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壞死:凝固性壞死 液化性壞死 纖維素樣壞死 特殊類型壞死1⃣️乾酪樣壞死2⃣️壞疽
壞死的結局:溶解吸收 分離排出 機化和包裹 鈣化
2、栓塞:在循環血液中出現不溶於血液的異常物質,隨血流運行阻塞血管的現象稱栓塞
栓子:阻塞血管的異常物質稱栓子
3、血栓形成概念:在活體的心臟、血管內,血液發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體質塊的過程稱血栓形成。
形成條件:心、血管內皮細胞損傷 血流緩慢或渦流行程 血液凝固性增高
4、炎症病理類型:1⃣️變質性炎:如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時,主要病變為肝細胞廣泛壞死;白喉桿菌外毒素引起的中毒性心肌炎。特點:以組織細胞的變性、壞死為主,而滲出與增生性變化比較輕微。2⃣️滲出性炎:1浆液性炎 炎性水肿,体腔积液,以血清滲出為特徵,如毒蛇咬傷,皮膚二度燒傷的水疱 2纤维蛋白性炎 以纤维蛋白大量滲出為主,如蛋白性心外膜炎,稱絨毛心,大葉性肺炎。3化膿性炎 以中性粒細胞大量滲出,並伴有不同程度的組織壞死和膿液形成為特徵,如脑、肝浓肿,蜂窩性組織炎。4出血性炎 以紅細胞大量漏出為主,如腎綜合征出血熱、鉤端螺旋體病。3⃣️增生性炎:1非特異性增生性炎2肉芽腫性炎3炎性息肉4炎性假瘤。
5、腫瘤:是機體在各種致瘤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組織細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了對其生長的正常調控,導致克隆性異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生長方式:膨脹性生長 浸潤性生長 外生性生長
擴散方式:直接蔓延 轉移1⃣️淋巴道轉移2⃣️血道轉移3⃣️種植性轉移
6、癌:是指來源於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
肉瘤:是指來源於間葉組織的惡性腫瘤
7、休克:是機體在各種強烈致病因素作用下,有效循環血量急劇減少,組織血液灌流嚴重不足,以致各重要器官和細胞功能、代謝障礙及結構損傷的全身性危重病理過程。
分期:1⃣️缺血性缺氧期2⃣️瘀血性缺氧期3⃣️微循環衰竭期
8、缺氧:由於組織供養減少或利用氧障礙,引起組織細胞代謝、功能和型態發生異常變化的病理過程。 組織性缺氧:在組織供養正常的情況下,因組織細胞生物氧化過程發生障礙,不能有效地利用氧而導致的缺氧稱組織性缺氧或氧利用障礙性缺氧。
9、門脈性硬化:相當於小結節性肝硬化,是臨床最多見的。
病因:1⃣️病毒性肝炎2⃣️慢性酒精中毒3⃣️營養缺乏4⃣️其他化學物質中毒
10、腎炎:1⃣️急性彌漫性毛細血管內增生性腎小球腎炎2⃣️快速進行性腎小球腎炎3⃣️膜性腎小球腎炎4⃣️輕微病變性腎小球腎炎5⃣️膜性增生性腎小球腎炎6⃣️系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7⃣️IgA腎病8⃣️彌漫性硬化性腎小球腎炎
11、原發綜合征:肺的原發病灶、(結合性)淋巴管炎和肺門淋巴結結核三者合稱為原發綜合征。
12、高滲:指失水多於失鈉,血清鈉濃度》150mmol/L 血漿滲透壓》310mmol/L,伴有細胞內外液量的減少。 原因:1⃣️單純失水2⃣️水攝入不足1水源斷絕2不能飲水3⃣️低滲液的丟失1經胃腸道丟失2經皮膚失水3經腎丟失
13、水腫發病機制:1⃣️血管內外液體交換失衡—組織間液生成多於回流 1毛細血管流體靜壓增高2血漿膠體滲透壓下降3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4淋巴回流受阻2⃣️體內外液體交換失調—鈉水瀦留
14、代謝性酸中毒:是指細胞外液中H+增多和(或)HCO3-丟失而引起的以原發性[HCO3-]減少、pH呈降低特徵的酸鹼平衡紊亂。 原因:1⃣️陰離子間隙正常的代謝性酸中毒1消化道直接丟失⋯2腎小管性酸中毒3碳酸酐酶抑制劑的使用4含氯的酸性藥物攝入過多2⃣️陰離子間隙增大的代謝性酸中毒
15、發熱分期:1⃣️體溫上升期2⃣️高溫持續期3⃣️體溫下降期 機制:1⃣️體溫中樞調節點上移 2⃣️中樞調節介質 正調節介質升高負調節介質改變3⃣️體溫調節方式 調定點上移
16、DIC:凝血功能障礙
17、心力衰竭:心排出量的絕對或相對減少
18、呼吸衰竭:指各種原因引起的外呼吸功能障礙,以致在海平面、靜息呼吸狀態下亦不能維持足夠的氣體交換,導致動脈血氧分壓降低伴有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壓升高,進而引起一系列損害的臨床綜合征。
診斷:動脈血氧分壓低於60mmHg,伴有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壓高於50mmHg,且排除非外呼吸功能障礙的其他因素引起
機制:1⃣️肺通氣功能障礙1限制性通氣不足2阻塞性通氣不足2⃣️肺換氣功能障礙1彌散障礙2肺泡通氣與血流比例失調3解剖分流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