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城内崇宁路以前是条河,名为六箭河,河上从东到西有新庙桥(附近有金匮县城隍庙,北岸叫小河上)、斜桥(河岸就叫斜桥下)、师古桥、洞霓桥(南岸叫师古河上,北岸叫大河上),凤光桥。有关秦氏的老宅,师古河上有秦氏宫保尚书第等,小河上有秦氏章庆堂等,大河上有秦氏承志堂、秦氏宝仁堂、秦淮海祠(宝彜堂)及秦琢如宅(绍修堂,今秦邦宪故居)等。
宋未元初,锡山秦氏始迁祖惟祯孙彦和(遯轩公)徒居城中六箭河南岸玄文里,为河上秦始迁祖。孙秦旭(修敬公)长子夔(中斋公)“学有造诣”,明天顺四年(1460年)进士及第,官至江西右布政使,将祖屋改筑成“挺秀堂”,时明宪宗御笔“双孝”其永孚、仲孚两兄弟,即诏旌其中称“宫保尚书第·嘉会堂”;同时在对岸大河上建第一所西临市街,南滨师古河的宅第“寿安堂”;“挺秀堂”西筑“宁寿堂”供父母养老。随着科举入仕,迎来家族繁荣,六箭河畔逐渐形成秦氏聚居地:大河上秦淮(存赤公)居所“鸿绪堂”,堂后金匮山(野园里)上多太湖石,百年何首乌籐络攀爬,花栏种牡丹,为孙秦耀(舜峰公)及后裔秦埈(太清公)、秦德藻(海翁公)世居地。宅西建“绍修堂”、“既翕堂”、“宝彜堂”,宅东为“培元堂”,均为秦梁(虹州公)宅第;“绍修堂”其后裔秦琢如重建新宅,“既翕堂”因与中斋公先后纂修邑志故标其门曰“文献之家”,“宝彜堂”归并淮海祖祠;“培元堂”其后裔世居。“景庆堂”在“宁寿堂”东,秦埏(太宁公)新宅;“仁寿堂”在师古河东,秦伯钦(公安公)宅第;“抱经堂”在大河上东,光绪末,族人公款购以办秦氏公学;“抱经堂”东有“长春堂”,秦震钧(蓉庄公)购之建义庄;“鸿绪堂”西有“济美堂”是敬夫公新宅;“承志堂”在“培元堂”西,秦瑞熙新宅;“宝仁堂”在“既翕堂”西,清乾隆末嘉庆初秦震钧(蓉庄公)购之称老义庄;师古河上“挺秀堂”东有“恩绪堂”,秦蕙田(文恭公)后裔所建新宅;“宁寿堂”西有“经畲堂”,同治年间秦芝珊重建;还有“仁寿堂”东有“敬义堂”,秦瑞熙(耐圃公)宅第,临六箭河有亭榭石树,耐圃公筑,谓“春星草堂;小河上有“章庆堂”,右傍孙状元少宰第,左邻王榜眼宅第,探花公勇钧(柱川公)后裔世居,前有画家秦古柳“旧方书屋”画室,后有无锡最早转盘楼;孙状元少宰第西有“宝彜堂”,秦敬然(贞斋公)宅第,有“杏花厅”和“牡丹书屋”;小河上还有果亭公新宅,如此,六箭河两岸聚族而居秦氏族人史称河上秦。
六箭河现已无多少人知晓,填河筑成的崇宁路现东为政法一条街,西因秦邦宪故居
而闻名遐迩。秦淮海祠尚在,移建的章庆堂虽不及原屋辉煌,但还可供秦氏族人及旅游者参观、瞻仰和忆旧。
那么什么叫“箭河”?这要从无锡城谈起,原来无锡城呈龟背形,大运河从城内中间由北向南穿城而过,把无锡城一分为二:西面的仍叫无锡县,东面的在清雍正四年(1726年)时分折小为金匮县,小小无锡县城有了两个县衙,西面的叫老县前,东面的叫新县前,除了有两个县衙,相应的还有两个城隍庙,老县前有个无锡县城隍庙,叫老庙,新县前有个金匮县城隍庙,叫新庙。这条穿城而过的大运河叫直河,因城墙像龟背形因而东面的城墙是弓形的,直河就像弓上的弦,故又叫弦河。这条直河年代悠久,可远溯到北宋(1958年填河筑成中山二路时,在开挖至2米深的土层中发现了几枚古钱,分别是“政和通宝”和“宣和通宝”),历经南宋、元、明、清、民国,直到1958年筑成马路时,才被填平,成了如今宽阔的中山路。
这条直河上共有13座桥,由北至南分别是北水关桥、迎祥桥、仓桥(忆丰桥)、新市桥、大市桥、三凤桥、中市桥、欢喜桥、和平桥、南市桥、便民桥、渡僧桥、南水关桥。
第一座桥北水关桥和第十三座桥南水关桥的桥都较小,是石拱桥,桥下分别有两扇水栅门,直插河底,一遇敌情,水栅门紧闭,关内岸边有兵驻守。
直河上由北向南第二座桥是建于民国初年的“迎祥桥”,当地老百姓又叫作“银洋桥”,传说当时无锡城内旗杆下的杨家,声势显赫,清末已有在朝为官者,到民国初年北洋政府期间,杨家有人担任过财政部要职。某天晚上,盛巷桥上有“脚班”(即搬运工人)被全部召到杨家,几只大驳船停靠在直河上杨家门前的码头边,这些工人两人一
挡从船上扛抬小木箱从备弄进入宅内,这些木箱虽小却相当沉重,抬了大半夜将近运完的时候,其中一挡人的木箱因绳索磨断,一只木箱坠地,白花花的大洋抛落一地,这时工人们才知道他们运了一夜的都是“袁大头”。事后,杨家重酬了那些“脚班”,不久又在旗杆下的斜对面书院弄的河面上架起了一座坚固的钢筋水泥桥,桥边有水泥护拦,命名为“迎祥桥”,可附近居民背地里只叫“银洋桥”。
第三座桥是仓桥。明时仓桥以北乙丰仓内贮军粮,故名仓桥。
第四座桥新市桥在民国元年始建时为木桥,后拓建复兴路时改建为水泥桥。
第五座大市桥也是一座古桥,在辛亥革命时,因桥堍的“古观音堂”被拆掉改建成水泥桥。县城以它为界,大市桥以南,上塘在西岸,下塘在东岸,大市桥以北,则上塘在东岸,下塘在西岸。
第六座桥是一座便于行人从二下塘到三皇街的普通木桥,但它的名气大,在诸多桥梁中属第一。只要品尝过无锡名特产“三凤桥”酱排骨的人,都会说起这座三凤桥,但对建于民国初年,在靠近二下塘一面桥堍的慎余肉庄却知之慎少。
第七座桥是中市桥,早在明代弘治无锡县城地图上就有显示,是无锡最早的一批石拱桥之一。
还有两座木桥,一座是从欢喜巷口通至对岸,取名“欢喜桥”,还有一座是从二下塘承贤桥至对岸的时郎中巷口的“和平桥”,它们都建造于1938年。
第十座桥是南市古桥,清康熙年间,直河上又架起一座桥,是为方便南门行人过河的桥,名字便叫“便民桥”,这桥架于南市桥至南水关桥之间,又叫“致和桥”,这是第十一座桥。以上诸桥在1958年前填河时均被陆续拆除。
不久离便民桥不远处靠近南城门河边的一个高墩上,建造了一座叫“小南海”的寺庙,为了便于人们进入庙门,就在便民桥与南水关桥之间造了一座小型石桥,专为和尚行走而造的,所以取名“渡僧桥”,又叫“小南海桥”。小南海寺在1950年拆除南门城墙时便整体拆迁移到了“鼋头渚”广福寺旁,仍然称作“小南海”。
小小无锡城中,弦河又分叉为若干条弓河和箭河,竟有小河近40条,据孙炳卿老先生考证,架在这些河上的各种类型的小桥达58座,于铸梁考证可达70座之多,它们是:
里城河(弓河),为直河向东分出的第一支流,由映山河出打铁桥,东行、循城而南,过便民桥,合直河。河上还有书院桥(新桥)、新民桥、华德桥、东水关桥、小南海桥(渡僧桥),1954年填河拆桥。
弓河上由南而北又分为九道东西走向的箭河。其中,三箭河(冉泾河+新开河)河上有冉泾桥、承贤桥,1953年填河拆桥;四箭河,河上有芳声桥,1954年填河拆桥;五箭河(东河浜),河上有进士桥,1957年填河拆桥;六箭河(前已述);七箭河,河上有将军桥、承先桥(神仙桥),1954年填河拆桥;八箭河,河上有克宝桥、营桥、含秀桥(韩
修桥),驳岸河上有环秀桥(环婿桥)、青石桥,1958年填河拆桥。
仓河(仓前新河),为直河向东分出的第二支流,出盛巷桥,东行转北入弓河,河上还有兴隆桥(青龙桥)、里黄泥桥(凤仪桥),1953年填河拆桥。
城中公园“曲沼”上建有三桥,南边石桥名“涵碧桥”,北边石桥名“枕漪桥”,同庚厅后面一石桥名“倚红桥”(“三曲桥”,此桥前几年湮没)。
还有,直河向西分出五条支流:
一第二支流出泰定桥(太平桥),西行为西河头河(斥渎),合柳浪河,河上还有玉带桥(斥渎桥)、黄石桥,1958年填河拆桥。
第三支流出胡桥,西行为胡桥河,经驻骢桥分二道,一南行为营河,河上有周桥、破桥、营桥,转西经老县前为玉带河,河上有玉带桥(州桥、周桥)、庙桥;一西行称会龙河,河上有会龙桥,合柳浪河南行,河上有序成桥,南行折而东与玉带河合,1950年至1958年间分段填河拆桥。
第四支流出水獭桥,西行为三皇街河后西溪、荷花荡、前西溪,转而向南过瑞虹桥入束带河,河上还有小虹霓桥(东桥)、大虹霓桥(西桥)、茅梓桥(毛竹桥)、迎溪桥、社学桥、石桥,1950年至1956年间分段填河拆桥。
第五支流出虹桥,西行为束带河,河上还有学桥、塔坊桥、堰桥、黄石桥、西水关桥,出西水关入环城河、梁溪河,1956年填河拆桥。
自1950年首先填塞柳浪河,到1958年最后填塞六箭河、八箭河等河道后,无锡老城厢中除城中公园外,再也没有一河一桥了。
想当年城里的河流,因有太湖和运河水系常年调节,水流流动,自净能力强,加上水污染轻,河水终年清澈,河中鱼、虾、螺蛳(无锡人叫“蛳螺”)等水生动物资源丰富。平时临河垂钓,梅雨季节张网捕鱼,都能有所得。长江汛期还会有鳗鱼在河中出现。城中枕河人家的居民在河中淘米汰菜、洗涤衣物,将河水担回去加明矾后饮用的现象很是普遍。如今忆及当年景象,仍然回味无穷。
宋未元初,锡山秦氏始迁祖惟祯孙彦和(遯轩公)徒居城中六箭河南岸玄文里,为河上秦始迁祖。孙秦旭(修敬公)长子夔(中斋公)“学有造诣”,明天顺四年(1460年)进士及第,官至江西右布政使,将祖屋改筑成“挺秀堂”,时明宪宗御笔“双孝”其永孚、仲孚两兄弟,即诏旌其中称“宫保尚书第·嘉会堂”;同时在对岸大河上建第一所西临市街,南滨师古河的宅第“寿安堂”;“挺秀堂”西筑“宁寿堂”供父母养老。随着科举入仕,迎来家族繁荣,六箭河畔逐渐形成秦氏聚居地:大河上秦淮(存赤公)居所“鸿绪堂”,堂后金匮山(野园里)上多太湖石,百年何首乌籐络攀爬,花栏种牡丹,为孙秦耀(舜峰公)及后裔秦埈(太清公)、秦德藻(海翁公)世居地。宅西建“绍修堂”、“既翕堂”、“宝彜堂”,宅东为“培元堂”,均为秦梁(虹州公)宅第;“绍修堂”其后裔秦琢如重建新宅,“既翕堂”因与中斋公先后纂修邑志故标其门曰“文献之家”,“宝彜堂”归并淮海祖祠;“培元堂”其后裔世居。“景庆堂”在“宁寿堂”东,秦埏(太宁公)新宅;“仁寿堂”在师古河东,秦伯钦(公安公)宅第;“抱经堂”在大河上东,光绪末,族人公款购以办秦氏公学;“抱经堂”东有“长春堂”,秦震钧(蓉庄公)购之建义庄;“鸿绪堂”西有“济美堂”是敬夫公新宅;“承志堂”在“培元堂”西,秦瑞熙新宅;“宝仁堂”在“既翕堂”西,清乾隆末嘉庆初秦震钧(蓉庄公)购之称老义庄;师古河上“挺秀堂”东有“恩绪堂”,秦蕙田(文恭公)后裔所建新宅;“宁寿堂”西有“经畲堂”,同治年间秦芝珊重建;还有“仁寿堂”东有“敬义堂”,秦瑞熙(耐圃公)宅第,临六箭河有亭榭石树,耐圃公筑,谓“春星草堂;小河上有“章庆堂”,右傍孙状元少宰第,左邻王榜眼宅第,探花公勇钧(柱川公)后裔世居,前有画家秦古柳“旧方书屋”画室,后有无锡最早转盘楼;孙状元少宰第西有“宝彜堂”,秦敬然(贞斋公)宅第,有“杏花厅”和“牡丹书屋”;小河上还有果亭公新宅,如此,六箭河两岸聚族而居秦氏族人史称河上秦。
六箭河现已无多少人知晓,填河筑成的崇宁路现东为政法一条街,西因秦邦宪故居
而闻名遐迩。秦淮海祠尚在,移建的章庆堂虽不及原屋辉煌,但还可供秦氏族人及旅游者参观、瞻仰和忆旧。
那么什么叫“箭河”?这要从无锡城谈起,原来无锡城呈龟背形,大运河从城内中间由北向南穿城而过,把无锡城一分为二:西面的仍叫无锡县,东面的在清雍正四年(1726年)时分折小为金匮县,小小无锡县城有了两个县衙,西面的叫老县前,东面的叫新县前,除了有两个县衙,相应的还有两个城隍庙,老县前有个无锡县城隍庙,叫老庙,新县前有个金匮县城隍庙,叫新庙。这条穿城而过的大运河叫直河,因城墙像龟背形因而东面的城墙是弓形的,直河就像弓上的弦,故又叫弦河。这条直河年代悠久,可远溯到北宋(1958年填河筑成中山二路时,在开挖至2米深的土层中发现了几枚古钱,分别是“政和通宝”和“宣和通宝”),历经南宋、元、明、清、民国,直到1958年筑成马路时,才被填平,成了如今宽阔的中山路。
这条直河上共有13座桥,由北至南分别是北水关桥、迎祥桥、仓桥(忆丰桥)、新市桥、大市桥、三凤桥、中市桥、欢喜桥、和平桥、南市桥、便民桥、渡僧桥、南水关桥。
第一座桥北水关桥和第十三座桥南水关桥的桥都较小,是石拱桥,桥下分别有两扇水栅门,直插河底,一遇敌情,水栅门紧闭,关内岸边有兵驻守。
直河上由北向南第二座桥是建于民国初年的“迎祥桥”,当地老百姓又叫作“银洋桥”,传说当时无锡城内旗杆下的杨家,声势显赫,清末已有在朝为官者,到民国初年北洋政府期间,杨家有人担任过财政部要职。某天晚上,盛巷桥上有“脚班”(即搬运工人)被全部召到杨家,几只大驳船停靠在直河上杨家门前的码头边,这些工人两人一
挡从船上扛抬小木箱从备弄进入宅内,这些木箱虽小却相当沉重,抬了大半夜将近运完的时候,其中一挡人的木箱因绳索磨断,一只木箱坠地,白花花的大洋抛落一地,这时工人们才知道他们运了一夜的都是“袁大头”。事后,杨家重酬了那些“脚班”,不久又在旗杆下的斜对面书院弄的河面上架起了一座坚固的钢筋水泥桥,桥边有水泥护拦,命名为“迎祥桥”,可附近居民背地里只叫“银洋桥”。
第三座桥是仓桥。明时仓桥以北乙丰仓内贮军粮,故名仓桥。
第四座桥新市桥在民国元年始建时为木桥,后拓建复兴路时改建为水泥桥。
第五座大市桥也是一座古桥,在辛亥革命时,因桥堍的“古观音堂”被拆掉改建成水泥桥。县城以它为界,大市桥以南,上塘在西岸,下塘在东岸,大市桥以北,则上塘在东岸,下塘在西岸。
第六座桥是一座便于行人从二下塘到三皇街的普通木桥,但它的名气大,在诸多桥梁中属第一。只要品尝过无锡名特产“三凤桥”酱排骨的人,都会说起这座三凤桥,但对建于民国初年,在靠近二下塘一面桥堍的慎余肉庄却知之慎少。
第七座桥是中市桥,早在明代弘治无锡县城地图上就有显示,是无锡最早的一批石拱桥之一。
还有两座木桥,一座是从欢喜巷口通至对岸,取名“欢喜桥”,还有一座是从二下塘承贤桥至对岸的时郎中巷口的“和平桥”,它们都建造于1938年。
第十座桥是南市古桥,清康熙年间,直河上又架起一座桥,是为方便南门行人过河的桥,名字便叫“便民桥”,这桥架于南市桥至南水关桥之间,又叫“致和桥”,这是第十一座桥。以上诸桥在1958年前填河时均被陆续拆除。
不久离便民桥不远处靠近南城门河边的一个高墩上,建造了一座叫“小南海”的寺庙,为了便于人们进入庙门,就在便民桥与南水关桥之间造了一座小型石桥,专为和尚行走而造的,所以取名“渡僧桥”,又叫“小南海桥”。小南海寺在1950年拆除南门城墙时便整体拆迁移到了“鼋头渚”广福寺旁,仍然称作“小南海”。
小小无锡城中,弦河又分叉为若干条弓河和箭河,竟有小河近40条,据孙炳卿老先生考证,架在这些河上的各种类型的小桥达58座,于铸梁考证可达70座之多,它们是:
里城河(弓河),为直河向东分出的第一支流,由映山河出打铁桥,东行、循城而南,过便民桥,合直河。河上还有书院桥(新桥)、新民桥、华德桥、东水关桥、小南海桥(渡僧桥),1954年填河拆桥。
弓河上由南而北又分为九道东西走向的箭河。其中,三箭河(冉泾河+新开河)河上有冉泾桥、承贤桥,1953年填河拆桥;四箭河,河上有芳声桥,1954年填河拆桥;五箭河(东河浜),河上有进士桥,1957年填河拆桥;六箭河(前已述);七箭河,河上有将军桥、承先桥(神仙桥),1954年填河拆桥;八箭河,河上有克宝桥、营桥、含秀桥(韩
修桥),驳岸河上有环秀桥(环婿桥)、青石桥,1958年填河拆桥。
仓河(仓前新河),为直河向东分出的第二支流,出盛巷桥,东行转北入弓河,河上还有兴隆桥(青龙桥)、里黄泥桥(凤仪桥),1953年填河拆桥。
城中公园“曲沼”上建有三桥,南边石桥名“涵碧桥”,北边石桥名“枕漪桥”,同庚厅后面一石桥名“倚红桥”(“三曲桥”,此桥前几年湮没)。
还有,直河向西分出五条支流:
一第二支流出泰定桥(太平桥),西行为西河头河(斥渎),合柳浪河,河上还有玉带桥(斥渎桥)、黄石桥,1958年填河拆桥。
第三支流出胡桥,西行为胡桥河,经驻骢桥分二道,一南行为营河,河上有周桥、破桥、营桥,转西经老县前为玉带河,河上有玉带桥(州桥、周桥)、庙桥;一西行称会龙河,河上有会龙桥,合柳浪河南行,河上有序成桥,南行折而东与玉带河合,1950年至1958年间分段填河拆桥。
第四支流出水獭桥,西行为三皇街河后西溪、荷花荡、前西溪,转而向南过瑞虹桥入束带河,河上还有小虹霓桥(东桥)、大虹霓桥(西桥)、茅梓桥(毛竹桥)、迎溪桥、社学桥、石桥,1950年至1956年间分段填河拆桥。
第五支流出虹桥,西行为束带河,河上还有学桥、塔坊桥、堰桥、黄石桥、西水关桥,出西水关入环城河、梁溪河,1956年填河拆桥。
自1950年首先填塞柳浪河,到1958年最后填塞六箭河、八箭河等河道后,无锡老城厢中除城中公园外,再也没有一河一桥了。
想当年城里的河流,因有太湖和运河水系常年调节,水流流动,自净能力强,加上水污染轻,河水终年清澈,河中鱼、虾、螺蛳(无锡人叫“蛳螺”)等水生动物资源丰富。平时临河垂钓,梅雨季节张网捕鱼,都能有所得。长江汛期还会有鳗鱼在河中出现。城中枕河人家的居民在河中淘米汰菜、洗涤衣物,将河水担回去加明矾后饮用的现象很是普遍。如今忆及当年景象,仍然回味无穷。