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两个孩子父亲的俞敏洪跟所有父母一样,希望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希望引导孩子充分发挥潜能,快乐地生活,做最好的自己。
他不止一次对自己的女儿说:“你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因为在他来看,孩子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成长环境变了,家庭教育自然也要变
我有两个孩子,老大是女儿,现在正在上中学;老二是儿子,现在正在上小学。说心里话,我很想把自己的优点带给我的孩子,但他们在国外读书,不在我身边,我感到鞭长莫及。另外,国外的环境与国内不同,生活方式也不一样,所以,想用当年父母教育我的方法去教育我的孩子,确实不容易做到。
比如,在我小时候,看到母亲吃苦,一心想把我带向幸福的生活,我心里很感动。所以,母亲说什么我都照办。可我的孩子就不一样了,他们一直在国外,生活条件比我小时候优越很多,所以,那些热爱劳动、认真学习、懂得为自己的前途努力奋斗的优良观念,很难被他们接受。
另外,他们的状态也跟家庭环境有关,如今他们的家庭环境比我小时候不知要好多少倍,父母不论怎么隐瞒,怎么告诉孩子要靠自己努力,他们还是会发现自己家的生活条件比较优越,所以很难激发他们的斗志。不仅我有这样的困惑,我周围很多事业有成的朋友也都在为此担忧。
对此,我一直在思考,也最终意识到,我们的教育方式应该有所改变,但究竟怎么改,我跟我太太商量定了两个原则:第一,不能把孩子当作宠物来养。培养孩子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融入社会,有一技之长,能为社会服务,同时用这种服务换回养活自己的物质基础,这也是我们教育孩子的基本目标。
如果孩子长大了,走进社会,发现他们既没有与人交往的能力,又没有生活的能力,那是为人父母者最大的失职。所以,我一直在有意识地要求我的孩子学会与人合作,懂得分享,要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比如学会整理自己的房间,吃完饭应该洗碗,学会用洗衣机洗衣服等。
第二,要培养孩子的精神气质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开悟”。我经常带孩子旅游,让孩子感受这个世界的广阔与多彩,鼓励他们广交朋友,尽量与优秀的人为伴,引发他们的进取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环境始终在变,心境却属于自己
父母要培养孩子有个美好的心境。我一直觉得,对于孩子来说,书本学习只是学习的一部分,培养他们美好的心境更重要。什么是美好的心境呢?就是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一种情绪状态。有多少家长曾经晚上带孩子出去看过星星呢?应该不多。
前不久,我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某个省的中考作文题目是“满天的繁星告诉我们什么?”
有一个学生只写了一句话:“请问老师,星星在哪里?”孩子能不知道星星在哪里吗?肯定知道。但是,孩子确实没有亲眼看见过。
有一次,我带着儿子和女儿去古巴的海边。当时正好是阴历十五的晚上,月亮从海上慢慢升起来,我们全家就坐在海边的沙滩上看月亮一点点升起,海浪推着月光一直在我们身边浮动,有一种“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感觉,非常美。
我们大概看了一个半小时,天气慢慢变凉了。我对两个孩子说:“有点儿凉了,咱们回去吧。”我女儿说:“我不想回去,我要看月亮升到我头顶上。”我陪她坐了三个小时。女儿从来没有这样一动不动地坐这么久,我知道,这种美景对她的心灵是有触动的。在回去的路上,女儿对我说:“我发现世界是一体的。”
我问她这话是什么意思。
她说:“你没发现吗?大海、月亮和人并没有分开。”
女儿的话让我觉得,那一晚是有收获的,她对自然有了新的体验和发现。现在,在我的培养下,女儿特别喜欢大自然。大自然的景色使她的胸怀更博大,增加了她对世界、对生命的热爱。我觉得,在孩子的一生中,客观环境会不断变化,他们能够改变的很有限,只有心境始终属于他们自己。
父母帮孩子构建一个美好的心境,有助于他们去超脱世俗的困扰和羁绊,达到一种更高的生命境界,使生活变得雅致、丰盈。孩子的生命应该有诗意、雅致的部分,他们应该有懂得欣赏一切美好的能力。但是,现在我们的孩子很少有诗意的心情和雅致的生活,因为教育过于急功近利,不给诗意和雅致成长的空间,这一课,父母应该给孩子补上。
其实,“美好”二字在孩子的生活中密不可分,当孩子的心灵充满诗意,处于一种对自然持久热爱的情绪状态时,他们的生活一定是美好的。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女儿每年回国,我都会带她去一些贫困地区或少数民族地区走一走。前年,我带她去了青海,去年,我带她去了云南,让她看看贫困地区的孩子是怎样生活的。刚开始,我女儿在农村不敢上厕所,因为有些落后地区的厕所是建在外面的,上面架两块木板,非常简陋。我们是在夏天去的,天气很热,厕所里的木板下面有成千上万条蛆在蠕动。
过去她只见过家里和宾馆的厕所,所以面对这样的厕所,她既不习惯,又害怕,但两三个月以后,她也就习惯了。所以说,很多东西是可以练出来的。
今年夏天回国,她独自参加了一个国外支援中国贫困地区农村教学的团队。她把自己穿小的衣服都整理出来,带过去分给她教的学生们。对此我很欣慰,因为我就是要培养女儿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他人的友爱之心。
孩子有两样东西不能少。一是对生命的热爱。不管学业怎么样,哪怕没有读大学,只是读中专、大专,对生命和生活都要充满热爱之情。二是与人合作、与人分享的能力。人是群居动物,相互之间需要给予和温暖,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责任,要让孩子有意识地承担。
前不久,女儿所在的学校举办了一个领导力培养训练营,只招15个人。结果,全校有100多人报名,要考试、填表,还要自己写文章,最后还要面试。我女儿回家跟我说她报名了,准备参加。我和我太太都很吃惊,因为女儿内向,不爱在众人面前讲话。我们都点头说:“好,我们支持你!”但心中却为她捏了一把汗。
没想到,我女儿居然通过了面试。当时,主考官问她:“你原来有领导力的经验吗?你为什么要参加这个领导力培养的训练营呢?”我女儿说:“是这样的,我知道我没有领导力经验,但我爸爸是一个特别有领导力的人,他是我崇拜的对象,我要向我爸爸学习,将来做我爸爸那样的人。就因为我现在没有领导力,所以才希望进入这个领导力培养训练营,既为大家服务,也领导大家。”她的话把考官逗笑了,第三天结果公布了,一共录取15个人,她居然在里面。
女儿从小是一个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的孩子。现在,她能有这样的表现,说明她在成长,且充满自信,富于理想。
记得一位美国教授曾经对我说:“你们中国的孩子活得太累。在他们的人生中,只有两个词——一个是‘成功’,一个是‘拼搏’。”他还很奇怪地问我:“你们不给孩子快乐,却口口声声说希望孩子幸福,这可能吗?”
我们确实对成功过于着迷了,但我很清楚,对这一代孩子来说,他们的成功一定是建立在快乐的基础之上的。不然,在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一体化的未来,竞争愈发激烈,没有快乐做基础,他们是走不远的。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成功,而孩子成功与否,与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否正确息息相关。孩子的品格和道德教育得好与坏,是孩子一辈子成功与否的关键。
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家长都愿意把最好的奉献给孩子,但即便把所有的一切——生命、财富、地位全部给孩子,孩子也未必会获得终身的幸福。只有教会孩子如何做一个成功的人,教孩子学会追求自己的目标,学会享受达到目标以后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孩子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他不止一次对自己的女儿说:“你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因为在他来看,孩子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成长环境变了,家庭教育自然也要变
我有两个孩子,老大是女儿,现在正在上中学;老二是儿子,现在正在上小学。说心里话,我很想把自己的优点带给我的孩子,但他们在国外读书,不在我身边,我感到鞭长莫及。另外,国外的环境与国内不同,生活方式也不一样,所以,想用当年父母教育我的方法去教育我的孩子,确实不容易做到。
比如,在我小时候,看到母亲吃苦,一心想把我带向幸福的生活,我心里很感动。所以,母亲说什么我都照办。可我的孩子就不一样了,他们一直在国外,生活条件比我小时候优越很多,所以,那些热爱劳动、认真学习、懂得为自己的前途努力奋斗的优良观念,很难被他们接受。
另外,他们的状态也跟家庭环境有关,如今他们的家庭环境比我小时候不知要好多少倍,父母不论怎么隐瞒,怎么告诉孩子要靠自己努力,他们还是会发现自己家的生活条件比较优越,所以很难激发他们的斗志。不仅我有这样的困惑,我周围很多事业有成的朋友也都在为此担忧。
对此,我一直在思考,也最终意识到,我们的教育方式应该有所改变,但究竟怎么改,我跟我太太商量定了两个原则:第一,不能把孩子当作宠物来养。培养孩子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融入社会,有一技之长,能为社会服务,同时用这种服务换回养活自己的物质基础,这也是我们教育孩子的基本目标。
如果孩子长大了,走进社会,发现他们既没有与人交往的能力,又没有生活的能力,那是为人父母者最大的失职。所以,我一直在有意识地要求我的孩子学会与人合作,懂得分享,要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比如学会整理自己的房间,吃完饭应该洗碗,学会用洗衣机洗衣服等。
第二,要培养孩子的精神气质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开悟”。我经常带孩子旅游,让孩子感受这个世界的广阔与多彩,鼓励他们广交朋友,尽量与优秀的人为伴,引发他们的进取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环境始终在变,心境却属于自己
父母要培养孩子有个美好的心境。我一直觉得,对于孩子来说,书本学习只是学习的一部分,培养他们美好的心境更重要。什么是美好的心境呢?就是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一种情绪状态。有多少家长曾经晚上带孩子出去看过星星呢?应该不多。
前不久,我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某个省的中考作文题目是“满天的繁星告诉我们什么?”
有一个学生只写了一句话:“请问老师,星星在哪里?”孩子能不知道星星在哪里吗?肯定知道。但是,孩子确实没有亲眼看见过。
有一次,我带着儿子和女儿去古巴的海边。当时正好是阴历十五的晚上,月亮从海上慢慢升起来,我们全家就坐在海边的沙滩上看月亮一点点升起,海浪推着月光一直在我们身边浮动,有一种“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感觉,非常美。
我们大概看了一个半小时,天气慢慢变凉了。我对两个孩子说:“有点儿凉了,咱们回去吧。”我女儿说:“我不想回去,我要看月亮升到我头顶上。”我陪她坐了三个小时。女儿从来没有这样一动不动地坐这么久,我知道,这种美景对她的心灵是有触动的。在回去的路上,女儿对我说:“我发现世界是一体的。”
我问她这话是什么意思。
她说:“你没发现吗?大海、月亮和人并没有分开。”
女儿的话让我觉得,那一晚是有收获的,她对自然有了新的体验和发现。现在,在我的培养下,女儿特别喜欢大自然。大自然的景色使她的胸怀更博大,增加了她对世界、对生命的热爱。我觉得,在孩子的一生中,客观环境会不断变化,他们能够改变的很有限,只有心境始终属于他们自己。
父母帮孩子构建一个美好的心境,有助于他们去超脱世俗的困扰和羁绊,达到一种更高的生命境界,使生活变得雅致、丰盈。孩子的生命应该有诗意、雅致的部分,他们应该有懂得欣赏一切美好的能力。但是,现在我们的孩子很少有诗意的心情和雅致的生活,因为教育过于急功近利,不给诗意和雅致成长的空间,这一课,父母应该给孩子补上。
其实,“美好”二字在孩子的生活中密不可分,当孩子的心灵充满诗意,处于一种对自然持久热爱的情绪状态时,他们的生活一定是美好的。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女儿每年回国,我都会带她去一些贫困地区或少数民族地区走一走。前年,我带她去了青海,去年,我带她去了云南,让她看看贫困地区的孩子是怎样生活的。刚开始,我女儿在农村不敢上厕所,因为有些落后地区的厕所是建在外面的,上面架两块木板,非常简陋。我们是在夏天去的,天气很热,厕所里的木板下面有成千上万条蛆在蠕动。
过去她只见过家里和宾馆的厕所,所以面对这样的厕所,她既不习惯,又害怕,但两三个月以后,她也就习惯了。所以说,很多东西是可以练出来的。
今年夏天回国,她独自参加了一个国外支援中国贫困地区农村教学的团队。她把自己穿小的衣服都整理出来,带过去分给她教的学生们。对此我很欣慰,因为我就是要培养女儿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他人的友爱之心。
孩子有两样东西不能少。一是对生命的热爱。不管学业怎么样,哪怕没有读大学,只是读中专、大专,对生命和生活都要充满热爱之情。二是与人合作、与人分享的能力。人是群居动物,相互之间需要给予和温暖,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责任,要让孩子有意识地承担。
前不久,女儿所在的学校举办了一个领导力培养训练营,只招15个人。结果,全校有100多人报名,要考试、填表,还要自己写文章,最后还要面试。我女儿回家跟我说她报名了,准备参加。我和我太太都很吃惊,因为女儿内向,不爱在众人面前讲话。我们都点头说:“好,我们支持你!”但心中却为她捏了一把汗。
没想到,我女儿居然通过了面试。当时,主考官问她:“你原来有领导力的经验吗?你为什么要参加这个领导力培养的训练营呢?”我女儿说:“是这样的,我知道我没有领导力经验,但我爸爸是一个特别有领导力的人,他是我崇拜的对象,我要向我爸爸学习,将来做我爸爸那样的人。就因为我现在没有领导力,所以才希望进入这个领导力培养训练营,既为大家服务,也领导大家。”她的话把考官逗笑了,第三天结果公布了,一共录取15个人,她居然在里面。
女儿从小是一个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的孩子。现在,她能有这样的表现,说明她在成长,且充满自信,富于理想。
记得一位美国教授曾经对我说:“你们中国的孩子活得太累。在他们的人生中,只有两个词——一个是‘成功’,一个是‘拼搏’。”他还很奇怪地问我:“你们不给孩子快乐,却口口声声说希望孩子幸福,这可能吗?”
我们确实对成功过于着迷了,但我很清楚,对这一代孩子来说,他们的成功一定是建立在快乐的基础之上的。不然,在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一体化的未来,竞争愈发激烈,没有快乐做基础,他们是走不远的。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成功,而孩子成功与否,与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否正确息息相关。孩子的品格和道德教育得好与坏,是孩子一辈子成功与否的关键。
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家长都愿意把最好的奉献给孩子,但即便把所有的一切——生命、财富、地位全部给孩子,孩子也未必会获得终身的幸福。只有教会孩子如何做一个成功的人,教孩子学会追求自己的目标,学会享受达到目标以后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孩子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