自己。
超过自己,是往前的追求。就像S。第一次辞职,没得选;第二次辞职,也没得选。但却在两次角色的切换中,完成了自我的突破。这种突破,像挣脱一个沉重的枷锁,很痛,却痛并快乐。
很多人,总在计较财富的增长,今年一百万,明年两百万。可李嘉诚和王健林,似乎已不在乎数字的变化。很多人,总在计较职务的提升,今年副处,明年正处,今年闲职,明年要职。可到了六十岁,他终究还是要把舞台交给后来人——甚至他曾经训斥过的人。很多人,总在计较名气的大小,今年大红,明年要发紫。可多少风光一时的人物,最后只能对镜自怜。
超过自己,不是追求量的增加,而质的改变。就像一件东西,价格无论怎么涨,总是有价。但价值的积累,无论多慢,终究会爆发。有人说,能登上金字塔的只有两种动物——老鹰和蜗牛。绝大多数人,没有老鹰的天赋,又不屑蜗牛的执着,所以一事无成。
我们,你,我,不过是芸芸众生里的灰尘,即便你飞在天上,也可能是蚂蚱,而不是老鹰。所以,还不如安心地做一只蜗牛。就像蜗牛一样旅行。安安静静、慢慢悠悠,在每一处风景,留下扎实的足迹,在每一刻时光,留下美好的回忆。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幻,内心里总装着自己的风景。而它要做的,不过是不断地给这风景,添上颜色。
超过自己,和每一个昨天说再见,和每一个明天say hello。
越过自己,是往内的探索。就像林恩,去伊拉克,没得选;杀死对手,没得选;成为英雄,没得选;但却在可以选择远离战火与死亡的时候,不去选。那一刻,他找到了一种在自己的生活、生命之上的东西。那种东西,不现实,却真实。那就是超越自我的存在。
很多人,总在计较每一件事情的意义。觉得赚钱有意义,创造财富有意义,于是把一切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了这永无尽头的追逐。结果变得很富有,却不知道和谁分享。所以,卡内基、洛克菲勒,比尔盖茨、巴菲特,会把一生的财富捐出来,换得生命最后一刻的安详。因为那时,他们超越了自我的存在。
很多人,总在计较身边每一个人的价值。和有用的人长相厮守,和没用的人不相往来,朋友圈里非富即贵,每一条消息,都有千人围观,百人点赞。可当他关闭朋友圈的时候,却不曾有人会来一条问候,一句关心。他深陷在了自我营造的幻象。
林恩在聚光灯下,成为了美国的英雄,也成为了美人的英雄。可他们关心的,只是那些很酷的故事,而并非他经历的残酷现实。因为,在他们眼中,林恩,只是一个符号。不过正巧这符号里有自己想要而未得的东西。
我们,你,我,又何尝不是别人眼中的符号?自己和别人眼中的自己,原本就是两个人。
越过自己,越过别人眼中的自己,找到真实的自己。越过真实的自己,越过你的生活、你的生命、你的一切以物质形式的存在,超越真实的自己。
那一刻,不管风动,还是幡动,你都将不为所动。那感觉,一定很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