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云出岫吧 关注:20贴子:192
卸QQ后发现我的表情包。。。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1-05 19:08回复
    ①罄竹难书
    释义
    罄:尽,完;竹:古时用来写字的竹简。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
    出处
    《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典故
    李渊自从在太原起兵以后,自任为大将军,积极地向隋军进攻。 这个时候,突厥的力量很强,李渊因为一方面担心突厥坏事,一方面又想要借用胡人剽悍的胡马,所以听从别人的建议,向突厥的始毕可汗谈和,双方约定:“若得攻入长安,民众土地归于唐,金玉缯帛归于突厥。”,李渊为争取人心,大开粮仓,救济灾民,并且乘机招募义兵。然而,这些义兵都是乌合之众,没有经过检阅练习,所以带领起来万分辛苦。 此时,李密在现在的河南省东部,拥有极大的力量,而且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檄文声讨隋炀帝,其中的名句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这句话的意思是,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简策,也写不完炀帝的罪状。罄是用尽的意思。用东海的滔滔大水,也洗不完炀帝的罪恶。以后我们形容罪状之多,写都写不完,称之为“罄竹难书”,这就是此句成语的由来。 自从这一篇檄文一出,海内轰动,人人传阅,李密的声势如日中天,各地反隋的领袖如窦建德和徐圆朗等纷纷上表,劝请李密即天子位,李密却以为洛阳尚未拿下,还不必急在一时。 因为李密的声势浩大,所以李渊想要来拉拢他,遣使通书。李密自以为力量雄厚,要求李渊率领步骑数千到河南来,当面缔结盟约,由李密自任盟主。 李渊不敢得罪李密,却又不想跑到河南去。他笑着说:“李密这个人如此夸矜自大,我正准备进兵关中,如果一口回绝他,等于平白又多了一个敌人,不如拍拍他的马屁,使他更为骄傲,然后再慢慢观看鹬蚌相争,好来坐收渔利。”,于是,李渊就命令温大雅回了一封书信给李密,信上说:“天生万民,必有司牧,当今能为司牧,作为天子者,除了你还有什么人?老夫年逾知命 知命为五十岁 ,没有这个野心了。愿意跟着大弟你,攀鳞附翼。”,李密见到信,看得眉开眼笑,乐不可支。从此,对李渊深信不疑。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1-05 20:08
    回复
      2025-05-29 02:12:00
      广告
      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释义:
      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出处
      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绐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典故
      秦末汉初,淮阴(今属江苏省)有一个名叫韩信的人,年轻时,生活孤苦,很被人瞧不起。后来,韩信投奔项羽,参加反秦。他曾向项羽提过一些作战建议,但都没有被采纳。韩信看到自己的才能无法施展,便改投刘邦。
        一开始,刘邦也没有重用韩信,只让他当了一名小军官,一次犯了军法,还差点儿受刑处死。免死后,只让他充当一名管理粮草的小官(治粟都尉)。一次偶然的机会,韩信遇上了萧何。萧何是刘邦的亲信,刘邦对他可以说是言听计从。萧何与韩信一席长谈之后,对韩信非常钦佩,认为韩信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但是,正当萧何决定向刘邦推荐韩信的时候,韩信却逃跑了。原来,刘邦的部下多是徐州一带的人,刘邦被封为汉王,封地在汉中,地区偏狭,难以发展。因此,部下因想家而纷纷逃亡。韩信见刘邦没有重用自己的意思,也跟着跑了。
        萧何得知韩信逃跑的消息,心急如焚,来不及报告刘邦,跳上战马,连夜把韩信追了回来。刘邦原来以为萧何也逃跑了,非常生气。后来得知萧何竟亲自追回韩信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官,骂萧何是小题大做。萧何向刘邦详细地介绍了韩信的情况,然后说:“韩信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不是普通的人才。您若甘愿做一辈子汉中王便罢,如要夺取天下,非重用此人不可。”由于萧何的力荐,刘邦终于同意拜韩信为大将军,并选择吉日良时,举行隆重的拜将仪式。
        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以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为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刘邦做了皇帝以后,却对韩信越来越不放心。首先,解除了韩信的兵权,由“齐王”改封为“楚王”;不久,又将韩信逮捕;赦免后,只封了个“淮阴侯”。韩信闲住长安,郁郁不得志,便图谋反叛,被人向刘邦的妻子吕后告发。吕后想把韩信召来除掉,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最后,由萧何设计把韩信骗到宫中,吕后以谋反的罪名把韩信杀害在长乐宫钟室。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7-01-05 20:13
      回复
        ③曾参杀人
        释义:比喻流言可畏。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
        这则故事告诫人们,应该根据确切的事实材料,用分析的眼光看问题,而不要轻易地去相信一些流言。然而,即使是一些不确实的说法,如果说的人很多,也会动摇一个慈母对自己贤德的儿子的信任。但也不应矫枉过正,不相信他人的观察实践变得固执己见。
        原文
        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译文
        春秋的时候,有个与曾参同名的族人在曾参的家乡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杀了人。有人向曾子的母亲报告说“曾参杀人了!”时,曾子的母亲说:“我的儿子是绝对不会去杀人的。” 没隔多久,又有一个人跑到曾子的母亲面前说:“曾参真的在外面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仍然不去理会这句话。 她还是坐在那里不慌不忙地穿梭引线,照常织着自己的布。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个报信的人跑来对曾母说:“曾参的确杀了人。”曾母心里骤然紧张起来。急忙扔掉手中的梭子,端起梯子,越墙逃走了。虽然曾参贤德,他母亲对他信任,但有三个人怀疑他(杀了人),连慈爱的母亲也不相信他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7-01-05 20:22
        回复
          ④望帝啼鹃
          释义
          相传战国时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为蜀治水有功,后禅位臣子,退隐西山,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后常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典故出处
          《禽经。杜鹃》“蜀右曰杜宇”晋张华注引注汉李膺《蜀志》曰:望帝称王于蜀,得荆州人鳖灵,便立以为相。后数岁,望帝以其功高,禅位于鳖灵,号曰开明氏。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或云华为杜宇鸟,亦曰子规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恻。
          引用
          元·关汉卿《窦娥冤》曾引用该典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清天。我不要半星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7-01-05 21:09
          回复
            ⑤班姬团扇
            典出《汉书 外戚传》。
            昔汉成帝班婕妤失宠,供养于长信宫,乃作赋自伤,并为怨诗一首:“新制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成合欢扇。团圆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思情中道绝。”
            西汉时期,有一个姓班的女子,容貌美丽、多才多艺,擅长写诗作文。汉成帝刘骜即位时,她被选入宫中,备受皇帝宠爱,封为婕妤(汉代宫中女官名)。
            后来,汉成帝宠爱美人赵飞燕,班婕妤被冷落一旁,连许皇后也失了宠。赵飞燕为了巩固自己的专宠地位,就在皇帝面前进谗言,诬告许皇后和班婕妤在后宫暗行巫术,诅咒皇帝。皇帝一怒之下,将许皇后废掉。班婕妤再三申辩自己无罪,皇帝便没有处罚她。班婕妤想到赵飞燕飞扬跋扈,日子长了肯定会遭到她的暗算,恐怕连性命也难保。于是她请求去长信宫侍奉太后,离开了皇帝。
            班婕妤去了长信宫后,回想当日在皇帝身边时的繁华热闹,对比眼前的寂寞凄清,心中愤愤不平。她写了一首《怨歌行》,抒发胸中的怨恨。诗中写道:“裁开白如霜雪的丝绸,做成圆如明月的团扇。出入于君王的怀中袖里,摇动时微风轻轻袭来。然而常常担忧秋节到来,清凉的秋风将炎夏驱赶。团扇便被弃于箱笼之中,从此与主人情绝恩断。”
            后人用“班姬团扇”的典故形容失宠遭受冷遇,也用以表现孤寂冷落、凄婉哀怨的情感;也可用“团扇”或“班女扇”代指明月。


            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17-01-05 22:04
            回复
              ⑥黄雀衔环
              释义:黄雀衔着银环以报答恩人。指感恩报谢。
              出处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吾西王母使者,蒙君拯救,实感仁恩。今赠白环四枚,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公,一如此环。”
              译文
              杨宝,系后汉时人,九岁于华阴山山北,看到一只黄雀被鸱枭击败而跌于树下,被蚂蚁所困。便上前拾起黄雀,放在放头巾的小箱子里,带回家细心喂养。经过一百多天的喂养,黄雀的伤终于好了。后有一天,杨宝依依不舍地放走了黄雀,黄雀绕杨宝的头顶飞一圈后,就飞走了。然而,就在黄雀飞走的当天夜里,有一个黄衣童子,自称是西王母的使者,特地前来感谢杨宝救命之恩,并送给杨宝四枚白环,祝杨宝子孙像这玉环一样品德高尚,官至极品。“黄雀衔环”这个成语便由此来。


              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17-01-05 22:09
              回复
                ⑦南冠楚囚
                释义
                南冠:楚国在南方,因此称楚冠为南冠。本指被俘的楚国囚犯。后泛称囚犯或战俘。亦作“南冠囚”,“南冠君子”,“南冠客”,“南冠”。
                典故
                原文
                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之,召而吊之。再拜稽首。问其族,对曰:“泠人也。”公曰:“能乐乎?”对曰:“先父之职官也,敢有二事?”使与之琴,操南音。公曰:“君王何如?”对曰:“非小人之所得知也。”固问之,对曰:“其为大子也,师保奉之,以朝于婴齐而夕于侧也。不知其他。”公语范文子,文子曰:“楚囚,君子也。言称先职,不背本也。乐操土风,不忘旧也。称大子,抑无私也。名其二卿,尊君也。不背本,仁也。不忘旧,信也。无私,忠也。尊君。敏也。仁以接事,信以守之,忠以成之,敏以行之。事虽大,必济。君盍归之,使合晋、楚之成。”公从之,重为之礼,使归求成。
                译文
                晋侯视察军用仓库,见到钟仪,问人说:“戴着南方的帽子而被囚禁的人是谁?"宫吏回答说:“是郑人所献的楚国俘虏。”晋侯让人把他放出来,召见并且慰问他。钟仪行再拜之礼,叩头。晋侯问他家世代所作的官职,他回答说:“是乐官。”普侯说:“能演奏音乐吗?”钟仪回答说:“这是先人的职责,岂敢从事于其他?”晋侯命人给他一张琴,他弹奏南方的乐调。晋侯说:“你们的君王怎么样?”钟仪回答说:“这不是小人所能知道的。”晋侯再三问他,他回答说:“当他做太子的时候,师、保事奉着他,他每天早晨向令尹婴齐、晚上向大夫侧去请教。我不知道别的了。”晋侯将这件事告诉了范文子。范文子说:“楚囚是君子啊,说话时举出先人的官职,这是不背弃根本;奏乐,奏家乡的乐调,这是不忘记故旧;举出楚君做太子时候的事,这是没有私心;称二卿的名字,这是尊崇君王。不背弃根本,这是仁;不忘记故旧,这是信;没有私心,这是忠;尊崇君主,这是敏。用仁来辨理事情,用信来保守它,用忠来成就它,用敏来推行它。事情即使很大,也必然成功。君王何不放他回去,让他结成晋、楚的友好呢?”晋侯听从了范文子,对钟仪重加礼遇,让他回国去促成两国友好。
                选自《左传·成公九年》


                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17-01-05 22:18
                回复
                  2025-05-29 02:06:00
                  广告
                  ⑧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释义
                  蹊:小路。原意是桃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为人品德高尚,诚实、正直,用不着自我宣言,就自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景仰。
                  成语典故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论》:“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意为:太史公说:《论语》说,“本身行为正,不下命令,人们也奉行;本身不正,即使下命令,人们也不奉行。”这是说的李将军啊。我见到李将军,朴朴实实像个乡下人,口不善于言辞。他死的时候天下无论认识他的或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十分哀痛。他那忠实诚恳的心地实在使士大夫崇敬,谚语说:“桃李不能言语,可树下踩出小路来。”这话虽小,却可以使人明白大道理啊!
                  西汉时候,有一位勇猛善战的将军,名叫李广,一生跟匈奴打过七十多次仗,战功卓著,深受官兵和百姓的爱戴。李广虽然身居高位,统领千军万马,而且是保卫国家的功臣,但他一点也不居功自傲。他不仅待人和气,还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每次朝廷给他的赏赐,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部下,就把那些赏赐统统分给官兵们;行军打仗时,遇到粮食或水供应不上的情况,他自己也同士兵们一样忍饥挨饿;打起仗来,他身先士卒,英勇顽强,只要他一声令下,大家个个奋勇杀敌,不怕牺牲。这是一位多么让人崇敬的大将军啊!
                  后来,当李广将军去世的噩耗传到军营时,全军将士无不痛哭流涕,连许多与大将军平时并不熟悉的百姓也纷纷悼念他。在人们心目中,李广将军就是他们崇拜的大英雄。
                  汉朝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为李广立传时称赞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说,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树下都走出一条小路,李广将军就是以他的真诚和高尚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崇敬。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17-01-05 22:25
                  回复
                    ⑨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是《诗经》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人们大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很少有人能够善始善终。
                    出处
                    《诗经·大雅·荡》:“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做人、做事、做官没有人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善终。细细体味此言,觉得其中的确蕴涵了深刻的哲理和警示。


                    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17-01-05 22:29
                    回复
                      ⑩吮痈舐痔 [shǔn yōng shì zhì]
                      释义
                      吮:聚拢嘴唇来吸;痈:毒疮;舐:舔。指为人舔吸疮痔上的脓血。比喻卑劣地奉承人。亦作“ 吮疽舐痔 ”。谓以口吸痈疽,以舌舔痔疮而祛其毒。
                      典故
                      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座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庄子·杂篇·列御寇》
                      《史记·佞幸列传》:“ 文帝 尝病痈, 邓通 常为帝唶吮之。”后遂以“吮痈舐痔”形容卑屈媚上的龌龊行为。
                      南朝 宋 鲍照 《瓜步山楬文》:“贩交买名之薄,吮癕舐痔之卑,安足议其是非!”
                      宋 苏轼 《渔樵闲话录》下篇:“苟於进取以速利禄,吮疽舐痔无所不为者,非伥鬼欤?”
                      明 王世贞 《鸣凤记·严嵩庆寿》:“附势趋权,不辞吮痈舐痔。”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阮大铖祭文》:“效吮痈舐痔之行,媚衔宪握爵之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30楼2017-01-05 22:42
                      回复
                        以上是十个典故


                        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17-01-05 22:43
                        回复
                          ①倚姣作媚
                          释义
                          倚:凭借; 姣:美好; 媚:迷人。 凭着自己美貌,任意撒娇胡闹。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九回:“先时不过挟制薛蟠,后来倚姣作媚,将及薛姨妈,后将至宝钗。”


                          来自Android客户端34楼2017-01-05 22:43
                          回复
                            ②皮里春秋
                            释义
                            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 同“皮里春秋”
                            出处
                            《晋书·褚裒传》:“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曰:‘季野有皮里春秋。’其言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 后因晋简文帝母名为郑阿春,敬讳“春”字,而改作“皮里阳秋”。


                            来自Android客户端35楼2017-01-05 22:44
                            回复
                              2025-05-29 02:00:00
                              广告
                              ③龙阳泣鱼
                              释义
                              后以之为失宠之典。
                              出处
                              《战国策·魏策四》:“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馀鱼而涕下。……王曰:‘然则何为出涕?’曰:‘臣为王之所得鱼也。’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矣。……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


                              来自Android客户端36楼2017-01-05 22: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