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晚报》10月2日“新新阅读”版:《炊烟覆盖我们的家园》
http://wfwb.wfnews.com.cn/html/2008-10/02/content_62651.htm
炊烟覆盖我们的家园
学刚写散文应该有些年头了,他的语言像村口的草垛,扎实与沉稳;他的叙述像一口老锅,贴近温暖的乡土。这些都让我觉得,学刚的文字,最适宜于秋雨绵延的寒凉的午后。
在《守望》之前,学刚的散文我读过不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乡土散文。每次阅读学刚笔下的乡土,总有一股淡淡的忧伤将我笼罩。这不仅因为学刚写了我同样熟稔的老锅、草垛、葵花、秧苗和土豆,更因为学刚笔下的乡土,质朴而真切,有一种温暖人心的乳汁般的味道。每次阅读,我总是忆起遥远的炊烟,像慈母的手,在树梢上向我轻轻招摇。
每一位散文写作者,几乎都曾在乡土散文这块园地里留下过自己的足迹。自刘亮程的乡土散文一纸风行以来,乡土散文似乎格外受到编辑们的垂青,大量的乡土散文层出不穷前赴后继(乡土小说同样如此),曾经的乡土忽然让作家们爆发出令人惊异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但这些散文里的乡土大多都是乌托邦里的乡土,家园都是牧歌缭绕、诗意盎然的家园,农民兄弟们也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已经生活于唯美的桃花源。诚然,从并不温暖的俗世里发现温暖,从并不善良的世道里发现善良,从并不美好的生活里发现美好,是文学创作的题中应有之意,但如果一味规避社会现实,文学也就失去了另一层更为紧要的意义。过度的美化和规避,使得我们的书写沦为消闲与消遣。这样的文字类似于一件老妇的华丽浴袍,一旦褪除,入目的将是一具让人黯然神伤的躯体。华丽的袍子既是一种可笑的自欺,也是一种可恨的蒙蔽。
学刚的乡土书写是难能可贵的。他直面真实的家园,不虚妄,不矫正,每一种物事,都散发着人性观照的人文气息。如在备受好评的散文《老锅》中,他这样写:“大喜大悲过,大热大冷着,一口老锅的经历,肯定会让一个饱经沧桑的人吃惊。所以,再冰冷的年月,往锅里一煮,就化开了;再生硬的日子,往锅里一放,就绵软了。”
这样的叙述,让我觉出了一种抚慰人心的温暖,同时,也让我想起自己在乡下的日子。学刚敏锐地抓住了“老锅”这个乡间习见的炊具,并写出匍匐在老锅背后的意义。这样的意义无疑已经逼近了巨大的现实生存,甚至逼近了辗转于老锅前后的广大群体。
在其乡土散文中,他赋予乡间的物事以更丰富的人文信息。学刚的纸上回乡,有一层精神皈依的普世意义。正因为有着清醒的“还乡”意识与多年的“迷失”,才使得学刚笔下的乡土显得不那么轻忽,也不仅仅满足于书写唯美与诗意。
譬如,他这样写草垛:“草垛醒了,灶膛亮了,炊烟高了,太阳红了。多么朴素清新的早晨。多么宁静温馨的日子。站在村头的草垛,站成了一个村庄的封面。”他这样写咸菜瓮:“一日三餐,咸菜瓮变戏法似的,总能变出不同的花色品种。两块咸菜头,一壶热烧酒,父亲的脸大红大紫地炫耀,如秋后的高粱。我一年比一年高大,它一年又一年付出。我是咸菜瓮养大的孩子,我身上流出的汗水都是咸的。”
这些文字让我觉得踏实,让我在这个秋雨绵延的午后,一次次地想起我们的家园。炊烟覆盖下的家园并不单单是唯美与诗意,更多的时候,炊烟消散,满目疮痍。虽然学刚很少写艰辛的农人,很少写潜伏着的伤痛,他可能更愿意观照,而不愿也或许是不忍于正视。这是抚慰心灵的另一种方式。他已经写出了家园潜伏着的真相。
学刚是一名中学教师。这是个令我尊敬的职业。我无意于拔高学刚的散文,亦无力为学刚的散文匆忙作一个“盖棺定论”式的不负责任的定评。作为一个也在写字的朋友,我更希望学刚能写出更好的文字。准确点说,在学刚的众多散文篇章中,我个人更喜欢的,还是他的乡土散文,这些作品让我窥见了学刚的人文精神,以及作为一个写作者最起码的人格与良知。一位已经离世的师长曾这样谆谆教诲过我:“一个没有人格良知的作家,他的作品或许可以轰动一时,但不可能轰动一世。”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应当更多地向学刚学习―――事实上,我也一直视学刚为兄长,尽管我们相识于虚幻的网络,尽管我们一直无缘谋面―――他让我觉得,我们的家园,虽然久被炊烟覆盖,但总有一些温暖的风,艰难地掀开蒙蔽的炊烟,从而让我重新得见,那些令我黯然的岁月。
http://wfwb.wfnews.com.cn/html/2008-10/02/content_62651.htm
炊烟覆盖我们的家园
学刚写散文应该有些年头了,他的语言像村口的草垛,扎实与沉稳;他的叙述像一口老锅,贴近温暖的乡土。这些都让我觉得,学刚的文字,最适宜于秋雨绵延的寒凉的午后。
在《守望》之前,学刚的散文我读过不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乡土散文。每次阅读学刚笔下的乡土,总有一股淡淡的忧伤将我笼罩。这不仅因为学刚写了我同样熟稔的老锅、草垛、葵花、秧苗和土豆,更因为学刚笔下的乡土,质朴而真切,有一种温暖人心的乳汁般的味道。每次阅读,我总是忆起遥远的炊烟,像慈母的手,在树梢上向我轻轻招摇。
每一位散文写作者,几乎都曾在乡土散文这块园地里留下过自己的足迹。自刘亮程的乡土散文一纸风行以来,乡土散文似乎格外受到编辑们的垂青,大量的乡土散文层出不穷前赴后继(乡土小说同样如此),曾经的乡土忽然让作家们爆发出令人惊异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但这些散文里的乡土大多都是乌托邦里的乡土,家园都是牧歌缭绕、诗意盎然的家园,农民兄弟们也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已经生活于唯美的桃花源。诚然,从并不温暖的俗世里发现温暖,从并不善良的世道里发现善良,从并不美好的生活里发现美好,是文学创作的题中应有之意,但如果一味规避社会现实,文学也就失去了另一层更为紧要的意义。过度的美化和规避,使得我们的书写沦为消闲与消遣。这样的文字类似于一件老妇的华丽浴袍,一旦褪除,入目的将是一具让人黯然神伤的躯体。华丽的袍子既是一种可笑的自欺,也是一种可恨的蒙蔽。
学刚的乡土书写是难能可贵的。他直面真实的家园,不虚妄,不矫正,每一种物事,都散发着人性观照的人文气息。如在备受好评的散文《老锅》中,他这样写:“大喜大悲过,大热大冷着,一口老锅的经历,肯定会让一个饱经沧桑的人吃惊。所以,再冰冷的年月,往锅里一煮,就化开了;再生硬的日子,往锅里一放,就绵软了。”
这样的叙述,让我觉出了一种抚慰人心的温暖,同时,也让我想起自己在乡下的日子。学刚敏锐地抓住了“老锅”这个乡间习见的炊具,并写出匍匐在老锅背后的意义。这样的意义无疑已经逼近了巨大的现实生存,甚至逼近了辗转于老锅前后的广大群体。
在其乡土散文中,他赋予乡间的物事以更丰富的人文信息。学刚的纸上回乡,有一层精神皈依的普世意义。正因为有着清醒的“还乡”意识与多年的“迷失”,才使得学刚笔下的乡土显得不那么轻忽,也不仅仅满足于书写唯美与诗意。
譬如,他这样写草垛:“草垛醒了,灶膛亮了,炊烟高了,太阳红了。多么朴素清新的早晨。多么宁静温馨的日子。站在村头的草垛,站成了一个村庄的封面。”他这样写咸菜瓮:“一日三餐,咸菜瓮变戏法似的,总能变出不同的花色品种。两块咸菜头,一壶热烧酒,父亲的脸大红大紫地炫耀,如秋后的高粱。我一年比一年高大,它一年又一年付出。我是咸菜瓮养大的孩子,我身上流出的汗水都是咸的。”
这些文字让我觉得踏实,让我在这个秋雨绵延的午后,一次次地想起我们的家园。炊烟覆盖下的家园并不单单是唯美与诗意,更多的时候,炊烟消散,满目疮痍。虽然学刚很少写艰辛的农人,很少写潜伏着的伤痛,他可能更愿意观照,而不愿也或许是不忍于正视。这是抚慰心灵的另一种方式。他已经写出了家园潜伏着的真相。
学刚是一名中学教师。这是个令我尊敬的职业。我无意于拔高学刚的散文,亦无力为学刚的散文匆忙作一个“盖棺定论”式的不负责任的定评。作为一个也在写字的朋友,我更希望学刚能写出更好的文字。准确点说,在学刚的众多散文篇章中,我个人更喜欢的,还是他的乡土散文,这些作品让我窥见了学刚的人文精神,以及作为一个写作者最起码的人格与良知。一位已经离世的师长曾这样谆谆教诲过我:“一个没有人格良知的作家,他的作品或许可以轰动一时,但不可能轰动一世。”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应当更多地向学刚学习―――事实上,我也一直视学刚为兄长,尽管我们相识于虚幻的网络,尽管我们一直无缘谋面―――他让我觉得,我们的家园,虽然久被炊烟覆盖,但总有一些温暖的风,艰难地掀开蒙蔽的炊烟,从而让我重新得见,那些令我黯然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